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2005年,论干支为乙酉,属鸡,是年文化界风平浪静,几无大事可叙.直到5月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在<南方周末>发表的<重估国学的价值>一文,又正式宣布人大组建国学院,方如一石投于死水,引发一阵微澜,知识人纷纷加入论战之中.关于国学院的讨论,与2004年关于读经的争论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曹聪孙 1928年生,天津人。生前系著名语言学家,天津师范大学现代汉语专业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古籍整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天津曲艺家协会理论分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年鉴》编委,天津语言学会顾问。1947年于天津工商学院会计财政系肄业,1949年毕业于保定建国学院。1952年到天津师范学院(现天津师范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普通语言学》《现代汉语》《词典学》等教学、科研工作和图书馆学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20世纪初的学术活动中,提倡"国学"研究与兴办"国学院",成为一时之重要内容,位于东南边陲的厦门大学也领风气之先,于1926年兴办"国学院",但由于经费及相关人事问题,厦门大学国学院创立半年就宣布结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件憾事.不过,"国学院"所提倡的学术研究方法、提出的研究计划,奠定了厦门大学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一批后来者结缘"国学院"学风,着眼地域,从民俗、地理、语言、海外交通等方面入手,开创具有厦门大学特点的文科研究传统,使"国学院"余脉悠悠,代有传承.  相似文献   

4.
王立平,男,1941年8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满族,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历任中国电影乐团团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专职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常委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中国学院奖年鉴》总编辑。  相似文献   

5.
1956年9月,饶宗颐先生游巴黎,得观巴黎大学申国学院、策努斯奇博物院、归默博物院所藏甲骨文,剔去伪品,摹录以归,著为《巴黎所见甲骨录》(以下简称《巴黎》),于同年12月在香港出版。海内学术界遂知法国亦藏有我殷虚遗物。但饶氏所录仅有26片,且系摹本,读者尚不能了解法国藏甲全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相似文献   

6.
(一)日本国学院大学藤野岩友教授的《巫系文学论》是一部探讨《楚辞》文学源头的著作。在这部20多万字的篇章中,作者紧紧围绕着先秦巫祝文化对于屈赋及其它《楚辞》作者的影响,力图揭示《楚辞》的特色及其焕发异彩的文化根源。作者在本书《序言》中叙述了他要探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探索“《楚辞》本身”的文学起源。他说:  相似文献   

7.
由于与中国文化有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楚辞》学在日本较为发达。18世纪以来,出现了如《楚辞灯校读》(秦鼎著),《屈原赋说》(西村硕园著)等专著。至战后,更涌现一批引人注目的《楚辞》专家和论著。其中如青木正儿、竹治贞夫、藤野岩友等人的成就,已为我国《楚辞》学界所瞩目。最近我读了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一书,兹作评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20年代胡适等人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并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展开系列的学术活动,在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南方学术重镇东南大学的学者们除了以《学衡》与《史地学报》为阵地之外,以国文系师生为主成立了“国学研究会”创办刊物、展开演讲、编辑从书,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针对北大国学门,东南大学国文系也计划组织“国学研究院”,但却遭到北方学者的抨击和校内新派的挖苦,由于东大不久即发生风潮,东南大学国学院最后是否真正成立也值得怀疑。从“国学研究会”到“国学院”的短短历程和遭遇,集中地反映了20年代早期南北学术界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地缘与派分。  相似文献   

9.
马强才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14-120,163
清华国学院在短短四年(1925~1929)间培养出诸多学有所成的学界中坚,形成20世纪文史研究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映照着中国现代社会学术转型的历史背景。在当时"国学"语境下,清华国学院的教育训练,以小学和史学为主,而清华国学院的70余位同学中,只有少数同学选择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多偏"历史",所涉时代多为宋前。上述特点,是清华国学院教育培养的偏向所致,也与当时"国学"研究多关注中国历史和传统学术的文化倾向息息相关。考察清华国学院的教育训练、时代思潮与同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生态及其特征,管窥现代学术在"国学"场域中的展开过程,并反思学科专业化后所带来的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10.
学术信息     
《学术界》2015,(2):253-254
本刊讯2014年11月8-9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台湾慈济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报》及湖北省各高校的学者近50人参会。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怀缅萧萐父先生的学术、道德、文章,二是讨论中国哲学的书写范式和方法视野。本刊讯12月13-14日,由中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梁启超深切体会到德性与修身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为此,梁启超于1905年底编成《德育鉴》一书。该书虽编于20世纪初,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其德育修身之道在21世纪的今天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德育鉴》是梁启超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晚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的很多思想观点都可以追溯到《德育鉴》。《德育鉴》的主旨是:养成伟大人格、培养一流人才、改善社会习俗、促进民族进步。《德育鉴》以阳明心学为基本德育理念,激扬儒家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人生理念,对近代很多著名人物的生命成长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学界,开始意识到当年的清华国学院,无论就思想还是学术而言,其地位不在北大《新青年》之下,以致有关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论说与研究,竟成时髦。其间,无疑掺杂着对王、陈二位学问的崇拜,一如穷怕了的国人之于财富的垂涎。  相似文献   

13.
由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三家联合举办的"纪念陈乐素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2月9日至11日在暨南大学隆重召开。围绕陈乐素先生的生平、学术,与会专家共提交了11篇文章。陈先生哲嗣陈智超教授以《励耘学谱  相似文献   

14.
194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11月18日,中共中央华北局作出《关于纠正乡村工作干部不良作风的决定》。11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  相似文献   

15.
2007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四川社科界》2005,(12):22-25
为贯彻全国社科规划办《关于做好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办于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清理检查2005年到期国家项目的通知》和《关于清理2004年到期省社科规划项目的通知》,并于6月、10月期间,分别到我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规划项目较多的几个单位,  相似文献   

17.
建设节约型社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与之相应的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研究,近两三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研究的论著数量显著增加。论文方面,截至2005年12月,据不完全统计有150多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克群的《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实事求是》2004年第4期)、白雪秋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及其要求》(《前线》2004年第11期)、薛鑫良的《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理论前沿》2004年第11期)、刘海燕的《论节约型社会八个主要标志》(《求索》2005年第1期)、胡治宇的《节约型社会之我见》(…  相似文献   

18.
陈方方 《理论界》2004,(3):190-191
聂炎教授的《语言学论集》(韩国三星出版社,2002年1月,以下简称《论集》)出版了。作者在《论集》极其简捷的前言中,作了如下交代:“从1996年到2001年5月,在繁忙的教学、管理和家务操持之余,我又断断续续写了一些语言学论文,这里选出的22篇,粗略地分,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共3篇;关于评论修辞思想的,共5篇;关于语言与演讲、逻辑学的,共5篇;关于语法学的,1篇”。其实,待我们通读了《论集》后,不难发现,与时下的同类著作比,《论集》的最显著特色就集中在作者上面所说的五个“关于……”以及五个“……的”。这是因为:第一,…  相似文献   

19.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关于他的祖籍和卒年已多有记载,但说法不一,尚有澄清的必要。关于戚继光的祖籍,现有三说:一为安徽定远说,见于修订版前的《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二为山东蓬莱说,见于1979年版《辞海》和1980年修订版《辞源》;  相似文献   

20.
万伟珊 《船山学刊》2021,(6):98-110
谭云山是现代著名学者,为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他在中国发起创建中国中印学会,又与泰戈尔一道创建了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以此为平台,在印度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播中国佛教文化以反哺印度,为促进中印睦邻友好关系几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被誉为"现代玄奘".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现存文献中对谭云山一些事迹记载不详,甚至完全阙如,导致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新发现的文献资料,中印学会创建动议的提出者应是清末报人后潜心研究佛学的安徽怀宁人何雯.泰戈尔也"本有斯意",而后与泰戈尔结识的谭云山则为具体落实者.关于中国中印学会的成立时间,经过考证,应是1933年而非1935年.谭云山为主要创建人的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和中印学会为中国文化在印度的传播,增进中印两国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