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当地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的薄弱的限制,致使库区农村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路径必须实施四大优质品种优化工程带动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实施“农业产业化十个百万工程”带动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要突出抓好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信息咨询和社会化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带动产品品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比重大,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于增强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自主创新能力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比较低,相应地经济增长也呈现粗放形态,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历经数次变革,目前已基本形成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相结合的金融体系,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三农"领域的资金缺口依然巨大,农村正规金融正在远离实体经济。如何深化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修正农村金融发展方向,成为当前农村金融制度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路径我们可以看出,制度变迁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要转变制度变迁策略,修正农村金融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保障制度,进而深化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于其现实条件,不可能很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在农村生活。经济收入的提高也不会很快。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改善农民的福利水平,在农村建立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具体包括:从文艺、文化活动入手,提高农民社会文化水平;组建农村老年协会,增强农村凝聚力;减少农民支出,增加农民福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6.
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西部地区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一方面是发展城市工业化,更重要的方面是发展农村工业化。西部地区以农村工业化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路径是: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行体制创新;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创造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7.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中国政府如何恰当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转型问题,已被世人所普遍关注。基于现实国情,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规制;有针对性地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积极谋求国际合作,探索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迄今投资最多的国家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因其与地方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而被赋予了更深的经济内涵.并戍为退耕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在我国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条件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开发机制和开发主体相适应,进行产权结构的调整成为进行退耕经济活动的必然,而选择适当的调整模式则是顺利推进产权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创立了科学的所有制理论,揭示了所有制的起源及其历史形态,预示了未来社会所有制特征,并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提出了未来社会所有制改造的纲领和政策。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片面追求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公有制),扼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经验在于,根据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积极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中国转型期完善调整所有制结构路径选择应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的方向;实现所有制样态多元化及结构优化的目标。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和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是目前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我国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些突出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亟待我们进行调控和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与不协调,其根源就在于经济发展中诸多深层次矛盾长期未得到真正重视和解决。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并结合工作实践,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特点、重要抓手、机遇挑战、相关对策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述,供政府、企业、管理和研究部门的有识之士交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然而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最终战胜危机和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后危机时代,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同时,将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效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国际政治模式与意识形态面临调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规划、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影响因素表现在成员国、地缘、经济互补性及文化习俗兼容性等方面。短中期发展中其模式将以“主导-参与型”为主要特征,长期发展中将以“主导-参与型”逐步向“溢出-合作型”模式过渡。其路径设计可以从单项--多项合作项目、有限领域--多领域、边境口岸--成员国之间的全面合作、一个双边--多个双边--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出发,保障其实现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构造利益让渡机制、强化合作动力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机制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认真研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宏传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等一系列原因,我国的经济结构不调整就不能发展,必须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调整是一种明智的决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选择的理论评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的前提下,当前转变各种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还值得商榷,与既定目标也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只有树立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路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以发展教育产业为核心、以资本国际流动为手段、国际国内市场相统一的经济结构调整思路,发掘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形成具有弹性的、与国际生产力和世界市场紧密相连的多层次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模式及分配格局的对比分析, 认为收入分配总是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关联的。因而, 引起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合理及不合理因素, 均可从当前经济体制变迁中找到根源。在体制变迁的过程中, 逐步消除导致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扩大的制度性因素, 不仅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 更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模式及分配格局的对比分析, 认为收入分配总是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关联的。因而, 引起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合理及不合理因素, 均可从当前经济体制变迁中找到根源。在体制变迁的过程中, 逐步消除导致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扩大的制度性因素, 不仅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 更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特区不论产业发展还是结构演进路径及结果,均呈现出超常规特征,即传统农业快速萎缩,工业化进程超乎寻常,产业发展支撑要素与众不同.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是从计划体制到市场经济制度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制度试验区域,其根本的独特性在于产业发展过程中拥有领先于内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占先优势,其存在的依据是中国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差别和对整体实施市场经济制度的风险性认识.制度转制产生的制度替代效应是深圳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市场机制缺位下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权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资源配置低效率相伴随,有其深刻的体制根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味着改变要素组合,提高配置效率。该文对于现阶段政府和企业为什么存在“粗放”偏好、政府和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边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市场价格机制何以扭曲等问题给予了回答,并做出了将政府资源配置量控制在适当水平,推进政府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调结构”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用协调思维处理好“调结构”的相关关系是经济社会达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根据世界经验及我国国情,新一轮“调结构”必须树立结构调整与就业、人口转变、政府转型、区域发展相协调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