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荣军  蒋丽春 《创新》2014,(4):34-37
空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纬度。空间既是本源性的存在,又是对象性的存在。人和人类活动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制度为前提与基础,在空间所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在和谐共处中彰显制度空间的认同。从本体论上看,人和人类社会需要完善合理的制度;而就认识论而言,制度能否被民众认同则是其是否合理、合法的重要依据。如果说制度通过权力获得外在的合法性,那么公平、正义就是制度认同的灵魂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继大卫.哈维和亨利.列斐伏尔选择从空间的社会性入手来看待其发展过程及在当代社会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后,德勒兹和加塔利也在哲学与地理学之间作了一个有机的嫁接,创造出了一个他认为是"块茎"结构的理论构架。这一构架提供了一种以虚拟力量形式存在的、无法穷尽的空间。该空间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式空间的挑战,更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兼顾了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能动性与物质性构架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了对哈维和列斐伏尔的超越。在他们那里,通过游牧而完成的空间生产不但没有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要素之一,反而抵御了强大的资本逻辑的整合作用。这种生产使得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本身获得了活力和流动性。  相似文献   

3.
论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间和空间在思维中的具体关系,是一个十分新颖的理论课题。一、时间思维所谓时间思维,是指受时间因素制约的一种思维。它是主观思维对客观事物及其时间存在和特征的反映,是受客观事物及其时间特征制约的一种思维形式。事物存在的时间特征,作为过程而存在,表现为具有发生、发展和终止的过程。时间,就是指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作为对客观反映的主观时间思维,其内容就是指对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空间经济效益是人类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之比。空间经济效益是对人类空间经济活动的效果的评价,因而有必要引入数量分析。文章从空间物质资源经济效益、空间广度资源经济效益、空间布局资源经济效益、空间微重力资源经济效益、空间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等五个大的方面对空间经济效益做了描述和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可供参考的测算公式。作者最后指出,人类的空间经济活动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着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尽管人类的空间经济活动在一个时期内投入可能大于产出,但从长远观点看,特别是在把这种活动同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并考虑时,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时空运动的把握艺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郑德明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时空的物质运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运动的时空。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在时空中的方位及运动形态和规律,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都具...  相似文献   

6.
王锋 《浙江学刊》2023,(6):34-41
空间是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传统社会地域和空间高度一体化,进而也与时间不可分割。由于技术的推动,现代社会的空间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即时间与空间相互分离。数字社会的空间已经不同于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即它日益呈现出虚拟空间、流动空间和编码空间的特点,且这种空间更多地成为一个全息空间。空间构成的根本变化使得数字社会的空间需要根据构成数字社会空间的基础要素——代码来进行治理,这就需要在代码的基础上对整个社会治理体系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7.
对历史和历史规律的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和历史哲学对历史和历史规律的研究 ,至今存在着许多偏差和误区。但如果从自然时间、生活时间、社会时间这三个时间维度 ,对历史、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重新进行审视 ,就不难得出结论 :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 ,历史事件是失去时间特性的空间积淀 ,历史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中的时间因子作为人的生存的基本形式而存在 ,并依人生存状况的改变而改变 ,历史规律随着本真的生活时间而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作用形式。  相似文献   

8.
一般说来,空间,只是作为劳动场所和生产力布局的基础等才在经济学上论及。这在从劳动出发论述如何生产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来看,无疑是正确的;而对重视全部生产因素阐明怎样生产财富或使用价值的生产力经济学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①反之,“空间是水平分布的时间。”②我曾提出过生产力空间(简称空间)的概念,并认为其是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③下面来系统地探讨一下生产力空间这个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9.
李宏伟 《唐都学刊》2009,25(5):64-68
管理活动内含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演绎.其中,目的源于人类需求,表征了人类的超越性存在,是人类自由、民主、安全、尊严、幸福的指向,并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提升.手段则是管理的现实性中介,具体可分为物质性手段、制度性手段、精神性手段三大类.手段和目的在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中共同推动了人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剥削范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剥削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现实行为。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剥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广义剥削的产生和存在却需要以权力为基础。政治权力的经济化,经济权力的自利化,是广义剥削具体表现,也是其存在的内在根源。狭义的和广义的剥削方式、手段及基本特征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区别。对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剥削形式,要采取历史的容忍态度,对无任何进步意义的剥削行为,要采取历史的淘汰态度。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诞生,促进了虚拟现实技术系统的形成.透视分析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与虚拟现实技术对于电子空间的构造,各类媒介技术在其空间创造活动中所表征的,是一个逐渐复制人类身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至于不同生命能量汇聚形式的过程.这样一个由科学与艺术共同创造出来的、目前被称为网络沉浸式交互艺术的生命能量空间,在模糊现实与幻觉边界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存在的本源,创造一种艺术化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时间和空间是生产力存在和运动的基本方式,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属性。它们规定和影响生产力的功能。但是,人们却很少研究生产力的时间和空间,而对生产力时间和空间的发生和形成机制等几乎没有涉及。其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学术界总是把交换范畴排斥在生产力经济学之外。本文拟对交换与生产力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 一、交换与生产力时间 生产力时间,是指生产力形成和运动的过程及其速度。生产力要素的总和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于是也不形成生产力的时间。这是因为生产力是各个生产力要素的实际结合而产生的现实力量,生产力时间是这…  相似文献   

13.
张东辉 《创新》2019,13(2):20-27
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探讨赛博空间的现状与异化及其对人类境遇可能带来的挑战,应当是人的本质规定赛博空间的未来发展,而不是由赛博空间的发展来规定人的本质并左右人类的未来走向。首先从西方思辨传统的角度探讨赛博空间的真实性与虚拟性所面临的困境,并坚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然后根据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宗教与异化的理论对网络崇拜和宗教信仰进行比较,最后论证虚拟实践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赛博空间的发展理当以人的实践品格和鲜活生命为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共同体现了其对于时间问题的强调.在前者中时间问题呈现为历史和政治的话语,而在后者中本雅明关注的是这一时间性问题的美学情境.本雅明的时间概念与意象问题紧密相关,“辩证意象”作为现在与过去交汇的凝练意象表现为被时间充盈的空间,在美学意义上呈现为充满张力的视觉片段从不断进步的历史连续体中剥离出来,这一视觉片段即本雅明的“辩证意象”.  相似文献   

15.
物质观的辩证内容,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是一个薄弱点。而作为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理论基石的自然物质观,其核心内容,显然正是这个物质观的辩证内容,因为自然界的一切辩证法,其根本出发点是自然物质内在的辩证法。自然物质内在的辩证法,是由自然科学的发展逐步揭示的。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类物质观深化的反映。历史上,物理学就先后绘出了物质结构的机械力学、电磁波动力学和量子力学三个图景,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实体的存在方式——运动的辩证内容。而从机械论到相对论,则展示了物质通过其运动的形式——时空所反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  相似文献   

16.
侯孝贤的电影创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一是影片表现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由中国台湾地区延伸向中国大陆,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获得了开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空间视角;二是出现了时间跨越的现象,经常在电影中将不同的时间年代进行并置,以更加灵活的多重时间视点进行艺术表达;三是以另类女性为主人公的影片明显增多,着重表现边缘女性非常规式的生活状态,揭示她们自我执着的独立人格,呈现其孤独意识和生命体验.上述变化使侯孝贤电影具备了广阔的表现范围、 深度的人文关怀和自觉的文化意识,是对以往创作的发展与有益补充,但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生活质感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关于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观点,为科学的时空理论奠定了根本的哲学基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不仅没有否定,而且恰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科学性(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时空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不应当停留在已有的结论上,而应当面对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出的问题,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自己。现代艺术(特别是西方现代派艺术)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了“心理时空”、“自由时空”、“超时空”等新的概念和范畴,这是对传统时空理论的挑战。回答这种挑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  相似文献   

18.
城市空间社会结构变迁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轩明飞  陈俊峰 《社会》2004,2(2):34-37
作为社会变迁的一种合理路径,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现代化是从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主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科层化等方面的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中进行,在城市发展的特定时间段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城市现代化以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变迁为其核心内容,通过人口与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张得到具体的反映。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目标与手段,表明了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而城市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发展则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集聚扩散与城市社会结构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念上不断协调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一、生活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为了获得对生活方式的正确理解,我们有必要揭示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系。因为生活方式及其发展规律蕴含在这三者的关系之中。生存方式是生物的存在方式。生物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与周围环境进行的不断输入和输出所凭借的条件和采取的形式就被一般地称为生存方式。而人类由猿发展而来的过程,也是生存方式的长期演化过程。由猿的需要变为最初人的需要和猿的能力进化为最初人的能力,人类具有了这样独特的生存方式:劳动作为独立的谋求生活资料的手段而与直接满足需要的过程这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日益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进行输入和输出的全部过程被分为生产和生活两部分,于是这两部分各自所凭借的条件及采取的形式也就独立开来了:一个是生产方式,一个是生活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活方式就是指人们直接地满足需要的活动所凭借的条件和采取的形式(包括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7):70-73
在近代哲学中,康德最先将"时空"引入意识,但是康德仅仅将"时空"作为感性直观形式。因此,只有感性可以"观";知性与理性都失去了"观"的权力。尽管在先验知性的图型中,时间与空间都起到了组建性的作用。但是,时空作为感性纯形式与"物自身"始终没有交集。为了突破康德物自体的藩篱,黑格尔引入了"个体性"、"单一性"、"具体性"的原则。从而使得思维有了存在之"所",解放了"物自身"作茧自缚的"自在空间",让思维具有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