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友》2002,(11)
游览佛教寺院,常可以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呵掬的佛像——弥勒佛坐像。弥勒佛俗称大肚罗汉,据民间传说,弥勒佛是根据五代梁朝一位名叫契比的僧人形象而塑造的,相传他极为珍惜粮食,每见五谷掉地便随手拣入随身携带的布袋,用以施舍穷人,故名布袋和尚。由于弥勒佛笑口常开,既慈祥,又有趣,吸引着千千万万的香客和游人,深得民间喜爱。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泼墨挥毫,撰写出一副副意味隽永,各有妙趣的楹联装点在各地的古刹寺院之中。  相似文献   

2.
日前。贵州省2007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梵净山佛教文化苑暨大金佛寺奠基仪式在贵州江口县太平乡梵净山村举行。引人关注的是,大金佛寺内拟供奉的金玉弥勒佛像斥资1亿元.高5米.耗用250公斤黄金及名贵珠宝、翡翠打造。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弥勒金佛。  相似文献   

3.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相似文献   

4.
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分别收藏一通三尊式残造像,碑面下部残缺。主尊均施转法轮印,身披帔帛,为身着菩萨装的弥勒佛。两通残造像主尊残缺部分为交脚坐姿的弥勒像。弥勒造像的出土是弥勒信仰流行的反映,而弥勒信仰的流行与北魏时期长安地区高僧的译经和传教活动密不可分,弥勒佛典的翻译使长安成为弥勒信仰流行的重要区域。两通残造像的制作年代是北魏时期,其中碑林残造像的年代在北魏延昌至正光年间,西安博物院残造像的时间则在北魏晚期。  相似文献   

5.
须弥山石窟,这座1400多年前开凿的艺术宝库,曾得到明朝皇帝英宗的赐名;这里的一个弥勒大坐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这里的“一佛二菩萨造像”,堪称北周造像雕塑精品,中国罕见——  相似文献   

6.
若论今秋寿山石拍卖市场最为热门的拍品,福建东南秋拍夜场中一枚重58g的乌鸦皮田黄冻石布袋弥勒摆件无疑是其中之一。这枚田黄细润通灵,六德兼备,当属顶级质地:而更妙处在于,雕刻家利用这枚田黄饱满的石型,以圆雕技法琢刻一尊五短身材、开怀大笑的弥勒造像,那憨态可掬的形象让人难以忘怀,一位收藏家曾对这件作品赞叹不已,称:“这块田...  相似文献   

7.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净土信仰对西夏佛教影响较为强烈,从现存绘画、佛经和发愿文看,不论僧人,还是俗人,祈求净土已成为普遍信仰。西夏人在净土信仰中重视随“他力”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和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相似文献   

8.
豁达与大气     
郭冬仙 《社区》2011,(17):27-27
提起豁达,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常年张着嘴笑哈哈的弥勒佛,想起了后人为他的豁达做的总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豁达的人往往有着宽广的胸怀,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势。  相似文献   

9.
千佛山的禅宗世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千佛山禅宗世俗信仰体系中,主要以兴国禅寺的建筑布局、殿堂像设与千佛崖石窟寺的弥勒、弥陀造像向世人宣传在现实世界之上存在着一个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的佛、菩萨与极乐世界,同时告诫世人可以通过求拜佛、菩萨摆脱苦难,获取福祥,进而达到极乐世界。  相似文献   

10.
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在明代就已形成弥勒菩萨道场,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名山。山中供有弥勒之佛像、菩萨像和比丘像,具足弥勒全部之净土,即兜率净土、人间净土以及道场净土,同时与唯识学(慈氏学)又有殊胜因缘。因而不仅形成提升道德、净化人心、走向解脱的一大庄严神圣的净土世界,而且为天下学人学佛修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真正的道场。  相似文献   

11.
乐山大佛     
我的爸爸收藏了一本邮票,我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其中有一枚乐山大佛我最喜欢。爸爸告诉我,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凌去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佛依山临崖而凿成的弥勒佛坐像,形体巨大,头与山齐,脚背可围坐几百人,造型端庄,气魄雄伟,看上去“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相似文献   

12.
笑眯眯的大肚弥勒,双臂高举,脚下的布袋放置一旁,题款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画配上此诗,把大肚能容天下事、慈颜常笑世上人的佛主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那夸张而得体的造型,娴熟而流畅的技巧,也随之跃然于纸上。  相似文献   

13.
白铁余起事利用的是佛本生信仰,与一般以弥勒为号召起义的事例不同。白铁余称"月光王",又称"光明圣皇帝",均为佛本生故事中的现实王形象,背景取于《贤愚经》。白铁余起事还利用了刘萨诃信仰,刘萨诃为稽胡族的民族神,他在江南广寻圣迹和预测番禾瑞像时皆以佛陀现世代言人自比,其"苏合圣"称名的典故来自《贤愚经》。白铁余起事同时借助了刘萨诃和《贤愚经》的影响,为信众描绘了一个光明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14.
由於飞机晚点,赶到酒店的时候已是凌晨,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晚了整整5个小时,而香港老板李耀斌依然耐心地等在那里。一提起香港老板,大多数人总会联想起影视剧里那类衣著光鲜,态度倨傲的港商。而李耀斌给人的感觉却是很特别的,他很普通,也很自然,自然得就像昨天才与你见过面的老友。除了说一口广式普通话外,他与内地人真是没有太大区别。被朋友们称为“传奇人物”的李耀斌坦言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说起自已的创业史,他淡淡的,就像在讲述著别人的故事,而有心人却能从他那随意的言谈话语中听出许多不平凡的味道来。李耀斌是随著…  相似文献   

15.
据佛教经录记载,《弥勒为女身经》曾两次单独传译,第一次为东汉末,已失译人,第二次为西晋竺法护译,但至今以上两种译本皆已不存。《大正藏》所收两处有关《弥勒为女身经》的内容,一见梁朝僧?宝唱编《经律异相》,另一载于康僧会所译《六集度经》中。根据现存经文,弥勒菩萨曾受女身并为佛所度化,这一经典流行于汉末至隋,体现了弥勒信仰对女性的宽容,是大乘佛教时期女性地位提升的表现,获得了较多的女性信仰者。  相似文献   

16.
佛教对新浪博客、博主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看。一方面是从博主本身的情况看,女性博客或博主取名使用佛菩萨类特色词的很多,14个佛菩萨类特色词,都有女性博客或博主在取名中使用;出现了以佛祖的名字为信众自己的名字的现象,表现出一种佞佛倾向;也出现了少数人贬佛的现象。二方面是从佛教各宗派对博主影响的情况看,在博主取名中净土宗的影响占绝对优势,其中西方净土比弥勒净土的影响更大,在新浪博客中有望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类似盛况。三方面是从佛教的语言表现形式看,佛菩萨类特征词在博主的取名中形式很混乱,随意性很强,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17.
汉语歇后语中的“谤佛”现象与中国佛教郑贵友§1、引言1.1、在汉语歇后语中,经常可以看到下边的例子:如来佛出虚恭──神气弥勒佛像供果──口善心恶和尚看嫁妆──没指望尼姑养儿子──岂有此理在这种情形中,我们发现所谓的“神目如电”,“佛法无边”之类神佛的...  相似文献   

18.
说腹     
闻禄 《人生与伴侣》2007,(12):38-38
说到腹,大家可能马上会想起许多寺庙里笑嘻嘻地挺着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么,就让我们从弥勒肚谈起吧——  相似文献   

19.
梵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辟支佛在梵净山活动时期就有“古佛道场”之谓;净土宗传入梵净山后,弥勒道场建立;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梵净山,把临济宗带到弥勒净土道场,使梵净山禅净双修盛极一时。“弥勒道场”不止一个,是因为各地与弥勒因缘甚深,古有“天下不平,弥勒出世”之说,中国古代多动荡,所以弥勒现世的地方就很多。梵净山被称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弥勒信仰较之其他的佛菩萨信仰———如弥陀净土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等,显得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讳言弥勒信仰的状况。从古代文人与弥勒信仰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对弥勒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作视角比较独特的考察,可以揭示中国佛教弥勒信仰的某些独特内涵,为当代佛教建设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