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走转改”活动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理论上,“走转改”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重要途径,是遵循新闻传播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新闻工作者职业理念的重要呈现.实践上,“走转改”是获取真实客观的新闻素材、增强作品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2.
人民性是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性之一.通过对党报三次新闻改革的历时性考察,回顾了我国新闻事业人民性的产生、变迁过程,旨在为当下“走转改”活动中更好地处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摆脱“轮子作风”,真正实现新闻事业“接地气”与“聚人气”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代舆论监督的兴起与言论出版自由权的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是现代法律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过社会舆论来影响国家权力运作的舆论监督体制。随着在华外报的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传入,国人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清末民初,“言禁”、“报禁”逐渐取消,言论出版自由权得到了初步法制化。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兴起对大众传播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揭示网上新闻传媒在组织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与传统传媒的区别的基础上,从地位取代、重新界定基本定义、把关人理论、对新闻教育的影响这四个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理论研究受到的影响,结合传播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闻策划”在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勃然兴起 ,确立了传媒崭新的受众文化意识 :通过大众传播把握受众 ,张扬自身的文化优势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引导受众 ,确立文化规范 ;同时 ,依托受众 ,展示自身的文化价值。这成为中国传媒在世纪之交重要的心理调整 ,也是迈向新世纪的必要实战演习  相似文献   

6.
中国典型的后发现代化的发展特性在给大众传播带来发展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后发现代化对传播环境的综合影响体现在大众传播的多个层面:在国际传播中现代化进程的“异步”性形成传播的不平衡;在国内传播中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媒体发展的不平衡并成为总体发展的瓶颈;大众传播在对外来文化的传播上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易出现“全面西化”和“全盘否定”的极端。因此,现阶段,大众传播如何在异步中寻求平衡,在差异中整合媒体效益,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本质目的,成为后发现代化背景下传播困境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媒即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是最直接、最迅捷、最广泛地反映社会舆论的传播手段,在整个社会舆论中处于中枢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必须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自觉地肩负时代角色,发挥社会职能。一、新闻传媒的时代角色1.政治建设的参与者。“在我国,新闻媒体历来与政治密不可分。新闻传媒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本身就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民主的主要阵地。因此,更要自觉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从而更加有效地直接参与政治建设,充分反映人民的愿望,集中人民的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现代大众传播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还影响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审美状态.从报纸、出版业、电影艺术等不同方面,现代大众传播催生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产生,影响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走向、表现形态,使之更具有了大众性.但是,它也带来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新闻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何微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在党的新闻战线和新闻教育战线上征战了半个多世纪,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本文详实地阐述了何微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新闻的党性、真实性、舆论监督、价值观、中国新闻思想发展史观、新闻学研究内容建构等;较全面地论述了何微新闻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指出:我国新闻教育应面向未来,抓好“名师”的培养工作,以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标准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建立与现代化新闻教育相配套的新闻研究机构和设施。文章强调指出:何微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新闻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历史演变,发现乡村传播结构与社会结构始终存在互嵌与协同演替的规律。乡村传播结构脱胎于社会结构,从属于社会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发展。比照阿尔弗雷德·舒茨将“社会世界”四分为“前人世界”“周遭世界”“共同世界”和“后人世界”的社会类型理论,可以把中国乡村传播结构变迁分为与之对应的四个不同阶段,其中乡村传播结构系统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前人世界”的中国乡村社区以人际传播和家庭内部的初级群体传播为主,组织传播多为一种摆设,大众传播已经萌生,国际传播雏形初显,但后几种传播模式对乡村社会发展几乎没有多大影响;“周遭世界”虽然仍以人际传播为主,但乡村组织传播的力量逐渐增强,大众传播的影响逐渐兴起;“共同世界”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各种传播模式共生共存;“后人世界”新媒体传播迅速崛起,大众传播式微,组织传播弱化,各种传播模式趋向融合,但整个乡村传播生态系统变化的不确定性变大,对乡村社会结构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语体的交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信息大众传播的目的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语体功能交融的必然性.这种交融贯穿了自有文字以来的全部语体发展史,并且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为发展的外部动因,以语体体系自身建构的需要为原动力.交融是语体功能分化的结果,是交际功能表现的诉求,是认知理解的策略.论文着重讨论了新闻语体交融功能的必然性和语体交融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传播符号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符号转换活动入手,深入分析了这一过程中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创造性作用以及为了适应转换所应具备的素质.重点探讨了作为传播符号转换成功特征要素的“个性化”主持风格在当代电视新闻栏目主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表意功能区域化、语言质量精良化、表达风格客观化是电视新闻传播中语言的重要特征,这是电视媒介特质作用的结果。与上述特征相对应,电视新闻传播中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与图像并驾齐驱、互为语境、协调一致地指向预定的交际目的,实现预定的传播意图。  相似文献   

14.
新闻及其价值体系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国家传播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范畴。在数字媒介环境下,重新认知新闻的属性,阐释新闻真实的内涵,对于提高国家传播的效率,改善媒介生态,拓展国家传播的全球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认为,新闻是一种人类基于新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的信息生产与消费行为;新闻真实是保持国家新闻传播秩序化的重要前提;新闻真实存在时间、空间、领域与主体层次差异;共时与历时、相对与绝对、过程与结论、部分与全面、现象与本质、普遍与领域、客观与主观、个体与社会、性质与层次以及国别和度量,既是新闻真实的传统范畴,也是数字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发现真相,保持叙事立场的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传播的理想追求,也是国家传播的应有境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在新闻内容、叙事方式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实行变革。以受众需求为选择新闻内容的依据,以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来讲述新闻,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来传播新闻,逐渐成为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共识。与此同时,内容上过分迎合受众而走向媚俗,表达上过分煽情而失去冷静和真实,传播上过分注重形式而缺乏内容等问题也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根本动力在于媒体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所带来的受众观念的改变,改革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受到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只有以中国国情作为改革的框架和背景,超越对受众的简单迎合,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的动态平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媒具有情况沟通和意见联系的功能。一个社会的传媒功能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促进还是阻碍社会群体内部的传播与交流。而检测传媒功能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关系的动态平衡。传媒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受控于国家,是政府手中的工具、传声筒;另一方面,它作为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以新闻报道和舆论导向的方式控制着社会,控制着民众,媒体时常都处于"双刃剑"的考验之下。一个称职的媒体必须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构筑一个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7.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根据党和红军在当时江西苏区的特殊任务,《红色中华》报道重心集中在刊登政府文件、宣传抗敌壮举、揭露敌人暴行和动员支援前线四个方面。在报道的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导向性、强烈的鼓动性、文风的生动性和尖锐的批评性等特色。因而,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把新闻宣传工作的效能发挥到了极致,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视新闻播报风格的发展已经历了三种模式———播新闻、说新闻、聊新闻。播新闻大一统的局面已被打破 ,三种风格各有优缺点 ,不能相互取代 ,这种多元化只是适应大众传播环境与理念转变的一种必然趋势 ,对主持人个人素质要求更高 ,节目主持人知识要更广博、思维要更活跃  相似文献   

19.
国际新闻翻译的文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新闻传播是跨越国界的新闻传播活动,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性,国际新闻的翻译活动和新闻活动密切相关。这样,译者就兼具新闻传播者和跨文化交流者的双重身份,也就必然遵循跨文化传通的双重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以具体的例证来分析和阐释语境对外宣新闻翻译的制约,可见原语语境决定翻译的内容,而译语语境决定翻译的形式。译者应准确把握外宣新闻翻译中的语境因素,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可传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