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兵团精神对于兵团履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中,加强文化戍边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当代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建设兵团文化戍边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兵团建设新型团场与实施文化强场兴场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实施兵团文化战略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扭转团场中的等级制度观念,加强团场企业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使兵团文化在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以兵团为载体在新疆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新形势的变化对兵团屯垦戍边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更好地发挥兵团屯垦戍边的特殊作用,中央在延伸屯垦戍边的内在功能、明确政策支持、激活发展动力、拓展载体、重点布局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和要求,确保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使兵团屯垦戍边有效地融入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为国家治疆方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屯垦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屯垦戍边的历史经验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客观要求。毛泽东屯垦思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的前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实践毛泽东屯垦思想的成功典范 ;邓小平对毛泽东屯垦思想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从战略高度规定了兵团的任务和具体组织形式。这是在新形式下对毛泽东屯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3年10月26日,由兵团教育局和石河子大学联合主办、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承办的"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学术论坛"在石河子大学举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有关领导,疆内外高校专家学者,部分企业家代表,以及石河子大学领导、相关学院专家300余人出席成立仪式,并参加学术论坛。专家们就兵团及屯垦戍边的历史、兵团的体制及法律地位、兵团的作用以及兵团如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持续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刊现摘登部分专家的发言提要,以达到学术交流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兵团话语体系是融兵团屯垦戍边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话语系统。构建兵团话语体系是兵团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是繁荣和发展兵团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需要,也是提高兵团话语权,增强兵团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价值需要。兵团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开放的理念,立足屯垦戍边的生动实践,注重兵团文本挖掘。  相似文献   

6.
兵团文化是屯垦戍边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兵团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兵团在长期屯垦戍边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兵团精神的体现,是兵团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升华兵团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就要进一步开发传播兵团文化、保护兵团文化。发扬兵团精神离不开弘扬和传播兵团文化,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促进了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壮大。兵团精神是兵团创业者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值得兵团人永久珍惜、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屯垦戍边"是党和国家边疆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兵团"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核心使命的转型是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时代选择。该文在剖析"屯垦戍边"与"维稳戍边"的共同主旨、阶段性战略目标追求、二者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从背景、变量、行为三个方面论证兵团核心使命转型的结构因素,探究并发现兵团核心使命的转型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现象,进而提出全面把握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树立政治自觉和历史自觉原则,强化"兵"的意识,提高责任主体维稳戍边能力,拓展维稳戍边功能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8.
贯彻“十六大”精神 推进文化戍边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戍边 ,是先进文化建设在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中富有个性和特点的体现。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实施文化戍边工程 ,着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并通过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 ,完成兵团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 ,提升屯垦戍边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9.
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国家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但兵团体制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引起了学者们对兵团未来前途和发展的关注.兵团现实存在既有历史的依据,又有现实的基础.兵团的转变和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因而正确认识兵团屯垦戍边的和平时期转变和兵团体制困境十分必要.兵团潜在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在于兵团屯垦戍边的法律地位问题,因此,明确兵团法律地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重要载体。该文以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为主题,分析了新时期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必要性,阐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关系,并提出了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的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我国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治理过程中,对“西北边疆”的认识与界定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最终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传统封建王权国家被迫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结果,既符合我国政治地理的演变历史,也符合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边疆治理观念发生变化,首先在由传统“塞防为主”国防布局向近代“海防、塞防并重”的国防布局变迁中,维护西北陆权是伸张海权的基本前提;其次,西北边疆由国内地缘政治要素向国际地缘政治要素升级;第三,两个层次的“西北边疆”具有特殊重要的国防意义。至此,确定西北疆界、守卫国土成为近代以来我国作为民族国家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新疆自古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战略屏障。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稳定河西,屯垦新疆成为历代统一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目标。凡有军兴,必有屯政,兵屯成为解除国家威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保障。因此,历代兵屯在西北边疆经略中发挥了戍边、保证军事后勤供应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具有先行主导的重要战略价值。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进疆大军的生产建设,初步奠定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为国家西北边疆安全、新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时代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洮岷边地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屯垦戍边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积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和修齐治平、扬名身后等观念与屯垦戍边思想一脉相承。自西汉以来,屯垦戍边思想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屯田戍边的重要推动力,也由此成为了稳定边疆、保家卫国的千古之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初崛起的新边塞诗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是观察当代诗歌发展历程重要的西部坐标。本文试图将新边塞诗放回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之中,以其他诗派和文学现象为参照系考察新边塞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文学史角色。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于1969年成立,它的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践行了当时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五七"指示的精神;其次,稳定了内蒙古地区的局势;第三,为开发、保卫祖国北部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90年来,党的组织建设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党创立初期即从多方面积极进行自身的组织建设,经历了右倾和"左"倾错误的危害,逐渐形成了正确的组织路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紧密围绕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广泛展开,初步实现了向执政党组织建设的转变。从1957年到1978年间,党的组织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党的组织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此后,党的组织建设在实现拨乱反正、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学发展中不断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自唐代产生边塞诗歌以来,一直到清代,边塞诗人辈出,但没有产生边塞画家。作者从边塞诗中受到启发,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边塞画,对表现技法进行创新,由此拓宽了中国山水画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12,32(5):1-13
秦汉重视加强北部边防建设,一是边防军队力量建设,派重兵驻防北边,主要有边郡兵、将屯兵、屯田兵和民族兵等,形成了比较强大的边防军事力量;二是边防的军事设施建设,大规模修筑边塞防御工程,建城筑堡,修障造燧,开拓道路,修筑的垣墙、城障、亭燧、烽台、关隘、军用道路和粮秣武库等军事设施,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信、隐藏等综合功能,奠定了御敌、反击的坚实基础;三是边防经济建设,实施移民实边、积粟输边、军队屯边的移民屯垦政策,增强边防经济实力;四是边防防御能力建设,配置精良的武器装备,提高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采用激励政策,用人以能,考核以绩,晋升以功,对违法失职的边防军追究责任,充分调动边防军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加强军事训练,发展骑兵部队,提高军队技术水平,建设精锐之师、无敌之师;五是边防和谐社会建设,对少数民族一方面施以缔约媾和、赏赐怀柔等恩德,另一方面武力征讨,施加威力,示以惩罚,还加强对待少数民族的防御,有备无患。秦汉北部边防建设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章立制,二是财政投入力度大,保障了北部边防建设的正常有序进行。秦汉北部边防建设,增强了边防军事力量,提高了边防军的防御能力,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确保了边防的安全,巩固与维护了中原内腹地区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北边地区的经济开发,加速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20.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它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