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上海狭邪小说与都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是现代城市转型的典型代表。都市的崛起直接促进了小说的繁荣,广受欢迎的“都市狭邪小说”表现出新型知识分子对都市公共生活以及个人空间、世俗常态的体认,也表现出近代上海人在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多种矛盾共同作用下矛盾复杂的社会心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两种生活     
邵俊源 《社区》2008,(8):22-22
两年前,我离开纽约大街来到非洲西海岸。多年来我一直在纽约顶级夜总会和时尚界谋生,自私。放纵是我生活的写照。但是我却郁郁寡欢,我的生活急需一个改变。我问自己:“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3.
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城市的关系远比我们已知的要密切和复杂,在现代和后现代文学中,城市已经从一个地点变成了一个符号和一种隐喻。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美国大都会,成为了孕育美国都市文学的摇篮,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在纽约的都市文化浸润下滋生、成长起来的“纽约派”诗歌。弗兰克·奥哈拉是“纽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然而,多年来,对于奥哈拉的研究只停留在其诗歌的先锋技巧和语言实验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其诗歌中蕴涵的丰富的都市文化因素。因此,对奥哈拉创作的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纽约的城市文化与奥哈拉诗学主张和他的诗歌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出“纽约派”诗人与纽约之间互动性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正我去纽约看望朋友戴维,下飞机时,以为他会开车来接我。没想到,他带着我一起挤地铁回家。我问戴维:“为什么不开车来?”戴维说:“在纽约,除了周末远距离的郊游,平时开私家车的人并不多。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还是乘坐公交车和地铁。”我不禁奇怪,美国是生活在车轮上的国家,几乎人人有车,更何况是在高收入的纽约,为何那么多的人不开车?“纽约有发达的公交、地铁和轻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文化选择的两难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不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多巴佬的性情,爱惜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受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得诡诈。”[’]这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为艺术家的沈从文执拗的乡村意识,同时也逐腔了他蔑视都市的信息。正是这位宣称自己是“乡下人”,不喜欢“城里人”的沈从文,面对“城居生活”,一方面沉浸于乡村世界的回顾,鄙视都市文明的侵袭,一方面又渴求现代文化的熏陶,以摆脱封建文化的缠绕。沈从文的情感就是在这文化选择的矛盾中倘佯,置身于…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母爱?是物质的满足,无边的溺爱,还是一味地为子女服务?我不清楚。可当我读到《合欢树》这篇文章中的母亲时,我明白,那是母爱,是超越一切的母爱!从一个能为“自己”做“蓝底白花裙”的母亲,到一个生活中只有儿子的母亲,需要多大转变,多大的变故?从一个争强好胜的母亲,到一个对儿子隐忍退让的母亲,需要承受多大的委屈,多重的压力?然而史铁生的母亲却做到了。她抛开了美貌,抛开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儿子的生活中。面对儿子的不幸,她抹着眼泪努力微笑,鼓励儿子勇敢地生活;面对医生的诊断,她坚持不放弃治疗的希望;面对儿子的无理取闹,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索亚的“后大都市的话语”为研究视角,从都市空间的全球化、都市空间的两极化、都市空间的领土化三个层面分析了德里罗《大都市》中“纽约版”的大都市特点和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德里罗对下层民众和贫困群体的人文关怀,也表达了他对全球化时代城市人口生存状况和城市发展趋势的担忧。  相似文献   

9.
我的老弟从澳洲飞回来了。十年不见,他已是壮年,人比以前更加棒实,只是黑发中平添不少银丝,分明也在显露生活的斑驳。 把盅灯下,老弟谈开了他及随其后居澳的母亲的生活,勾勒出一幅疏淡的侨情生活画页。母亲是前年赴澳,也获永久居住权。母亲现在和我分开居住,房租每周70澳元,生活费大概在每周30澳元;我每周给她120澳元,20元权当零化。以前看到悉尼的风景照和画片,总以为那仅仅是“画片”而已,现在亲临其境方知“风景如画”绝非人类臆想出来的词汇。离住  相似文献   

10.
张欣往往被誉之为“大陆的琼瑶”,她的作品常被赞为“现代都市的田园牧歌”,而通过文本细读得到的结论是张欣的小说是消解质疑传统女性爱情观的,她无意通过作品展现物欲横流现代都市中波澜壮阔的商场角逐,而是试图以琐细的生活片段来深入当代人复杂且矛盾的内心情感,通过蕴含着多重悖论的女性命运悲剧,探索在趋向复杂与多元的环境中,现代都市女性如何找到坚守自我与尊严的生存之道,从而实现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于丹 《可乐》2008,(5):43-43
1845年,从德国移民美国的兄弟俩,来到纽约谋生。兄弟俩商量如何才能够活下去。哥哥有一技之长,做的泡菜非常好。弟弟年纪小,什么都不会。哥哥说:"我们外乡人在纽约这个都市太难生存了,我想去加利福尼亚,可以种菜,继续做泡菜。"弟弟想,反正我也没有手艺,索性留在纽约,白天打工,晚上求学。他学习的是地质学和冶金学。  相似文献   

12.
人都会心怀梦想并去追寻,但社会中的种种现实总会迫使人妥协投降,这必然会产生“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的矛盾。波西米亚文人精神追寻剥离物质生活的独特属性能更好的阐释这一矛盾,而汉姆生《饥饿》中大量的心理描写与意识流动也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西米亚文人的精神变化过程。通过将这两者结合,以波西米亚文人的境遇为切入点,来研究主人公的都市寻梦之旅,从而指出作家之梦与大众文化的平行本质。现代人面对铺天盖地的物质压力,永远无法逃脱存在主义的尴尬境地:要么放弃原来的梦想,要么接受变质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骆海林 《金陵瞭望》2006,(22):62-62
我是江宁区湖熟镇和进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感到物质丰富并不能算什么.关键在于精神也要富有。我在南京市区有两套住房.多年从事建筑劳务也积累了一定财富。但为了年迈的母亲和患病的弟弟.多年来我一直住在老家。我母亲今年80多岁.生活基本不能自理.40多岁的弟弟从小痴呆.时时需要照顾。2000年.我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家担负起赡养母亲、照顾弟弟的重担。几年来.我给年老的母亲和痴呆的弟弟端茶送饭.日复一日.毫无怨言。有人不解,问我:“老骆.以你的条件.完全可以雇个保姆照顾他们啊?”我说:“外人总没有自己人贴心嘛!”为了让亲人生活得更好.我动足了脑筋:痴呆的弟弟喜欢玩.我买来了玩具;母亲出行不便.我买来了轮椅;卫生间距离远.我买来了便携式马桶……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却用行动、孝心感动了亲人.打动了众乡邻。  相似文献   

14.
在新文学家庭矛盾叙事当中,“婆媳关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伦理关系,由于“媳妇”是一种“植入”型的家庭身份,除了自己的子女之外,她同“婆家”的其他成员,都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这就决定了“婆婆”与“媳妇”之间,不可能具有母亲同女儿那样的亲近感。因此,新文学将其归结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留问题,并试图通过“启蒙”与“革命”的思想路径,去最终解决中国家庭内部的“婆媳矛盾”。然而,“婆媳关系”毕竟不同于“父子关系”,由于缺乏“血缘”这一亲情的“粘合剂”,即便是“父权”文化体制崩溃以及现代婚姻制度确立,它仍旧会是一种家庭内部生活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民族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将被打破,城乡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口(其中包括少数民族人口)将从偏远地区进入城市,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民族人口进入到中国的现代都市中。都市民族的多元化,一方面必将导致都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都市文化又呈现出一元化的趋向。都市文化的“多”与“一”看似矛盾,实质上体现的却是都市文化的多元一体化趋向。  相似文献   

16.
“新新人类文学”以自己及周边的生活为原型,对身处都市的诸种欲望进行了感性描写,引起文坛强烈争议,本文分析了这一文学现象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新新人类文学”关于现代都市的欲望化叙事及其“反叛性”的背后,实际上更多地是对都市人文精神的颠覆与瓦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和巴金的《寒夜》为例 ,将个人的、本能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 ,从一个广阔的视角 ,辨析出相同的文学母题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不同变种 ,即冲突模式的不同 ,在《生活在别处》中表现为“母亲—儿子”的矛盾冲突模式。在《寒夜》中 ,则表现为“婆婆—媳妇”矛盾冲突模式。玛曼的悲剧是一种走不出自我的悲剧 ,汪母的悲剧更多的是一种“他者”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作为1930年代上海的重要媒介,画报利用摄影图像及文字重构都市上海。一方面,画报以高楼、街道、灯光等城市建筑景观为展现对象,其摄影照片大多采用仰视的角度和以远景、全景来构图,通过“景观化”的都市形态,显示都市大众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憧憬与渴望;另一方面,画报以街头为“容器”,通过采用近景和平视方式展现都市平民以及他们劳作谋生场景的照片,构型了都市传统、落后乃至罪恶等“非现代性”色调,表达出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某种批判意味。实际上,在1930年代上海画报的都市图像展示中,编辑们常用“并置”方式将“矛盾”的都市形态建构出来,而在图文意义的悖反裂隙中,也不经意间潜藏着其对都市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结构,体现出中产阶层对现代都市既向往又疏离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9.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9,(1):F0003-F0003
纽约市是美国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世界第十三大城市,位于美国大西洋海岸的东北部,纽约州东南部。一个多世纪以来,纽约市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纽约市是一座全球化的大都市,并直接影响着全球的媒体、政治、教育、娱乐以及时尚界。纽约与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并称为世界三大国际都会。纽约市座落在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区大纽约都会区的心脏地带,是国际级的经济、金融、交通、艺术及传媒中心,更被视为都市文明的代表。此外由于联合国总部设于该市,因此被世人誉为“世界之都”。  相似文献   

20.
很久没有去看母亲了,下班后我“忙里偷闲”去了母亲家。母亲一看到我,就说:“在家吃饭啊,我去做疙瘩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