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吐蕃几位赞普的死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南才让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11-15
在吐蕃赞普中,止贡赞普、囊日论赞、赤德祖赞、牟尼赞普、赤祖德赞和达磨赞普等先后被杀。关于被杀的原因,藏文史料认为是宗教斗争,但更深层次主要还是权利之争。 相似文献
2.
3.
“后真相”下碎片化、非理性因素、舆论占主导的发展模式给历史虚无主义以衍生空间,使其不断以新面貌和新手法亮相发声,具体表征为以隐性的构境手法蒙大众之眼、以柔性的叙事话语掩虚无之实、以灵活的媒介传播虚无之果,这些做法源于“后真相”视域下去语境化杂糅信息的逻辑陷阱、情感化叙事手法的软性渗透、非理性化网络舆情的宣传煽动。对此,应从以“辨”识真,强化受众历史批判力与鉴别力;以“情”动人,激发深厚历史文化情感与合力;以“理”化极,培育创设历史分析的理性环境;以“行”促思,破解历史虚无主义“茧房”迷局等四重维度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4.
张子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4):37-40
7世纪中叶以来,吐蕃相继将吐谷浑和南诏收于治下。在对吐谷浑和南诏进行统治的同时,吐谷浑和南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离心力”,给吐蕃进行有效统治带来了挑战。吐蕃对二者的不同统治政策,导致了迥然各异的统治结果。通过吐蕃对二者不同的统治政策及其成因的分析,揭示出统治政策和统治结果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林冠群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8-81
吐蕃王朝为区别出任官员的贵族身份,采用"zhang"(尚)及"blon"(论)二种名词予以界定。对于"zhang"、"blon"二名词的意义,所指涉者为何?以及文献上经常将"zhang blon"联用,而以"zhang lon"(尚论)形式呈现,因而造成了汉史料以及学界对"zhang"、"blon"乃至"zhang lon"的解释与说明与古藏文文献所呈现者有所歧异。对"zhang"、"blon"乃至"zhang lon"等名词的理解,事关吐蕃社会身份的分类,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内涵与发展,含混不得。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厘清"尚"、"论"与"尚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童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1):27-30
“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传播具有信息杂糅化、叙事情感化、舆论去中心化等特征,其与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相耦合,影响传统历史叙事。历史虚无主义将“蒙太奇”手法运用于繁杂的信息处理、传播过程中,借助感性优先的情感化叙事裹挟网络群体情绪,从而拼凑、虚化历史,造成主流意识形态消解、文化认同解构以及动摇党执政地位的危害。应对“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唯物史观大众化;加强网络治理,培养媒介意见领袖;变革历史教育,增强群众辨识力。 相似文献
7.
王莹莹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7-91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路遥批评、出版和阅读活动的知识社会学解读,勾勒路遥形象的历史建构曲线。认为随着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变迁,路遥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者、坚守者、殉难者三种在叠合中演进的历史镜像。在建构其形象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话语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在言说着路遥,塑造着路遥形象;另一方面又在经历着自身的艰难蜕变和历史考验。 相似文献
8.
赵高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326-330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当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的时候,有必要梳理中西两种自然观,以重新审视“天人关系”,重新定位现代“天人关系”,并求得“天人之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高山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5,18(3):326-330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当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的时候,有必要梳理中西两种自然观。以重新审视“天人关系”,重新定位现代“天人关系”,并求得“天人之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亦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
在古代,"廉"作为一种具体的道德要求,其常见的含义是不苟取、不贪得,主要体现在清介自守、反贪拒贿、秉公执法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廉"的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藏通史研究的断代史思考——兼论元、明、清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政权同步、政治同声、经济同气”的史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历史的分期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分期存在一种趋同的周期,其原因有体制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和经济的因素等。在元、明、清时期表现为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政权同步、政治同声、经济同气”的特征。本文对此作了分析探讨,认为将西藏历史的各个阶段纳入中国通史的研究范畴,以更加广大的视角来观察西藏历史的种种问题,有利于藏学和西藏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日本人在西藏的活动及与藏传佛教的联系——兼述十三世达赖与日本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崇凯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1-4
19世纪以后,日本人开始进入西藏,并与西藏地方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文章对日本僧人及特务在西藏的活动进行了介绍,并对他们与达赖喇嘛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郝际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19
罗马使地中海世界和三大陆的广袤内地实现了统一,并长期维持了这种统一.与神同在的直感以及宗教仪式、活动把罗马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鼓舞着他们的士气.虔诚、爱国、勇敢、荣誉和自我克制,是罗马人的民族精神,也是其由小而大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的重要原因.罗马人既把泊来之神为己所用,也用人之神还治其人,在军事征服中注重维系宗教情感,在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中注入宗教色彩,这些均显示了罗马文化自己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陈柏萍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10-14,73
文章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对民国时期西藏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进行了阐述 ,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自元王朝西藏地方正式归入祖国版图后 ,历代中央王朝都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藏方略 ,并对范普拉赫所谓的自 1911年至 195 0年以来西藏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和夏格巴在《西藏政治史》中一再鼓吹的“西藏是独立的国家”的谬论予以了有力的驳斥。 相似文献
15.
韩毅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31-37
本文从学术界对宋代佛教的评价入手,论述了宋代佛教的发展及其时代特征,僧人群体的儒学化以及这种儒学化的学术史意义,并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宋代佛教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重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17.
戴跃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2):11-15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核心:“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价值和最高命题。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艰难探索,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践行这一最高命题上都作出了贡献,尤其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再度进行理论创新,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上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李进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39-43,136
先秦道、儒学术,其宗旨俱在讲明“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之道”主要针对最高统治者立论,其基本义为由圣而王,即统治者以德性修养为出发点,凭借自身“圣”之德力悦服、取信于人,进而“王”天下。究其历史文化渊源,实本原于上古“竞于道德”之原始民主政治。以其陈义高远、缺乏现实可行性,儒家诸子于讲习之余乃以斯道自任,认其为自身之人格理想与人生价值目标,其“外王”内涵亦发生重大变化。秦汉以降,大一统专制治下,“内圣外王”之人生价值渐趋于重内轻外,并最终倾斜于外,其涵义亦世俗化、庸俗化,流失原始儒家的崇高性。宋元以来,《大学》成为科考教材,借助科考的影响力,经由举子童蒙的诵习,“内圣外王之道”为一般社会民众所熟知、认同,进而泛化为社会各职事阶层普遍之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9.
HUO Hui-xin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3)
1905年晚清学部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既是晚清新式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新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部成立后就积极调整规范了留学教育的发展。总体上,学部在留学的各个国家设立了游学管理的机构;并结合国内局势的变化和国外教育的机制及时地确定了留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另外,针对前期留学教育发展中衍生的各种问题,拿出了具体而切实的解决办法,主要有:留学生资格的限定与保障、留学生学习学科结构的调整以及合理分布留学国别等等。在学部的大力整顿下,晚清最后几年的留学教育朝着更加有序和健康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波斯纳为代表的法经济学“效率至上论”实质上就是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应以追求社会的财富最大化为目的,效率可以替代正义、权利成为法律的基石。文章却从分析配置效率的价值内涵得出效率只是构成正义的一个要素,须与其它要素协调起来才能评价法律的正义,正义包含效率。是正义的,从长远来看肯定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