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植根于作家的世界观尤其是文艺观的创作方法或者说创作原则,直接决定着作家如何解决文学和现实的美学关系这一创作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因而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有的作家宣称他不理会这“原则”那“方法”,只求写出好作品;有的理论家也规劝作家不要被这“主义”那“主义”所纠缠,要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实际上,在今日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具体状况下,作家们不理会创作原则,不选择自己喜欢的创作原则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有人更自觉、说得更明白;有人不那么自觉、说得不那么明白而已。同样,在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中,人们也不能  相似文献   

2.
要认识文学批评的本质,必须了解它的职能。文学批评的职能是什么?它有何功用?在西方的文学界和美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文学批评有传授知识,介绍新书刊,传播新思想,鉴赏文学作品,评判作品的优劣,促进作家适应公众的需要,帮助作家教育一  相似文献   

3.
快乐墓地     
非洲一个叫撒拉的小镇上,有一位叫布基的老人,布基的一生都过得很不愉快。究其原因,无非是他人生的许多目标都没有实现。布基在临死前一段时间里,终于醒悟到:人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情绪为代价。 但他的认识已经太晚了,因为这时他已经从大夫那里得知了自己大概的死期。布基不知道自己在临死前还能做些什么,他希望世上所有的人都不要像他。  相似文献   

4.
读者论     
一、接受美学开拓了研究读者的新纪元文学产生之后,随之就产生了文学批评。源远流长的文学批评史上和当代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模式纷呈,如心理学派批评模式、形式主义批评模式、社会学派批评模式等等。这些批评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意对作家与作品的研究,对读者本身的研究则注意较少。  相似文献   

5.
一在《阿Q正传》里,鲁迅一下笔就说自己要给阿Q作传“已经不至一两年了”。后来又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阿Q正传》发表后,鲁迅又几次对小说的写作意图及人们的评价发表过看法。考察一下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意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鲁迅这样的思想家型的作家,更应该注意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一般悦来,当作家把作品创造出来后,作品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它就成了离开作家这个母体的独特的存在物。就不完全受作家理性的支配了。作家的评价也就代替不了读者的美感体验和理性判断。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就可能与读者的体验和理解发生不一致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作家与读者间的不一致,其原因一方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什么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我认为,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果常常感到道德在约束着他,就说明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道德的作用远不止于给人约束,道德又是一个人真正幸福的源泉。当一个人做了一件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后,他内心的愉快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一切观感上的快乐,都有达到饱和的时候,正像山珍海味吃得多了也会腻一样,说不定还会产生副作用。唯有德行给予人的愉快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你越是沐浴在道德的光辉下,你就越是远离了一切烦恼。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能否生活得幸福,当然由许多条件决定,但  相似文献   

7.
屠格涅夫不仅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而且还是一位批评大师。他立足现实,根据文学的时代使命,继承别林斯基的批评观,自觉从事文学批评活动,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功用、标准和批评家的素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就俄欧文学及作家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评论,其有关的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他文学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在一些文艺理论教材中,在报刊的讨论文章中,对文学批评的核心内容——批评标准问题,众说纷纭,集中到一点就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文学批评标准理论,提出不同韵看法。如有的说它是庸俗社会学的一种表现,有的甚至说它是打击作家作品,造成文学批评严重弊病的根源。总而言之,它是不科学的,因此必须用新的标准取而代之。新的标准是什么呢?有的同志提出“真善美”是文学批评的标准;有的同志则认为文学批评标准应当回到恩格斯提出的“美学和历史的观点”上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觉得这些新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可乐》2006,(2)
我爱新地:我最可怜简月,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为他付出那么多,得到的却是他的负心!女人还是要多爱自己一些,不要对男人太无私,很多男人不值得对他那么好。水水:方青河其实是个不懂得爱的人,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选择简月是因为当时简月能满足他生活的理想,而杨蔓能给他更好的生活,他就选择了杨蔓。像他这样的人是不配谈"爱"的。爱是无私的,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爱。  相似文献   

10.
理查德·道博是世界著名的伦理学家、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不久前,他在全美著名的《美国哲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引起轰动的文章,标题是:《道德、公平以及我们可以要求人们什么?》。此文可被视为美国伦理学从群体伦理学转向个人伦理学、从关注道德原则转向关注道德实践的重要信号。 理查德·道博论述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按一般的公正和道德原则对每个人提出同样的要求?他认为显然不行。他把两个不同的道德问题区分开来,一个是“什么是道德责任?”一个是“我们自己能向人们和我们自己要求什么样的道德?”前者是一个道德原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作家面临着一个棘手的技术问题,那就是描写一个似乎已失去其实在性的自我的问题。20世纪有不少作家力图从想象上揭示自我的崩溃,揭示这种心理解体过程的种种含义。现代作家中很少有不受自我异化影响的,只是程度不同吧了。关于自我解体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来的现实感的丧失,没有一个作家比卡夫卡描写得更深刻了。德国表现主义者班恩也长于描绘绝望的虚无主义,在他的作品中自我被剥夺了其本质的实在。沙特的作品中并没有自我,他只是一种没有内容的自由。这种自我解体在沙特的门徒高茨的作品中达到了顶峰。孤立问题是我们的时代问题。现代文学中很大一部分所反映的就是那些自觉与世隔绝、因而狂热地沉溺于性欲、麻醉剂或建立功业以求结束自己的异化的人的精神状态。格瑞勒认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标准化、由机器人操纵、由机器管理的时代里,个性已成为不可能,小说的主角已经死亡。当作家深信那种一元的、单一的自我不过是一种幻觉时,他的人物就可以没有姓名、没有面貌,几乎可以互相交换。倍克特则把这种刻划人物的方法推到其“逻辑性”结论。现代文学中突出的矛盾在于它运用否定的字眼来描写人物,但仍然必须赋予这些人物以一种进行判断的自我中心。小说或戏剧的杰作,其著称于世,都是因为敢于勘探自我的内在隐蔽,勘探人物的闪烁不定、难以捉摸的秘密。自我要招供,要被人了解,要宣布自己的本性。一切言辞,一切文学,所表现的都是一种自我揭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骆爽 《社区》2002,(2):29-29
开场白: 我认识孟谦君已经有5、6年的时间了,孟谦君在《社区》杂志当编辑,一日,顶着寒风到我办公室拜访,叮嘱我帮他弄一个《城市人批判》的系列,在《社区》上开开专栏。我骆爽前几年是操作了一些批判书籍,许久不练,技艺已经有些荒疏;但朋友盛情难却,只好再次上阵。 不是我好批判也,实乃有这么一个编辑市场在此。况且,这城市人哪是那么好批判的?从什么角度批判?农民的角度?原始人的角度?外星人的角度?批判得不到点上,读者不过瘾,批判得太到点上,小心有人板砖伺候着我。所以,开场白中我得说明白了:任何一个群体都有他光荣的个体,也有他的劣根性和不良的个体。我自己现而今也在北京城里住着,也算一个城市人,城市人批判当然少不得自我批判?也就是说,别把批判者骆爽当什么圣人。他今天在这里开练,如果有几句说出了您心里话,那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3.
究竟是什么使屠格涅夫成为第一流艺术家?丹麦文学史家、批评家勃兰兑斯在探讨这个问题时说:“他最最具有一个真正诗人的品质,能够塑造出活生生的人,但这一事实还不是全部。他艺术的高超之所以如此显而易见,是由于读者捉模到作家对他所描绘的人物的看法和他自己的意见之间,以及人物给作者的印象和给读者的印象之间的和谐一致。”接着他加了一句:“关键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文学鋻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都有密切的关系。作家写作品,就是为了讓讀者鋻赏;文学创作是文学鉴赏的对象。而文学鉴赏又是文学创作发挥社会作用的必由途径。因为作家写出作品,还只是具备了产生社会作用的可能;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有赖于读者的鉴赏。一部作品不管写得多么好,如果写出来以后根本不和读者接触,没有人去鉴赏它,那就毫无意义;反之,鉴赏的人越多,它的影响就越广,社会作用也越大。  相似文献   

15.
啥姆莱特在戏剧舞台上与观众见面后,300多年来在欧美文坛上,一直是莎学中一个重要的争论对象:有的说他是复仇英雄;有的说他够不上英雄,只能是个道德高尚者;有的说道德高尚者也够不上,而是个利己主义者,等等。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没有说清哈姆莱特会见他父亲的亡魂之后,为何不马上复仇?为何常常言行不一致?因而感慨地说:“哈姆莱特是个猜不透的谜”。对哈姆莱特的延宕复仇,弗洛伊德有他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老友》2002,(11)
在老年人中,经常看到有这样两种情况:一部分人晚年过得很潇洒,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愉快。一部分人精神不振,身体不佳,负担很重,晚年过得很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里权力集中与民主、担子  相似文献   

17.
许民彤 《社区》2009,(26):16-16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出版以后,好评如潮,在解读这部小说的思想意义的时候,有的评论者说到这部小说写的是中国人精神上的“高级”流浪和漂泊,表达的是“中国式的孤独”:有的读者从中读出了朋友的难寻,表达的是中国人的友情观……不过,我却更加感兴趣于作家本人对自己的这部小说的内涵的理解,毕竟,作家对自己笔下的故事、人物、表述意图和精神诉求,应该有着更深刻、全面的把握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霍桑小说《红字》虽然不是一部研究道德哲学的著作,但却是一部反思自己祖先宗教信仰,表达自己宗教态度的作品。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具有"真正的人性"的人,即"罪与赎统一"的"完全人性"之人。对于这样一个天使般的人却遭受自己祖先无情的迫害,作家道德良知让他不能不承担为这样一个天使般的女子鸣不平的道德责任。虽然,作者从始至终没有一句对主人公海丝特与当地牧师阿瑟·丁梅斯代尔相爱生女之事做出明确的道德评价,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作家深沉、繁复的思想命意,彰显着作家对宗教、对人生复杂的情感,宣泄着作家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也高扬了作品丰沛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9.
聂绀驽先生是三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位很有成绩的杂文家,几种权威性的现代文学史对他在三四十年代杂文创作方面的贡献都给予了应有的评价。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到,他还写得一手好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创作虽然数量有限,却是他全部创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作家的这一部分有成效的劳动,后来的研究者无疑地也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农民的皇权主义?皇权主义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这是当前史学界讨论农民战争皇权主义的一个中心议题。一切分歧意见,几乎都同对皇权主义的理解有关。皇权主义一词是斯大林在《和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一文中,评论俄国农民战争领袖拉辛和普加乔夫时提出来的。据此,有的同志认为:皇权主义就是反对地主,拥护“好皇帝”;也有的同志认为:皇权主义就是“帝王思想”。的确,几乎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都要打出“好皇帝”的旗号。有的拥护现存的“好皇帝”;有的愿意别人当“好皇帝”,自己来拥护;有的希望自己当“好皇帝”,要别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