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二大提出,今后五年内要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巩固地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是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主要标志之一。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从我国三十多年的财政收支基本情况出发,深入学习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宏伟的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我们最近的目标是:“要在今后五年内,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要实现这几个根本好转,当然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强调和注重个人人格的修养,对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要在今后五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实际,深深感到,三个根本好转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关键是党风的根本好转。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当前一项迫切的战斗任务,就是要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争取党风的根本好转,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由于党  相似文献   

4.
论荣誉奖励     
一、社会风气是不断演变着的精神整体 社会风气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尺度,荣誉奖励的出发点就是发扬优良的社会风气。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要“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这三个根本好转,后两个说的都是社会风气(党风也属社风)。社会风气的被重视,不仅在我国的今天,历史上在各个经  相似文献   

5.
县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县级财政建设,对于改善整个国家财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加强县级财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是实现整个国家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需要。县级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对整个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县级财政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来看,县级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基层财政,它不仅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和分配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国家财政运用财政分配杠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实施宏观调控的基层机构。因此,县级财政建设的好坏,直接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胡耀邦同志的报告,将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方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风的根本好转、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无疑将发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劳动态度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陈云同志指出,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账,从战略上算大账,就需要有全局的、整体的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速度、比例、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的经济工作中,一般多是看重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主要比例关系的妥善安排,很少考虑宏观经济效果。当前,为了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认真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大力提高宏观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
讲究经济效益,是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实现我国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开创工业战线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二大的要求,坚决“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广西经济在全国平均线以下,必须奋起直追。要振兴广西,把经济搞上去,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财政困难,资金不足。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区财政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争取我区财政根本好转的途径,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利润是评价经济效果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对于反映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受自然经济观点的束缚,不重视商品生产,否认价值规律的作用,许多企业没有健全经济责任制,成本管理松弛,资金利用效果较低,损失浪费很大,绐国家财政带来一些困难,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批判了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纠正了否定经济核算、忽视经济利益的倾向,重视了工资、奖金等经济杠杆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使我国经济开始走上花钱少、收效大的建设道路。当前,由于认真贯彻进一步调整的方针,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的生产稳步上升,一些重大比例关系趋向协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还有困难,各方面矛盾很多。为了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必须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努力做好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等方面的综合平衡,大力提高经济效果,特别是要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力争以最少的资金占用和劳动消耗获得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抓好利润的计划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实践,我们国家在财政经济方面逐步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叫做财政、信贷、物资必须综合平衡。这三者能否综合平衡,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它是一个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财政、信贷、物资为什么必须综合平衡呢?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叫做总产品。总产品以货币形式表现,就是总产值。总产品扣掉了物质消耗部分即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工资形式和实物形式  相似文献   

12.
九十年代国家财政必须通过加快自身改革和其它配套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理顺分配关系,转变和健全财政职能,强化国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力争实现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13.
财政赤字过去是财政理论上的一个禁区,长期来很少有人去研究。去年年初,针对赤字财政无害论,我们还只能用迂回曲折的办法来谈论财政收支矛盾和财政收支平衡,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财政收支平衡是客观规律,主张财政收支平衡。所谓“财政赤字无害论”,无非是搬弄西方国家用赤字财政发展经济的某些做法,他们只看到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的一面,而对这些国家的通货膨  相似文献   

14.
总预算会计是财政机关核算、反映、监督财政总预算执行的会计。其主要职能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参与财政总预算的计划管理。在当前财政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总预算会计如何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对财政预算收支的管理,为实现财政收支状况的根本好转服务,本文就此谈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对于增加财政收入,节约财政支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财政的稳固可靠和经济的稳定发展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当前,稳定经济的主要内容是要压缩过热空气,抑制社会需求膨胀,消除经济生活中的不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财政根据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组织收入,合理地安排支出,并坚持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是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财政健康发展的标志。随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贯彻执行,我国的财政经济状况已经开始好转,但是,财政经济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就财政的收支情况看,不仅当前难以实现完全平衡,而且至少在“六五”计划期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省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省财政比较困难,而且困难在加剧。本文仅就如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努力振兴安徽财政、争取财政状况,根本好转,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认真学习十二大文件是当前的一件大事。胡耀邦同志《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报告明确指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次代表大会到下次大会的五年间,根据总任务的要求,从当前实际出发,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继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认真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争取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我  相似文献   

19.
德国财政平衡的区域政策功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国财政平衡的区域政策功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马颖战后以来,联邦德国在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方面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这个国家在这一领域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所提供的框架条件和推行具有德国特色的稳定政策及地区结构政策之外,还得益于财政平衡机制所...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平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而权责清晰的财政关系是在中国国情下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首要和当务之急。本文认为,在中国具体国情下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主要在于确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适应关系,关键在于具有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关系,由此达成或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平衡和协调发展,这也是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核心内容。而划分适当、有度调适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关系,是因应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关系这一收入与支出范畴和权责内容的基本建构相态,为此,地方财政可以适度单立,如可先完善地方税收权,而在这一现实过程中完成中央与地方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平衡相适应的基本财政任务,其既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进而理论上也是在主动判断建立一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适合的基础,还需要对财政权责关系适度配置予以考证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