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可以由其定义、内容和实质3个方面来构成。就其定义而言,民族政治发展是民族政治由低级到高级的正向变迁过程,主要表现为民族政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民族政治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其最终目的是为作为政治发展主体的民族共同体提供一种持久而深沉的政治关怀;就其内容而言,可以从"作为过程的民族政治发展"和"作为目标的民族政治发展"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基于"作为载体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和"作为主体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的不同视角,民族政治发展则表现出了复合型的双重实质。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动态稳定,是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必须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党的制度,确保政治稳定;必须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保证和促进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构建民族法律体系,使党政机关依法办事,使公民依法参与政治活动,从而保障政治稳定,进而为民族地区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随着发展政治学在学界研究的兴起,作为政治发展的一种具体类型,民族政治发展问题也逐渐进入到学人研究的视野,初步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种种迹象表明,民族政治发展研究既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又有其直观的现实需要,更有其广泛的研究领域.鉴于此,建构具有严谨理论结构及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发展政治学学科体系,是推动民族政治发展研究走向深入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指导民族关系政治价值准则的确立与变迁,直接影响着国内民族关系的构建与发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增加“和谐”这一新的政治理念,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做出的新论断,是我国指导民族关系政治价值准则的又一次重大变迁,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党指导民族关系政治价值准则的历史发展、理论创新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探讨“和谐”这一中国民族关系政治价值准则重大变迁的时代意义和理论贡献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经济法律制度,要从构建和谐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入手,研究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特殊性。在构建和谐社会时,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个性、生态理念、文化因素等特殊性。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经济法律制度,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基本的法律制度,以营造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法治环境。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以执行好现行有效的法律为手段,通过努力营造好的执法环境,追求好的执法效果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缘起于中国政治学、中国民族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实践的变化。目前,这一研究主要涉及民族政治发展的内涵与内容、形成与实现、困境及出路、目标与战略、未来走向及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建设等领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政治发展研究将呈现出注重实证分析与现实问题和个案研究、注重政府政治体系与非政府政治体系并重等走向。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利益源泉多元化、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其他矛盾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关注民族社会稳定需要构建反映民族社会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系。民族发展政治理论体系包括民族自身发展、民族与外部关系发展、民族与国家关系发展。在民族发展政治实践策略方面,设计民族发展正义与公平的政治制度考量维度;发展民族群体的差异政治权利;发展民族个体成员的社会化、公民化和政治参与意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民族社会政治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社会意识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的环境呈现新的变化,面临着参与和关注度逐渐降低,保护传承体系尚不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亟须完善等新问题。加强政策指导与支持、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内在价值的挖掘与保护工作、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模式以及进行多方位的融合创新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对民族发展与民族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民族政策只有与时俱进,完善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与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民族政策的完善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开展科学的政策评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积极有序地推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对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社会背景 ,现实基础以及社会结构与文化权利、人力资本与地方性知识、文化变迁与发展空间、制度融合与社会发展等一些问题的相互关系展开了探讨。认为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实践活动是民族发展可资利用的一种方式。通过民族文化资本化去获得经济利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而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些实践活动还有可能是对规范经济运行的规则的修改与制订 ,从而具有了争夺生存空间的意义。并且认为民族文化资本化的意义还在于对人类多种可能的生活方式的寻求。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由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民主党派的民主建设三部分组成.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主要是,民主政治建设须服从与服务于全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政治大局,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是推动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民主政治建设应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处于剧烈转型阶段,国家政权机构更迭频繁,历史地考察国家机构和政治体制演变的过程,比较体制变动前后的绩效,分析政治体制变化对国家现代化的影响,通过权威政治在三个不同时期的体现,分析权威主义在国家构筑中的重要作用,得出历史性的结论——制度的变迁要与国情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政治学是政治现实最直接的反映。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给政治带来的巨大变化 ,也必然引起政治学范式及其研究的重大变化。从以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学向以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学转换 ,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最集中的体现 ,也是当代政治现实最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1949-1956年中国政治发展的表现、动因和隐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篇章。1949年至1956年,由于经济的发展、领导层发展战略的合理、政治体制的转变、国内政治力量的团结及良好的国际关系等原因,使得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大大提高、政治制度渐趋规范、政治民主得到初步发展、政府能力极大增强及保持了平衡的政治关系,推进了中国的政治发展。然而,在建国初期政治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政治衰退的隐患和伏笔。  相似文献   

15.
幸福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现在要进入政治学的视野.从正义论到幸福论是政治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换,这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政治学,是政治学研究的返本归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解放与幸福是政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与法律是为人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学从属于伦理学.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丹王国以国民幸福感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基准,开启了实践幸福政治学的先例.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幸福为本位的发展思路,则创造了在东方大国推行幸福政治学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6.
近代政治学体系的建立同宗教改革运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宗教改革者们的理论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理论建构上对近代政治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 ,由于更进一步地区分了信仰与理性 ,从而使理性方法在政治学研究中恢复了地位。在理论建构上 ,民族教会和民族国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民族国家意识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 ;由于宗教改革促进了“个人精神”的兴起 ,又为近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成长提供了价值观 ,从而影响了近代政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战略是由邓小平理论设定的 ,从发展政治学的角度来看 ,邓小平的政治思想是一个指导中国从落后的政治系统走向发达的政治系统、由传统政治走向现代政治、由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的科学体系 ,它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的走向和目标、内容和动力、条件和路径、以及政治发展的标尺等基本内容。邓小平政治理论就是现代中国的发展政治学 ,就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8.
阿尔及利亚的军政体制萌芽于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在布迈丁时代正式确立,1978年以后进入调整阶段,军政体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向现代政治的转型。同时,由于国家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出政治稳定优先、民主化的渐进性及军人干政的有效性等特征,使军政体制得以长期存在,布特弗利卡总统执政以来政治发展仍处于军政体制的框架之内,但也表现出权力总统化的趋向,军队与政府间制度化的妥协是推动政治发展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发展已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共识。但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民主,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党情下,党内民主建设在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①党内民主建设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②党内民主建设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③党内民主建设有助于中国政治稳定发展。认清党内民主建设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