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意义理论在现象学中起基石作用.本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意义理论的缘起,胡塞尔反对有关意向性理论的客体方法,提出了有关意向性的意义中介理论.二、考察胡塞尔前后期对意义进行不同界定的发展历程,认为从前期到后期的这一转变使胡塞尔迈出了从摹状词理论转至意向性之中介者理论的关键性一步.三、论述胡塞尔意义理论与其他语言分析哲学之间的融合沟通关系.本文为探讨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现象学始终没有摆脱主观性的困境,但他在哲学探索过程中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对哲学界有着极大的影响,伽达默尔就是深受胡塞尔哲学启发的哲学家之一。本文拟从伽达默尔对胡塞尔某些观点的认同和反思上,探索胡塞尔现象学对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哲学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理论涉及到了现代纯粹哲学探讨的那个有关认识批判的原初性问题,即马克思哲学与以现象学为代表的现代"纯粹哲学"相融合,只不过这个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被遮蔽状态,是隐而不显的。基于此,本文以胡塞尔现象学基本原理为参照,对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理论在纯粹哲学论域内所隐含的认识批判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揭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论述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想,尤其着力于将之与柏拉图、笛卡儿、康德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现象学与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胡塞尔强调哲学是一门普遍科学、总体科学、严格科学,强调从哲学的理性出发,追求终极的存在和真理,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文章重点剖析了胡塞尔现象学中最具特色的先验意识理论和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胡塞尔是西方哲学传统的继承者,又是突破传统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指意识的指向性,它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的中心概念。包括现象学还原在内的几乎所有现象学基本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意向性概念关联。意向性概念又是从现象学到存在哲学过渡的桥梁。因此,不首先弄清楚意向性概念的含义,就无从接近胡塞尔现象学和全面理解存在哲学。意向性概念是打开胡塞尔现象学这座神密宫殿大门的钥匙,是海德格尔和萨特尔从胡塞尔那里接受的最重要概念。本文试图对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含义和它的来龙去脉做一简略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拉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但实际上柏拉图对这个“发现”早已有所发现;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因此,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要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去,以他们已经赢得的东西为基础,将他们未竟的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柏拉图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相继对时代提出了遗忘生活世界和遗忘存在的诊断。胡塞尔学术内部同样有遗忘的幽灵在萦绕,海德格尔指出了胡塞尔对存在的遗忘,自己另辟蹊径地走上了一条向“此在”逼问存在及其意义的哲学之路,一条从现象学角度看不乏合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8.
"意向性"概念作为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核心概念,以之为钥匙,可以打开其现象学哲学的视野。但是,"意向性"概念的提出并非胡塞尔的首创,但却是胡塞尔使之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概念。作为进入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的条件,有必要对之进行历史发生考察,梳理清楚这一问题的理论逻辑,并特别探讨了布伦塔诺心理学中的意向性问题,从中辨析出胡塞尔对"意向性"理论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萨特的早期文献为依据,探讨了萨特思想得以形成的基础和过程.年青萨特通过研读胡塞尔的现象学,澄清了胡塞尔现象学与康德哲学在主体课题上的重要分野;进而又通过对胡塞尔的超越论的自我思想的批判,推进了早期胡塞尔的非观念论现象学的进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非自我论的意识概念,从而为他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布伦塔诺对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胡塞尔来完成的.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研究方向上,布伦塔诺引导胡塞尔从数学研究转向了哲学研究,坚定了胡塞尔以严格科学的精神来探讨哲学的信念;在研究内容上,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事实上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几何图形性质的哲学问题上,康德的观点为先验构成意义上的非柏拉图主义,胡塞尔的观点为经验建构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为解构意义上的反柏拉图主义。胡塞尔关于几何图形的观点较之于康德与维特根斯坦具有较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象”是中国绘画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文章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轨迹,用大量文献剖析了“象”的哲学和文化理念,力求把握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指导艺术实践,借故开今。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绘画境界的生命意蕴和当代价值,运用整体和动态的生成观,结合文献对绘画境界生成的哲学和文化根源进行追溯,并在分析其存在价值和精神特质的前提上,力求对中国绘画的创造本质进行切实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的一个创新的概念,它是为了克服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可能造成的主观主义弊端,以保证人的认识的客观普遍有效性,具有唯心主义实质.以主体间性来审视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却可以打破主客对立的思维方法,充分揭示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的对话性质和交流特征,使得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打破了相反传统文学思想的封闭性和固定性.但是,主体间性也使得文学艺术思想走向了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论证了达·芬奇的艺术美学思想 ,指出经验论和泛神论是达·芬奇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述了达·芬奇对绘画艺术的本质与美学特征的独特见解 ,分析了达·芬奇把真实性和创造第二自然作为绘画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的原因 ,论及了达·芬奇的审美趣味以及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布尔加科夫与歌德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师和玛格丽特>与<浮士德>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两部作品有相通的哲理精神、相近的主题表现、类似的情节要素和关联密切的人物塑造.同时,它们又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创造和不凡的审美价值.<大师和玛格丽特>对于<浮士德>,既是承续和借鉴,更有再造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的思想道路是由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跟进开始的 ,本文试图从德里达早期的《〈几何学起源〉导论》一书来看他如何从胡塞尔现象学本身返问出胡塞尔思想隐藏的矛盾 ,由此激发出德里达的“延异”思想  相似文献   

18.
借景抒情感悟人生--罗伯特·弗罗斯特哲理诗意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具有代表性的哲理诗,揭示了弗氏诗歌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他在灵活运用英美诗歌的传统格律创作现代诗的基础上,发展了他关于"句子声音"的诗歌创意,用句子的声音、语调和自然节奏一起来传递和表达诗歌的意境,而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更使诗歌看似在描述美丽的自然,实则蕴涵哲理,深邃隽永.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从作为胡塞尔“第一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的“视域”概念向作为胡塞尔“第二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的“共呈”概念的理论过渡,以及这一过渡在胡塞尔哲学中的重要的意义,认为它标志着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的真正的统一,并且宣告了作为所谓的现代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最高产物的一种“先验现象学’学说的最终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