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法律信仰培养的意义、法律信仰危机、法律信仰的培养是法治的内在需要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这是创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教育环境和校园法治教育环境的必然前提,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法律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侠 《齐鲁学刊》2006,(5):144-146
实现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价值目标之一。一个国家法治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法律制度等显性条件,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其隐性的思想文化条件。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法治之路可谓步履维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其中公众的法律信仰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试论法律信仰的危机与培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入手 ,论述了法律信仰危机的表现和原因 ,以及法律信仰培植的理由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泽铭 《学术论坛》2006,2(8):137-140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法治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已深入人心,由此引发了相关中国法治建设基础问题的广泛探讨。文章从法律信仰作为中国法治建设基础的意义出发,就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失落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之灵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桂祥 《齐鲁学刊》2005,36(2):140-144
法律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物质条件,法律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精神条件,二者对于法治国家而 言,乃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当前,在我国的法治化过程中,立法成绩突出,而执法效果不理想,究其 原因主要是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法律信仰的培植。要通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 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实现依法控权,强化政府信用等措施,促进法 律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律信仰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建国后 ,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整个过程只有 5 0多年 ,其中还包括 2 0年的停滞、甚至是倒退阶段。我国法制建设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即 1949— 1978年、1979— 1992年和 1992年—现在。本文试对这三阶段民众法律信仰状况进行剖析 ,提出这三个阶段的法律信仰状况是由“相信人治排斥法治”到“盲目崇拜法制到持怀疑态度” ,再演进为“信仰法理社会”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法治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法律信仰和法律理念,作为执法者,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更应该具有良好的法律信仰和法律理念。培养人民警察的法律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人民警察依法执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的建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俊廷 《理论界》2002,(1):83-84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法治国家的形成有待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实现,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制度、规范、价值、文化、社会诸层面的协力共进,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或否定法律意识或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现代化的规定性。相反,法律意识尤其是基于其基础上的法律信仰才是法治现代化的真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社会整体法律信仰依然不强,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进措施。通过对民族地区民族信仰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应当借借鉴民族信仰合理的成分,实现国家法对民间法的合理包容。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的精神内蕴及法律人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当民众对法的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产生了双重认同,尤其是对于在文本与现实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法律人有了内心的信任,守法才可能真正内化为主体心中稳定的精神内蕴,进而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因此,法律信仰的精神内蕴以法学家的批判精神和法律职业者的法治精神为前提和内在动因,并最终以民众的守法精神为其完美展现的统一;而法律人的使命则是促进和保障良法的生成以实现法的价值合理性,培育并成为有能力和有力量向社会输送公平正义的良法律人,以实现法的工具合理性,最终促成法律信仰的树立以及法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西塞罗法律解释理论内容、意义及形成原因等问题的探讨,说明了西塞罗在法律解释领域里的卓越贡献,论述了他在法律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恒久的影响,同时表明了对众多中国法律史学者认为西塞罗没有独创性的传统观点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2.
当下在培养人们的法律情感方面,国内学者一致呼吁建立人们的法律信仰,即对自然法、理想状态的法的认同和敬畏,但在中国目前法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建立对实在法的法律信任才是适宜之举.文章通过中西方法律信任的比较,探究了西方法律被信任而中国法律不被信任的原因,旨在提出在中国要建立法律信任不是不可能的,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客观处罚条件 ,是指犯罪成立之后 ,国家对犯罪进行刑罚处罚必须具备的某种客观事实条件 ,其实质是以某种客观条件的具备与否来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我国刑法应当引入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 ,以完善犯罪构成 ,消除目前理论中的混乱。我国刑法引入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应当解决四个理论问题 :1 .客观处罚条件与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2 .客观处罚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关系 ;3.客观处罚条件与过失犯罪中危害结果的关系 ;4 .客观处罚条件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立法机关应当将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定位为一种法人,并且"通过在法律上创造条件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利益的维护",以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流动性原则为制定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信托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该法应当规定对社会保障基金资产实行托管,且为该法规定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信托的投资对象,在范围上应当限于股票与金融资产;该法应当赋予这种信托的有关当事人以分散投资义务,赋予这种信托的受托人以谨慎投资义务与确保投资收益不低于法定的最低收益率的义务,对受托人违反信托实行过错推定,并针对这种信托确立起国家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5.
高达  王鹏 《学术探索》2014,(1):54-58
信托法是一个古老法律制度,因其在克服委托人和受益人能力之不足、确保财产权益之有效增值与承继、活跃社会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在英美法系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在大陆法系也得到肯定。信托法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但中国总体上师承大陆法系,法律制度及传统与信托法亦存冲突,目前的信托立法也颇多缺陷。本文在回顾历史、总结成果、梳理现状基础上,对我国信托法的完善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反垄断法是规范市场行为、维护竞争秩序的“市场经济宪法”;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是反垄断法中最能体现其特征的制度之一。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具有立法形式多样性、立法内容普遍性和变动性等法律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趋同化的进程中,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也会逐渐趋于协调,发生一些重大变化。探讨和研究其发展趋势,对我国构建反垄断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同国家法相比,环境习惯法具有地域性、自发性等优势。国家法可在资源立法、利用规划、资源利用许可及管理体系领域做出制度调整,以实现对环境习惯法的吸纳。  相似文献   

19.
信任与社会秩序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郑也夫 《学术界》2001,(4):30-40
一、社会秩序与信任  本文将要讨论的是信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信任指社会成员之间普遍拥有的信任。这里所说的二者的关系 ,指依赖于社会成员间的普遍存在的信任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信任显然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信任之所以能发挥这一功能 ,是因为信任可以使一个人的行为具备更大的确定性。增加行为的确定性又是通过信任在习俗与互惠性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来完成的。信任早已成为人格中的重要品德而进入习俗。而习俗不仅在成长期塑造着人格 ,并且在其后 ,靠着对违约和失信者施加的社会压力 ,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互惠性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法治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司法理念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司法机关的公关职能,其核心内容是塑造司法机关的良好形象,调节司法机关与公众的关系,维护与树立法律的尊严与地位。司法机关依法公关的作用,是由其职能决定、并对其职能的诠释和延伸。司法机关依法开展公关活动,是司法机关公关职能发挥和任务实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