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双碳”背景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二是创新性、多样性与生动性相结合;三是主导性、主动性与主体间性相结合。只有秉持这样的创新思路,才能凸显融入的效果,进一步激发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师生的生态环保素养,强化师生的生态环保行为,并最终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是一套科学严整、内涵深厚、逻辑分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话语体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逻辑体系,需要从价值立场上正确认识其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从战略图景上科学把握其远景目标规划与阶段性任务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路径实践上遵循其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开启多层次全方位的动力机制。因此,需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逻辑体系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整体性超越,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性描绘,对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变革方案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绿色政治阐释潜能,强化绿色变革主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  相似文献   

3.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根基中的生存智慧作为哲学依据,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新论断。这个思想有着生态自然观与生态经济观相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特点。有此思想指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侧重于生态环境建设,而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民生改善、社会保障等方面考虑不够深入。构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应坚持系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结合、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定性化与定量化相结合、导向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等六项基本原则。基于此,笔者初步研究并构建了衡阳市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包括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5个一级指标,经济增长状况、绿色发展模式等11个二级指标,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46个三级指标。旨在为衡阳市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标准和依据,同时为衡阳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与工作部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化科技创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顺利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将生态化科技创新发展成生态文明社会科技活动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向度,这是我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需要集中思考的问题。以自然向度为逻辑起点,社会向度为现实依托,主体向度为内在理路,从逻辑和总体上对生态化科技创新思想进行梳理和总结,探寻生态化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向度,揭示其思想的现实意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创新性表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统一为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一种目标、理想或发展愿景,生态文明建设是迈向或实现生态文明的操作途径和实践过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确立生态主导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生态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时代性的新战略,实施生态经济优先发展、经济生态化发展、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同时并举的前瞻性与方向性的新方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经济制度、考评制度、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的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在文化伦理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本文主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上位文化,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要求性。文章认为:在发展这个目标上,非遗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非遗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独特价值;而对二者矛盾或冲突之处,应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再认识非遗保护,以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生态性;与此同时,非遗保护工作还要体现培育国民生态素养的积极义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政策的兴起,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给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带来了一场创新性的变革。以支付宝平台推出的“蚂蚁森林”为例,它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连通、多方主体参与的网络绿色公益行动。研究“蚂蚁森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及改进路向,不仅为“蚂蚁森林”生态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性意见,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不仅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集大成者,不仅彰显了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也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等,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基础之上,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指导,提出可以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健全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等五个层面入手,推进我国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以及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指出推行循环经济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提出了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转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的生态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等农村生态文明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首次载入中央文件,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方向。它将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转变,政治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生态文明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其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生态自然环境、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结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当前,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实行绿色设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加强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建立绿色GDP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成篇集中论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低碳化的科技创新来支撑,科技创新低碳化内含着生态文明的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科技创新低碳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在实践方面是互为支持的,而且在理论方面也有耦合关系。SST理论为科技创新低碳化及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运用该理论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低碳化过程中的社会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二者具有统一性。生态文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对其中的具体形式的人、承担主体、落脚点等进行科学地把握,应关注以人为本的公正性、适应范围和限度,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博大精深,是其在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环境理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积极总结和弘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践问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的分析,确认科学发展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革,提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深化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要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必须使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树立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并建立与自然资源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制定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树立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把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和确立“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有机结合起来;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仅仅满足于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是不够的,其关键与核心是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生态化;四、脱离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片面强调对“环境民生论”的阐释,既不能准确理解“环境民生论”的完整内涵与价值,也无法真正践行“环境民生论”,故强化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是当前我们理解和践行“环境民生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