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突出贡献是,把实际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论范畴系统化了。从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到认识的总规律,《实践论》都有明确的概括,从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推进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只就《实践论》所阐发的感性材料系统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任何事物就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看都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网之中,每一事物在这种关系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构成了它的特定系统,以整体性为基础的系统是任何事物的存在方式,它体现着事物质的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的统一,要准确地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必须通过事物的外在表现系统。事物的外在表现系统通过感官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就叫做感性材料系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尽管尚未从逻辑高度概括出系统论,但在他们的研究成果里却 相似文献
2.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中最显著的优点,据我看来,大概是如下三点: 第一,这篇著作极好地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揭示了社会实践这一概念的实际内容之后,当即具体地分析了发源于社会实践的人们的认识发展过程,在其中区分出既有性质不同而又密切相联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阐明了理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但它又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生动而粗 相似文献
3.
<正> 现象和本质,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毛泽东在其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结合着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现象和本质这对重要范畴作了深刻的论述,阐明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正确途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宝库。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不仅从一个侧面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经验教训,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搞好各项工作、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坚持唯物主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于认识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辩证规律。我们探讨《实践论》的辩证观点,是为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深对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6.
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林德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认真研读《邓选》第三卷,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强大的动力。在《... 相似文献
7.
实践对于科学预见的决定作用人们的科学预见不是生而有之,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或者凭空臆造出来,而只能是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诸方面的实践中来。科学预见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规律作正确的认识。人们通过不断的艰苦实践,和努力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迟早总能够认识隐藏在现象深处而又控制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认识复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并预见它的将来。科学预见不能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科学预见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实践来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科学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些问题和概念的邏辑发展,首先是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社会方面一旦发生了 相似文献
8.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已经作为我们建党六十周年的基本经验载入党的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简称《决议》),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全党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毫无疑问,以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指导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史的研究和宣传(包括党史陈列、革命史陈列以及其他专题陈列),加强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出真理性的结论。但是,现象中常常存在着假象,假象往往给人造成错觉,妨碍人们的认识。如果把错觉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成为谬论。所以,识别假象,防止错觉,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伟大导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在科学地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的同时,还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镇压巴黎公社的刽子手梯也尔进行了集中揭露和深刻分析。他写道:“梯也尔这个侏儒怪物,将近半世纪以来一直受法国资产阶级倾心崇拜,因为他是这个资产阶级的阶级腐败的最完备的思想代表。”“他的社会活动编年史就是一部法国灾难史。”同法国的梯也尔一样,林彪也是腐朽没落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今天,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中,重新学习《法兰西内战》,学习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梯也尔的分析和批判,对于深入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为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演讲而写的著作,发表于1937年7月。《实用主义》则是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1906年至1907年为波士顿罗威研究所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几篇演讲稿,成书于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主义》已加入了一些有关的文章)。我之所以对这两本著作进行比较分析,不只是因为实用主义和实践都是从希腊语“行动”一词的意思引伸而来,更主要的是基于以下的认识。在探讨如何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国内外不少学者都注目投笔于实践的问题,有的提出实践哲学,有的主张实践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或者现代模式。至于两种新提法与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12.
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党、军队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的一生,大多是在戎马征战中度过的。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他不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无数次的战役、战斗,而且根据长期带兵的经验,并批判地汲取古代军事家的带兵方法,形成了具有他自己特色的治军带兵思想。他的治军带兵思想,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指挥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不失其光辉,永远是我们做好带兵工作的行动指南。做好带兵工作,是部队建设十分重要的方面,它关系着建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133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其关键则是走群众路线和充分发扬民主,这是我学习《邓小平文选》体会最深的一点。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的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全面地阐发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认识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我党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实践论》的基本思想是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习《实践论》,就是要掌握和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这个基本观点,克服盲目性,增強自觉性,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工作做得更好。《实践论》发表之前,我们党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严峻考验,深受教条主义的危害。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正确制定和执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路线和政策,毛泽东同志十分注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总 相似文献
15.
通常,人们只把《论持久战》当作一部军事著作。其实,它也可以说是一部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以他自己在十个月之前发表的光辉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中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深刻地阐明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充分论述了放手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的极端重要性;详尽地制定了完全符合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一整套作战方针、原则和战略战术,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的动员和组织作用。全篇著作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认真学习这部著作,不仅可以学到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原理的精辟论述,更重要的还可以学到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而是学哲学的必读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是发展经济。邓小平同志总结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反复告诫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我理解,这一英明论断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需要。当今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决定这一竞争胜负 相似文献
1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源于斗争的无条件性和同一的有条件性;只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才能树立彻底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对事物及其矛盾如何存在和相互关系的最高概括;割裂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否定矛盾,否定人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19.
“矛盾不能上交”,这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发动人民群众自己起来进行斗爭,才能真正解决。把基层单位中所遇到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纪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邓小平文选》是我国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产生的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它生动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正确解决党在历史转折时期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使党转危为安,使国家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它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