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决定就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开展征文,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上推动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月在安徽视察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泛长三角概念和泛长三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指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年初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对区域经济格局的最新科学论断,是给我们的一个全新的定位,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4.
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从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在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大势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为我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指明了方向.认真落实好总书记指示精神,是当前一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5.
2009年7月5日,由安徽省发改委和安徽大学主办,安徽省经济协作办公室和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第一届泛长三角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层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围绕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及其体制与机制、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升级与区域扩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思路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开放包容、务实诚信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工商界、社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发挥重大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当今时代。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区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于2008年1月11日至14日莅临安徽视察时,针对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快速发展的大势,提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优势进行了研究,涉及泛长三角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产业优势和具体产业优势.就总体产业而言,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占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就具体产业而言,安徽省的采矿业、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江苏省的装备制造业和浙江省的纺织业具有明显优势.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和联动.  相似文献   

9.
省委、省政府作出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战略决策,使我们由行政区划的边缘地区转变为东向发展的前沿阵地,为我们加速追赶、实现跨越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高效的作风、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抢先融入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争当先行者,建设先行区,变区位优势为发展强势,变势能为动能.  相似文献   

10.
泛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最活跃发达的地域之一,历史上这一地域也是徽商崛起兴盛的重要活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徽商积极融入泛长三角,拉开了共同发展的序幕,而新形势下,黄山乃至安徽省如何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固与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安徽与泛长三角》战略论坛上有关专家的演讲,值得我们认真看一看并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1.
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加速推进安徽崛起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特别强调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与协作。这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泛长三角这个概念,在总书记的讲话中还是第一次提出,是我们推进东向发展的巨大机遇,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长三角各地区的合作博弈,只有同时满足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的条件时,才能使区域内各成员为了获得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短期收益,实现区域内更高层次的一体化发展.依据长三角经济发展轨迹及城市间合作的现状,可考虑加强区域内各地政府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市场的主导作用、强化分工、发挥辐射作用以形成错位竞争、使上海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整体效益等思路.  相似文献   

13.
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由投入、产出、技术扩散与经济绩效、环境等四个方面构成。通过对泛长三角4省1市以及7个重要城市2009年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中心城市是科技创新资源和产出的集聚之处;(2)上海科技创新能力优势不够明显;(3)江浙两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4)安徽、江西两省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泛长三角的宁合昌"新三角"合作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长三角区域对外辐射力和集聚力的日益增强,将其空间"扩容"到安徽、江西的"泛长三角"大区域已经上升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层面.建立南京、合肥、南昌为支点的"新三角"经济区,可以使南京都市圈、江淮城市群以及昌九工业走廊,形成拥抱长江的新型经济协作区,成为依托东部、连接中部的关键功能区域和新的核心增长带,并充分发挥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纽带作用,使长三角核心区和泛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促进大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市场扩张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要求政府降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成本和行政壁垒,这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长三角来说,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政府作用是推动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的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组织完善及空间形态的优化,国际化使得长三角逐步纳入全球生产体系,政府的制度创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长三角地区政府层面合作的视角出发,阐述了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近年来长三角合作所取得的最新成效,重点论述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重点围绕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市场体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体化,提出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重点和任务,并就长三角一体化条件下江苏省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移“粘性”及安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产业转移存在着“粘性”。针对这个问题,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一是要着眼于产业提升,二是要优化城市群布局,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承接“粘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产业转移“粘性”。  相似文献   

18.
由冲突到合作:长三角区域协调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了非合作走向合作可能性集合的基础上,从跨地市和地市以下两个空间尺度对长三角区域整合进行历史分析,指出:苟子的强人模式难以消除地区间冲突,哈贝马斯的交往对话模式也达不到整合的预期效果.认为:促进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首要应从矫正地方政府不合理行为入手,在此基础上,组织结构分层和构建区域网络化管治体系也有助于成员城市间由非合作向合作演进.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长三角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因素有其经济和历史方面的背景,是区域经济社会内生交互发展的产物。城市群的本质内涵是多城市化、都市化和一体化,城市群的演变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因素。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既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机制,合作的难点在于产业分工和真正的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都市圈目前已经跨入了从竞争转向竞合、从产业一体化走向功能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新阶段.本文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转型创新发展,首先需要依赖于城市功能的转型,而城市功能的转型又需要城市价值导向的转型为前提.在长三角区域由“产业一体化”向“功能一体化”发展转变中,本文指出区域制度合作是实现长三角功能一体化的核心与关键,并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合作、制度实施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了制度合作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