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表现出对儒家思想颇为复杂的态度。它既有站在宗教立场上排斥儒家、诋毁五经的部分,也有站在传统立场上迎合忠孝、容纳仁义的内容。分析《老子想尔注》对儒家态度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早期道教思想的演变路径,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儒道融合的内在进程。  相似文献   

2.
成书于魏晋之际的《老子节解》是以道教养生修炼思想注解《老子》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其特色在于突出神仙信仰,强调身国一体,而且将老子思想解释成了一套具体的修炼养生之术。《老子节解》不仅与《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老子内解》等书关系密切,而且与另一部早期道教经典《老子中经》也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老子想尔注》乃道教勃兴阶段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乃"有道教"的存在性路标:作为在五斗米道宗教生活中被直接给予的教义。《想尔注》的宗教性位格,集中地在其"想尔之道"中显摆出来;经过想尔之道的生存性建构,传统的神仙信仰已不再只是一种个体的柔性"信仰"生存方式,而是进一步生成为一种刚性的社会"宗教信仰"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时期老学空前繁荣,出现了大量老学作品。本文以王重民和严灵峰所作老学目录为基础,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概述了这一时期老学作品数量大、研究形式多样化、研究阶层广泛、老学影响深远等基本特征,并对五斗米道系《想尔注》和张陵《老子泣》和是否同书异名、僧肇《老子注》的真伪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一种宏大的宗教,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其名最早见于东汉成书的《老子想尔注》,一般认为它定型于东汉顺帝(公元125—144在位)期间,以张陵(道徒尊称为张道陵)在巴蜀创立五斗米道和东汉灵帝熹平(公元172—178)年间,张角创立的  相似文献   

6.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汉代三大《老子注》都对《老子》中的“自然”概念作了诠释。《老子指归》从本体论和生成论层面均突出了“自然”的重要性,突出了道对万物的生化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同时又着重强调道并非主宰万物的实体,万物是自生自成的,这是对西汉中后期流行的天人感应等神学目的论的反动。《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道性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性自然导致万物自成,也没有说万物是自生的,主要突出“道”的作用,与《老子河上公章句》修道长生的主旨是相关的。《老子想尔注》中的“自然”只是“道”的一个代名词,其实质是有意消解了“自然”的含义以及“自然”在《老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不再说道的本性是自然,而是将“道”神化,所凸出的是道的至高无上性,《老子想尔注》是完全从宗教角度来诠释《老子》。  相似文献   

7.
宋元时期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期,老学的发展由此也发生了变化,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结合的角度,王安石、司马光、范应元、董思靖、张伯端等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对流传至今的宋代《老子》注本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从文本诠释的角度来看,宋人解《老子》重视义理,并开以道教内丹解《老子》之新风;从思想的层面看,宋代老学重视心性之学的阐发,儒家注重阐发道德性命之学,道教注重发挥内丹心性理论,佛教则重在明心见性,同时宋代老学也反映出儒、道、释思想的互相包容与深度融合;宋代老学研究者身份的多样化和突出的思想创造性成为宋代老学发展的重要特点,其对理学的影响以及于道教义理建构上的贡献是其中两个突出的方面,可见当时的思想界在不同思想之间彼此激发所呈现出来的蓬勃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是研究我国传统"师道"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传承了先秦道家"以道为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道"、"道诫"作了宗教神学化的解释。它将是否符合道、道诫作为师德的标准,选择"善能知真道者为师"。道教"师道"的具体内容则是助道宣教,亲誉求善之人。道教是讲辨证法的,除了以善人为师,还主张以"不善人为资"。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研究尚不充分,其师道的内涵及意义,仍需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9.
对于四川道教创始者"三张"的<老子想尔注>,本文着重论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文本的保存和改造;初期道教面貌的真实反映.笔者认为<想尔注>是蜀中道德经学的一门男类学术,其中有不少精华.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哲学家王弼是中国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王弼对《老子》、《周易》、《论语》等先秦哲学思想的研究 ,造诣很深 ,著述颇丰 ,成就卓著。探讨王弼的学术生涯、治学风格、思想方法和理论成就 ,对于繁荣我国当代哲学 ,实现哲学现代化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尽管《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是个老课题,但是对《老子》哲学的两重性及成因的探讨则至今相当薄弱。我们认为正确认识《老子》哲学的两重性及缘由,有益于深化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认识,亦有助于对《老子》哲学思想研究的反思。有鉴于此,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我们要复兴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我国历史各时期时代精神的精华。但长期以来,由于《道德经》和《论语》产生的时间先后问题,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致使中国哲学史的科学性受到极大伤害,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诸如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的性质问题,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逻辑发展圆圈中的环节地位问题,老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作用问题,均很难明确论断。造成中国哲学史教学,一开头便处于不能充分发挥“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我国哲学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中经》对早期道教修炼术的发展影响很大,但因其形成时代不明确而未引起当代道教研究的重视。本文首先考察了《老子中经》与《玉历经》的关系,然后主要从主张元气、自然的哲学思想,崇尚太一、中黄的宗教信仰,重视丹田、太一紫房的修炼方法,所见官制称谓之特征等四个方面考察了《老子中经》的形成时代,确认其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并认为《老子中经》是东汉道书《玉历经》的一个传本。  相似文献   

14.
《老子》以阐述哲理为主要内容,其中也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我国学术界对《老子》中的哲学思想研究颇多,对其经济思想研究甚少,对经济思想中的消费观探讨的就更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我们认为,尽管《老子》整个经济思想是消极的,但并不排除其中有许多合理因素,《老子》消费思想中便有许多合理因素。不对《老子》消费思想进行较为深入和全面地考察,无疑不能全面了解《老子》的整个学术思想。本文对此试图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医学的宗教化:道教存思修炼术的创造机理与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医学理论和养生实践宗教神学化,由健身疗疾、延年益寿的医学养生术演化出长生不死、飞身成仙的宗教方术,这是存思修炼术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内在机理;存思修炼术发端于老庄的守一养生术,结合医学理论、养生实践、神灵崇拜和神仙方术,历经《太平经》、《老子中经》、《黄庭内景经》和《上清大洞真经》而渐趋完善,由此确定了其重在养生和重在成仙的两个发展方向。本文对道教修炼术和神仙世界,以及道教炼养学的医学理论创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老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相当有影响的思想家。所传《老子》一书言简意深,哲理宏富,对当时和后世各种不同学派都产生过影响。两千多年来,解老、注老不断,各抒己见,难齐一是。魏源说:“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老子本义》) 真正把老子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进行研究的,是在“五四”以后。那时,虽然也曾涉及到了一些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但争论的交点主要是在对老子其人和《老子》的考证上。建国以后,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和评价工作始有深入,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建国以来有关《老子》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50年至1958年为第一个时期,1959年至1966年为第二个时期;1967年至1975年为第三个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至目前,作为第四个时期。现分期、按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构了自己精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之深邃、道论之玄妙,令时人与后人既迷惘又神往。老子的思想何以如此难以领会,甚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化效应呢?笔者认为,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子哲学的“玄之又玄”,因为“玄”只是其表象,仅仅是老子思想精粹的外在显现。如果我们从更深的文化层次对其进行分析,即可知“老学”之“玄”,系老子的孤独感所至。这样,老子的孤独感对老子哲学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它在哲学意义上有什么价值等问题,就很有研究的必要了。二现代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老子想尔注》认为实现理想社会的前提条件是"尊道"。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这里被发挥成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成为理想社会的掌控者。《老子想尔注》理想社会的理论在批判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论述,主要讨论了君臣关系、伦理道德和贫富差异等。维系理想社会秩序的手段是道诫,道诫超越法律,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9.
《老子想尔注》认为实现理想社会的前提条件是"尊道",在这里,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还被发挥成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成为理想社会的掌控者。《老子想尔注》理想社会的理论在批判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论述,主要讨论了君臣关系、伦理道德和贫富差异等。维系理想社会秩序的手段是道诫,道诫超越法律,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老子与“道”,老子与道家、道教与道家,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等四个逻辑层次对老子道范畴的本质、道家向道教的流变、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对儒家《易》学和道家《易》学的不同特质和效应进行了比较,阐明了作者对道家之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