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意新 《中国学术》2000,(2):326-330
本书为史澜导在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始于1898年美国农业部派员去中国搜集植物种子而开始的美中农业正式交流,终于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时美国农学家在华工作的中断。史澜导企图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农学家在中国经年的努力没有能够改进中国的农业?全书共有八章,另有一长篇“引言”和一篇短的“跋”。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民族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以前,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民族资本在上海已经开设了一些近代工业企业,有资料可考者为三十七家。从《马关条约》正式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以后,上海外资工厂及金融、航运企业年有增设。同时,愈来愈多的洋行大量输进外国的各种商品,收购我国的丝、茶等产品运往外国。因此,我国通商口岸附近地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国内市场逐步扩大。一九○五年因日俄战争关系,中国的面粉、棉布等产品一时畅销;同年,因美国排斥和虐待华工,我国爆发了一次规模壮阔的抵制美货运动,这  相似文献   

3.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帝国主义在对待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上,在对华政策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此,美蒋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试从史迪威、魏德迈和赫尔利等人的在华活动来说明这个时期的中美关系。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待中国的基本态度和政策是,企图牺牲中国而与日本法西斯妥协,对中国的抗日战争采取了反革命两面政策。当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与日本在军事上发生了直接冲突,美国对华政策开始转变,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给蒋介石政府以很大的援助,使其蒋介石成为它在远东的帮手。美国虽然给国民…  相似文献   

4.
杨雨青 《晋阳学刊》2012,(3):116-120
关于抗战时期美国援华的政治、军事原因,已有充分论述;但是,影响美国援华与否的经济因素,常为人所忽视。美国援华政策的动因,除了孤立主义、中立法、先欧后亚战略等因素外,美国的经济利益也为美国政府所关注,并且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所维护的一个重要内容。经济因素,始终和政治、军事、外交、战略的考虑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着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并且交错起着作用,彼此发生着互动。  相似文献   

5.
一、申美美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考察1789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来华,中美两国首开交往记录,迄今200余年,其间中美关系大体可分四个历史时期。自1789年“中国皇后号”首航来华,到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是中美关系发展的第一时期,历时近一个半世纪,其基本特征是两国开始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比较迟缓,原因盖在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美国则致力于开发中西部,不太重视对外扩张。进入本世纪上半叶,两国交往进程加快,双方经济文化关系,皆有长足发展。1500名美国传教士,深入中…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辑刊》2007,(4):160-164
从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到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爆发前,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留美学生百般刁难,设置重重障碍以限制甚至阻挠其入境学习。面对布满荆棘的留美之路,大批莘莘学子只能望而止步,留美教育几乎中断。1905年美国政府的态度发生急遽转变,随后在与清政府关于退还庚款的谈判中,明确限定所退款项只用于我国学生的留美教育,此后,留美学生数逐年攀升。而促使美国政府幡然醒悟,大力推动教育交流的最主要原因则是气势磅礴的抵制美货运动。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关于七.七事变爆发的原因历来被史学界同仁所关注,论著甚丰。本文拟就9.18M后至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北经济侵略的原因及后果做一粗略的剖析,意在丰富对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起因考察的视角。9.13事变前后日本经济困窘,为转嫁危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飓风不可阻挡地迅速席卷了岛国日本。这场破坏力极强、波及范围之广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使得原本起步晚、经济根基浅薄的日本深深陷入大萧条的泥涡中而不能自拔。1931年B本工业总产值降低到1929年的67…  相似文献   

8.
一、江苏资本主义经济在几个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1912年到1937年的26年间,江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不同时期.①1912—1920年辛亥革命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法、俄各国其时忙于欧战,输入中国的货物急剧减少,反而需要中国供给食品及用品,这使以轻工业为主的江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发展的良机.首先得益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而这一时期的缫丝业因国际生丝市场衰退,我国生丝出口量剧减,处于不景气状态.②1921—1926年,西方各国的战后恢复期,暂时仍无力东顾.而日本却乘大战之机在我国扩张自己的势力,积聚了足够的经济实  相似文献   

9.
南京政府时期,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面临着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挑战以及来自东邻日本的侵略,“剿共”与“抗日”如何均衡进行成为国民政府的最大课题.对此两问题均有过深入研究的戴季陶,在极力抑制共产党发展的同时,亦参与了国民政府的对日决策,其日本观在现实政治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然而,在中日战争日益恶化,国共两党由对立转向合作,继而又走向殊死之争的过程中,戴季陶与日本保持何种关系?其日本观有何特征?此与其对共产党的认识有何关系?理论根据源于何处?本稿欲就此进行探讨,期以探明戴季陶日本观的真正用意.  相似文献   

10.
中日战争初期,日本外交上一直避免对中国正式宣战,考其因由,是由多种动机和因素决定的.第一,日本战而不宣,首先是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煽动国内人民仇华情绪,逃避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声称是由经过充分准备的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军事行动引起的,把侵华战争称之为"膺惩暴支".第二,日本战而不宣,是受当时特定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制约的,是日本为避免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发生直接冲突,掩盖独占中国野心所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第三,日本对中国战而不宣,也是适应其"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分裂抗日阵营之谋略的需要,日本企图通过在中国扶植汉奸政权,从而达到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目的.第四,日本对中国战而不宣,是为了继续援引美国"中立法案",从美国和其它国家取得军用物资援助.第五,阻止国际援华图谋的实现,也是日本迟迟不正式宣战的原因之一.英法等帝国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的政策,呈现出三色"光谱"的样式.美国政府在1948年苏南冲突后就确立起对南斯拉夫的差别政策.随着演变战略的推行,美国政府全面调整了对苏联卫星国的政策,开始改善对卫星国政权的态度.但美国政府对东德政权坚决抵制,并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文件.波匈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加速推行演变战略,倡导反对"共产党帝国主义".美国先后重新修订了对南斯拉夫、波兰和对一般卫星国的政策,扩大同这些东欧共产党国家政权的交往.与此同时,美国对东德的政策仍延续不变.这些政策差别,一方面表明美国总体上改变了对东欧共产党政权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柏林墙时代之前东德处于美国的高压政策之中.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下,各国(包括美国)都举起干预主义的大旗,并且在一些领域采用了国有化的手段.中国自危机爆发以来,从4万亿的资金流向到产业振兴政策,以及2009年以来的国企多个兼并民企,涉足竞争性领域都引起了"国进民退"的讨论.同样是经济干预政策下的国有化,在一个发达的经济体和一个转型中的经济体中有何不同?经济影响一样么?对此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多变的,前后不一致的。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打着“中立”幌子,实行两面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美国为了维护它的利益而采取了两面政策:一方面不愿日本独占中国,希望中国拖住日本,借助中国的抗战削弱日本的实力;另一方面美国又纵容日本侵略;企图借日本之手扑灭中国人民革命,并妄图把战火引向苏联。因此,中日战争初期,美国在“现购”“自运”法案下不断地把大量军需品供给日本。  相似文献   

14.
1937年 7月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实施全面战略进攻 ,日军攻占厦门、广州、香港、福州和海南岛等地后 ,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战略 ,在工矿企业、农业、金融、商贸等领域实施全面的经济掠夺和统制 ,给华南地区的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抗战初期 ,西方列强对日侵华一致采取绥靖政策 ,只有苏联给予中国切实的援助。在全国人民推动下 ,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情势 ,国共两党政治上团结进步 ,军事上相互支援同仇敌忾 ,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但进入相持阶段后 ,受纷纭变幻的国际政治影响 ,两党阶级斗争逐渐激烈 ,以致发展为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国能否坚持团结抗战到底 ?成为国内外政治势力所关注的重大问题。美英援华、欧洲战争爆发与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1 938年 1 0月武汉陷落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 1月 3日日本近卫首相发表第二次对华声明 :国民政府必须“…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国“四强”之路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中后期,在美国的直接扶持和促成下,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步入了“四强”之列,开始对全球政治关系的演变产生影响。那么,推动这种起步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它赋予战时中美关系以怎样的色彩?又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前景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就此作初步的探讨。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的中国战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1日,华盛顿又向德、意宣战,美国同时卷进了欧亚两个战场。不  相似文献   

17.
<正> 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在对华政策方面推行的是援华政策。关于苏联援华政策,史学界论述不多,很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必要。一、苏联为何不出兵援华? 早在“七七事变”前的1935年底,苏联就和南京政府讨论过中苏军事互助问题,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协议。“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认为中苏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苏联不会袖手旁观,因而寄希望于苏联出兵援华。1937年7月8日晨,适在庐山的蒋介石召集外交部长王宠惠及孙科商讨对策,认为“欲抗战,最有关系者为苏联的军械供应及互助协定等问题”。第二天,孙科在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会谈中,要求尽快签订中苏信用借款及互助协定,以实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鲍大使回答说,前一点可以商量,至签订中苏互助协定则时已过迟。同年11月12日,在苏接洽援华事宜的中国代表  相似文献   

18.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中国的首都南京后,日本当局为了对占领区的中国人民实施有效而方便的统治,在政治上,就一次次地组织、拼凑由中国人组成的傀儡政府.本文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南京第一个伪政权"南京市自治委员会"由日军当局扶植成立的过程,及其存在约四个月期间的工作与社会功能,揭示了日本当局通过这个"过渡时期"的傀儡政府与汉奸组织,实施"以华制华"统治政策的罪恶用心.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敌的同时,海外侨胞也通过多种方式援助祖国抗战。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愿意卷入到中日战争之中。为争取美国舆论、道义乃至物质的支持,反击日本的虚假宣传,美国华侨利用其在地化优势,通过创办报刊、发表演讲、游行示威、"一碗饭"运动等方式,开展规模浩大的国民外交运动。这对于美国公众正确认识中日战争的性质,乃至采取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抗战,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陪都书法论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局部发展至全面,从此,进入了中华民族“运用全力抗战”的抗日战争时期,时势危及着南京政权。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迁都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迁驻重庆。以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