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文慧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4)
一、教学情境的含义及类别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和谐方为情境。教学情境是一个系统,教学双方是教学情境的两极,教学行为是其中介。当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教师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或是向学生提出一个足以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这时,较为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若以学生的“学”为主导,也能形成教学情境。比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们那种认真的态度,那种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那种洋溢在童稚无邪面容上的情态,就会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又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应当注意的是:不管哪一种教学情境,联接师生两极的中介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是创设教学情境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文英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Z1)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创设语言情境,利用身体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利用歌曲、录像、VCD创设语 言情境,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件创设语言情景,使英语教学情境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3.
梁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72-73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师生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还需要师生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这样教学才会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谩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问的距离,创造一种情感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产生心理的共鸣.从朗读、激疑、故事、课本剧、电教媒体五个方面为切入点,简单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4.
张家法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讲与练是辩证的统一,讲授新课,增长新知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基本训练的基础;基本训练是讲完新课后必须接着进行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讲授的具体应用,目的是巩固新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检验效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只有讲授,没有训练,知识的传授就要流于形式,甚至前功尽弃。那种平时基本训练少, 相似文献
5.
张彩虹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4):45-46
本文从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现状入手 ,分析其原因 ,提出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积极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教学氛围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朱俊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空灵艺术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实施上,教师可本着求实、适度、科学的原则,让学生在“空灵”中“悟”,在“空灵”中“做”,让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统一,产生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教学应当营造一种能使问题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和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气氛,升华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做到科学、适度,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相似文献
8.
钱永彪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3,(4)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并以由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根据思维具有问题性这一特点,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向学生“提问”,给学生“指点”.提问,就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指点,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情境.有无这个情景,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大不相同.试观察一下,以讲授法进行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会发现学生学习前者比后者专心.什么道理?因为学习文言文难度较大,通常字字生疑,句句生疑,学生抱有急待释疑的心情听老师讲授.正是这个可供攀越的“难度”,自然地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促使他们产生了探求的心理.而对现代文,学生一般容易看懂,甚至一览无余,似乎没什么问题须待老师讲授.如果老师不设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听起来就兴味索然.为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我们常用设疑和解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宾琼飚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1)
情景教学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能和心里机能的发展。在高中政治课引进情景教学,符合政治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袁广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11)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指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永远胜过责任感。”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 ,往往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 ,兴趣带来成功 ,成功激发兴趣。对中学生来说 ,更多的是成功激发兴趣 ,甚至一次成功都能在成才的路上起关键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成果 ,研究成功教育机制 ,创设成功学习情境 ,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使学生从“要我学”转… 相似文献
11.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和情境规划理论,论述了开放式教学情境创设的4个基本过程——情境思维、情境开发、交互分享和框架组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情境创设的开放式教学实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牛顺元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2):67-67,71
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议论文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善学,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方从银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Z1)
1 确立政治学科的素质观在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必须确立政治学科的素质观 ,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的教育 ;是以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为目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因此 ,政治学科应依据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明确在素质教育总目标下应承担的素质教育责任 ,形成本学科的素质观 ;在培养目标上 ,要发挥政治课教学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克服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享乐主义思想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导向作用 ,…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和能力,强化学习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创设问题情境、角色表演情境、辩论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再现历史情境。在创设教学情境中要注意材料的科学性、目的性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情境认知理论主张教学应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过程就是情境创设的过程,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已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迷失了教学的基本方向,陷入了情境创设的误区,即教学过程形式化误区、教学素材成人化误区、教学组织活动化误区、教学场景虚拟化误区以及教学环境场景化误区. 相似文献
16.
刘会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浅谈中学政治课兴趣教学刘会艳学生对政治课缺乏热情,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怎样才使学生对学习政治课感兴趣呢?一、运用事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趣1.事例具有新颖性。教材总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引用的材料有些变得“陈旧”,需要... 相似文献
17.
蒋光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8,(1)
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从知识到信念,再从信念到行为这样两个转化。为什么会包含这样两个转化过程呢?这是由它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目的决定的。中学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过程。马列主义本身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而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担负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知识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任务;达到努力改造客观世界,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力量的根本目的。毛泽东同志曾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要完成政治课的艰巨任务,达到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在指导思想上重视 相似文献
18.
黄渝轩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26(4):22-24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贯注重“双基”,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厚实的知识储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借助数学问题的解决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优势明显表现在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解题能力强,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数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始发器。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作用有: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 相似文献
20.
徐凌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2):56-59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际,就如何设计教学,使学生自主且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