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张献忠是初和高迎祥,后和李自成同时并立的最为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过去有的历史论著因为李自成直接攻进北京,推翻了明崇祯皇帝的统治,为夸大李自成的作用而贬低了张献忠的作用。这是不符合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的。张献忠(公元一六○六——一六四六年),字秉吾,号敬轩,陕西延安府柳城涧人,家境贫苦,“父业屦,母织席”,故献忠读书不多。成人后,曾在官府作过捕快,被革职。又投入军营作边兵,仍受欺侮。因“犯法”当斩,军官陈洪范“奇其壮貌”,为其  相似文献   

2.
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我国古代历次农民战争中,无论就其时间的长短或是规模的大小,都是最大的一次。它直接推翻了明朝的封建统治,又进行了英勇的抗清斗争,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巨大的作用。张献忠是这次大起义中与李自成并列的最重要的领袖,他为了反抗明朝统治阶级的压迫,后来也为了打击清朝侵略军,率领  相似文献   

3.
贺锦死地辨     
贺锦,即明末农民战争中赫赫有名的“左金王”,“革左五营”的主要领袖之一。关于贺锦死于何时何地的问题,由于史书记载有岐异,研究者又往往各引一说,所以至今尚无定论。有些研究明末农民战争的文章里,把贺锦同顺治二年后在秦陇地区领导过抗清斗争,后来又加入了“夔东十三家”行列的李自成部将贺珍混为一人,其原因也在于没有搞清贺锦倒底死于何时何地。本文打算对这个问题略加探讨,不对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老回回”,本名马守应,陕西绥德人,因是回族,故诨名“老回回”。“老回回”是一位较为杰出的农民起义首领,对明末农民战争作出过历史贡献,是位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 关于“老回回”最终结局怎样?史籍或多缺载,或语焉不详;而《鹿樵纪闻·闯献发难》则载他最后于淅川“病死”。 当前,在有关研究老回回的论著中,有的同志沿用旧说,认为马守应最后“因病逝世”,  相似文献   

5.
1962年第三期《新建设》发表了孙祚民同志的《试论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一文,涉及的问题很广。结论是李自成大顺政权“基本上仍然是明封建统治政权的翻版”。我们知道,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问题,不仅涉及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而且涉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性质。对这个重要问题,不能不发表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张献忠是一个重要的领导人。如果说其他农民领袖虽不像闯王李自成那样有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长流于世,至少也没有多少恶言在民间传下来。唯独这个“八大王”张献忠被骂了几百年。提起“八大王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四川地区简直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作为一个农民革命领袖,竟遭到如此待遇,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是人们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的诬蔑、诋毁吗?是人们无知而轻信言传吗?或是真有其事呢?这个问题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的确,当时没有革命农民自己的史学家来为这次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作出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记载和评论,使得后人研究张献忠只有从封建史家的著作中去觅取资料,以探索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于对农民革命的本能仇视,对张献忠活动的记述充满了诬蔑不实之词,有的  相似文献   

7.
一、所谓李自成殉难于通城县九宫山的传说辨误 关于明末农民战争杰出的军事统帅李自成的结局问题,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开展过一场讨论。不过,当时的讨论,只限于李白成究竟是牺牲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还是湖北通城县的所谓“九宫山”(实即该县之锡山)这一焦点。  相似文献   

8.
蜀王刘文秀     
明末,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中,有一位在战斗中作出过很大贡献的将领,他就是刘文秀。 刘文秀本名若琦,又名刘耀,与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俱少从张献忠”起义,“皆献忠养子”。1644年(崇祯十七  相似文献   

9.
读过小说《李自成》的人,都对张献忠这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姚雪垠同志以绝妙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位相当成功的,十分丰满的,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采的明末农民义军领袖的典型形象.一小说《李自成》中的张献忠,是一位著名的农民革命领袖人物.在明末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军中,他领导的队伍卓有战绩,称雄一方,是推翻以崇侦为首的朱明王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李自成大败后重整旅鼓的重要借助和支持力量.他骁勇刚毅,慓悍顽强,又多谋善战,机诈幽默.他的起义,反映了革命农民的利益,而他的生活道路,又有明显的农民阶级的缺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浅谈张献忠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领袖.封建文人与资产阶级学者,将他描绘为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嗜杀成性的神经病狂.解放后史学界发掘了很多为张献忠辨诬的材料,但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了陷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张献忠在谷城的伪降,别有用心地说成是变节行为.扣上“投降派”的帽子.对张献忠的评价又陷入混乱.“四人帮”倒台后,这些问题得到一些澄清,但对张献忠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的作用仍估计不足.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张献忠在农民战争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 (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  相似文献   

12.
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是明末农民起义一度转入低潮的一年。明统治者运用了“剿抚兼施”的反革命两手,把农民起义军分割在川陕和豫楚两个战场上进行凶猛的围剿和政治诱骗。在河南南部和湖广北部活跃的十五家义军数十万人,除小部分是被打垮的以外,绝大部分都在这一年向明朝投降了。战斗力较强而且活跃多年的闯塌天刘国能,最先接受明五省“总理”熊文灿的招抚,起了极坏的“带头作用”。号称“狡黠骁勃”(《明史·张献忠传》)俨然为豫楚义军主盟的张献忠,在袭据谷城后,也通过行重贿迳自与明实行妥协。其余十三家以罗汝才、老回回为首,虽然有过几次较大的联合行动,但由于山头主义和  相似文献   

13.
[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注:[荡]碰闯.(第一册《黔之驴》.引文与原注均据全国统编教材,下同.)“荡、倚、冲、冒”是表示四个动作.把“荡”释为“碰闯”,令人生疑.“碰闯”表示什么动作?是连碰带闯,还是先碰而后闯?“荡”作“碰”解,古书中未见其他用例,难以成立;“荡”含“闯”义,古书中能举出一些旁证,但又与此处的“冲”、“冒”二字犯复.我以为这里的“荡”就是该词的常用意思“来回晃动”(即《辞源》该条下所注“往复动也”一义),是紧承上文“益狎”的具体描写.先晃动之,次依偎之,接着便大不客气了:冲撞之,冒犯之.如是解,前后文意可贯通,动作层次颇分明,不必求深.  相似文献   

14.
“招商赈饥”、“平买平卖”和“公平交易”,是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鼓动口号,也是其工商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关于“平买平卖”,已为人们所重视,在近人关于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论著中,有人把它和“均田”、“免粮”并列,作为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重要口号。但是,对于李自成农民军的工商业政策设施,则很少具体论述。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一次具有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几经挫折,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郧、均进入“大旱荒,人相食”,“土寇蜂起”的河南地区后,使节节走向胜利,由豫入陕,由陕入晋。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取得了推翻统治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明王朝的伟大胜利。其所以能胜利,就在于李自成当时能根据大起义的形势,救民于水火,提出了“均田免粮”、“平  相似文献   

16.
鳌拜论     
鳌拜,满族镶黄旗人。祖父索尔果是苏完部落首领,于一五八三年率其子费英东等来归。费英东是其家族中功勋最为卓著者、努尔哈赤时的“五大臣”之一。鳌拜为费英东之侄,皇太极时屡建战功,被赐号“巴图鲁”(即勇士),升为三等昂帮章京。顺治年间与阿济格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后成为决定国家军政大事的议政大  相似文献   

17.
<正> 明末农民军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特种武装,一是由妇女组成的“婆子营”,二是由少年组成的“童子军”。 (一) 明末农民起义初期,“各携其妻孥,亲戚置营中”,持刀弓乘马。(《甲申小记》卷5)这不是妇女兵,而是农民军的家属,她们一般不參加打仗。后来妇女加入农民军的渐多,精通武艺的妇女同男子一样,拿起武器打击敌人。《怀陵流寇始终录》记述张献忠围攻安徽桐城的情况:农民军“有腹心,有新营,寨民为响导。妇女……数万,前阻大沟,后扼山险,为持久计”。张献忠把妇女兵编为“婆子营”,集体训练,从事战斗。在山东兖州、曲阜一带的妇女参加农民军,“蒙以甲冑,拟刀伪为男子守营”,(以上见《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5、卷16、卷14)而男兵则集中力量打击官军。李自成、张献忠反明失败以后,农民军的余部在北方还很活跃,也有不少妇女兵打击清兵。据《明清史科》丙编第五册记载:在山西朔县蒋家峪村一带,“满山遍野,俱是贼兵  相似文献   

18.
山海关地方史志里的一组史料表明,山海关当地士绅在甲申山海关之变中起了极为恶劣的作用他们鼓动吴三桂"降清灭闯",勾结清兵入关,阻挠李自成进军山海关.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山海关之变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一、《甲申岁弋闯志》辨伪 在湖北通山九宫山“闯王陵”“李自成生平陈列室”内,有一件颇引人注目的展品,名曰《甲申岁弋闯志》。此志并《通山县志》、《程氏宗谱》、《九宫山志》及马镫之类,被视为李自成“殉难于此”的有力证据。展品原件墨书抄本,除标题“甲申岁弋闯志”外,正文十二行,约三百六十余字,末署“顺治二年乙酉腊万年掘录”;“民国元年仲秋八世孙麟安移录”。万年为何人?待考;民国元年为一九一二年,上距顺治二年(1645)已二百六十八年。易言之,此志是二百六十八年后的一个传抄本,整整相隔有清“享祚”的一个朝代,它把李自成死难于  相似文献   

20.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一、二卷,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英雄高大的艺术形象,而且用了大量笔墨刻画了对垒中的人物,如崇祯、孙传庭、杨嗣昌等人,就都写得栩栩传神,成就了一批十分深刻的反面典型.通过两个对立阵营中的主要人物的形象描绘,《李自成》极其深刻地反映了明末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历史的本质,使读者对明末农民大起义有了更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