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从土地斗争一开始,就对整个中农阶级采取了团结政策。尽管其中也有过偏差和失误,但还是最终团结了广大中农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正确划分中农的阶级成分是团结中农的前提条件;必须给中农以看得见的经济、政治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必须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和“单纯贫雇农路线”两种错误倾向;对富农阶级的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团结中农的效果;必须动态地观察中农问题,根据中农阶级的发展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考察中农问题的主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土地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党既没有象恩格斯提出的那样对属于“中等农民” 的中农采取关门政策,也没有象列宁提出的那样对上层中农采取中立政策,而是对整个中农阶级采取了联 合、团结政策。我党制定团结中农政策的依据除了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之外,还主要有两点:一、中国革命 的性质和中国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团结中农的必要性;二、中国中农阶级自身的特点即中农的经济、 政治地位和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为团结中农提供了可能性。团结中农政策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 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各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同以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为代表的现代修正主义作斗争,是最近国际政治问题的一件大事。这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是新兴的社会阶级力量同垂死的社会阶级力量的尖锐的斗争、帝国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的尖锐的斗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反映;这是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继续胜利发展的一场大是大非之争。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不仅对于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是对于团结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  相似文献   

4.
张文俊 《兰州学刊》2009,(10):212-215
战争与革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绥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变迁的两个重要变量。革命乡村西坪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富农阶层地位下降,中、贫农阶层扩大,贫农地位显著上升。地权分配发生变化,土地占有更加分散,土地经营以自种地为主,租佃走向衰亡。通过抗战前后的对比,西坪村阶级结构与土地关系变化显著,向着利于中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中农现象——基于赣北Z村实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土地加速流转的背景下,耕种一定规模土地、并作为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农,因其与土地等资源密切关联,成为维持农村秩序的重要力量,形成了当前乡村社会特有的中农现象.从中农的产生、特点及其与土地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农对村庄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土地使用效率、村庄治理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部中农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革命胜负的一个因素,尤其在土地革命之后,中农成了农村中的大多数的时候是如此。”犤1犦因此,中农是党在农村必须团结和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是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农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有过失误,有错有纠。本文就其主要错误、对错误的纠正及错误的原因作初步探讨。一、对中农的“左”倾错误及纠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中,党对中农政策所…  相似文献   

7.
1942年中共领导人张闻天率领的延安农村调查团以土地问题为主题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兴县二区14村进行了为期近5个月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村在经济形态上属于典型的"中农化"小农经济区,即在地权分配与土地经营模式两个方面明显地呈现出以中农为主体的自有自耕性征.尽管在中共革命影响下,农村内部社会经济结构及运行模式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主要经济形态依然是传统的"中农化"的自耕农型小农经济,惟"中农化"走向更加明显而已.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社会在土改结束后出现了新的变动.阶级同化和阶级分化的趋势同时并存,新中农和新富农成为重要力量;土地买卖、雇工、租佃、借贷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和以富为荣的价值观重新抬头;基层政治精英开始出现抗衡国家意志和去政治化的离心倾向.从土地改革走向集体化,存在着阶段论、条件论、替代论三种相互关联的转化机制,土改后的乡村社会变动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动力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31-141
土改结束后的几年内,农村社会结构逐渐呈现"中农化"现象,中农阶层在地权交易中亦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中共中农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农阶层的心理和行为均发生了变化:大部分中农埋头生产,敢于买田置产、出租土地和雇工放债;部分中农尤其是富裕中农在农业生产中较为活跃,但顾虑较多,"怕冒尖"、怕"算剥削",存在让田、献田、卖田和减少或不敢出租土地等消极现象;极少数富裕起来的中农向往"富农经济"。  相似文献   

10.
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权力制约机制与雅典奴隶制国家是一同产生的,而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则是随着奴隶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奴隶制社会的阶级矛盾斗争是复杂的,不仅表现在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同时,还经常表现在自由民中富人和穷人,奴隶主和农民,手工业者之间的矛盾.而城市工商集团和土地贵族之间的斗争,也在奴隶主阶级内部进行着,富裕的工商奴隶主由于自身力量的增强,不甘心忍受因无权而造成的政治上的不平等,他们要求限制贵族特权,主张扩大民主,为发展海外贸易和发展工商业创造条件,在发展中争取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党在各时期富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富农虽然带有很重的封建的和半封建剥削性质,但一般都自己参加劳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农民的一部分。他们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一般可以参加一份力量;在反对地主的土地革命中,也可能保持中立。富农的生产在一定时期中,对革命还是有益的。因此,富农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如果政策得当,一方面可以孤立地主,把地主驱逐到更加狭小的阵地上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农,防止侵犯中农的利益,巩固贫农与中农的团结,发展农业生产。由于富农问题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时期,时间跨度大,加上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党的富农政策处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之中。期间出现过不少曲折,特别是多次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和影响。本文力图反映我党富农政策演变的全貌,并探求政策变化的历史动因,对政策本身略作评价。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马克思自己回答的斗争.斗争的幸福观是马克思基于生存而建立的.首先,这个幸福观是建立在劳动学说基础之上的,此外,这个幸福观是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拓展和深化.个人的为实现人的本质的斗争和阶级为实现阶级的个性的斗争就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和本质.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各派幸福观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在两点上.其一,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是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剥削阶级谋求解放的幸福观.其二,马克思的幸福观指出了无产阶级和无产者的幸福在哪里.在派别林立的幸福观领域,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概念.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对抗性的阶级社会中,都存在着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产生,表现着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两个基本阶级。在基本阶级之外,通常还存在着非基本阶级。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构成了该社会阶级斗争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又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几个基本阶级之间的斗争交错在一起,使本来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服从了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使两个以上的基本阶级同属人民的范围。例如,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也曾和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建立过统一战线。这时,在共同抗日的条件下,抗日的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因他们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中农出身给莫言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和痛苦,但也给他带来了观察社会与体验人生的不同的文学视角,从而构成了莫言创作独特的"中农情结"。作为一个历史形成的精神结点,"中农情结"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衍生效应,同时,莫言也清楚地意识到了"中农情结"的过度释放可能会带来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他的小说因此跳出了阶级视域的历史局限,完成了对土改、合作化小说叙事模式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一切过去的经验都证明:只有土地问题的正确解决,只有在坚决的阶级的口号之下把农村中级阶斗争的火焰掀起到最高的程度,才能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在无产级阶领导之下,参加革命战争,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使苏维埃运动得着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大的发展与胜利。 依着土地革命发展的经验,农村中阶级斗争的发展是有他的大致阶段的,就是(一)没收分配土地的阶段,(二)检查土地的阶段,(三)土地建设的阶段。依照土地斗争的三个发展阶段,在任何苏区之内,大致都有三种区域的存在,就是:(一)斗争深入区  相似文献   

16.
在阶级社会里,人是阶级的人,人与人的冲突,都反映着阶级的冲突。而且,“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在反映阶级社会里的矛盾冲突时,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上,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把阶级压迫“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从而“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影片《早春二月》的创作家们是怎样结构芙蓉镇上的“是非的漩涡”的呢?影片编导者不惜工本,费尽心机,杜撰了一个才子佳人式的离合悲欢的故事,根据资产阶级的是非观捏造了一个无是无非的“是非的漩涡”,歪曲历史,欺骗今人,宣扬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人道主义,从而在实质上否定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代替国内阶级矛盾而居于首要地位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争取和团结社会各阶层抗日,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的政策。这是我党在土地政策上的一个大转变。这一政策在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贯彻和执行,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斗争形式的复杂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这个特点,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斗争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一个政党,总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党,它不仅要以自己所代表的阶级作为自己坚实的阶级基础,而且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作为自己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作了科学的分析,作出了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9.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与抗日战争时期比较起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从减租减息政策到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转变.具体到土地没收对象、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以及土地改革中的阶级政策等问题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新时期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的提出 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反对主要敌人,实现一定的斗争目标,同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的政治联盟。由于我国阶级状况的特殊性,早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内部就形成了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人民之间的联盟,即工农联盟;一个是劳动人民同非劳动人民中一切可以合作的阶级、阶层和人们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我们党又明确提出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