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对早期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及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作以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试图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并以此来诠释西方福利国家存在的理性缘由 ,以期在主流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及福利国家之间建立一个对话渠道。在这个基础之上 ,试图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论证社会保障的建立和福利国家的存在不仅仅是由于“社会正义”的需要 ,更重要的 ,它还是由于“经济效率”的原因。本文首先对战后西方世界正式宣布确立福利国家以来半个世纪中西方经济学研究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的学说史做一个概要性的回顾 ,对每个阶段的研究特点和热点问题予以分析讨论 ;然后着重对 2 0世纪 80年代至今西方经济学研究福利国家的成果和现状设立单独专题进行评析 ,即分别从宏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理论等几个方面就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的效率功能进行私人保险市场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效率比较 ,以期对失业、医疗健康、教育和养老等领域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存在根据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我们基于下述理由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制度理论 ,首先 ,福利经济学采用规范分析的手法 ,涉及价值判断 ,没有多少实证分析 ,基本上不采用数学、边际增量的研究方法 ,力求说明“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这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次 ,福利经济学家是应用价值判断来分析和评价“制度”的 ,诸如资源配置的制度 (机制 )、收入分配制度 ,等等 ,带有很强的心理学、伦理学、法学色彩 ,这种看法也基本符合制度经济学对“制度”概念的界定 ;最后 ,福利经济学家主张的政策措施 ,本身就是一种制度。阐述福利经济学对制度的看法并将其与马克思的制度理论进行比较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序数效用论的缺陷与不足: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数效用论能够在更为宽松的假设条件下解释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因而能够取代基数效用论,成为现代效用理论的标准分析范式。但是序数效用论依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包括:消费者在对商品效用进行序数比较时,仍然要以基数比较为前提;揭示序数效用的显示偏好理论存在循环论证错误;偏好最大化与福利最大化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许多经济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并不能完全取代基数效用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基数效用论近些年来出现了回归主流经济学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与民族工业对一国的福利经济学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时期福利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不同.只有政府合理而有限的介入,才能很好地解决国民福利最大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宏观制度结构和微观地位结构相结合为分析视角,在东亚福利体制的背景下考察居民的福利供给主体偏好及其影响因素,以弥补国内研究对居民社会福利意识研究的重视不足.基于对2006年“亚洲民主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的居民更倾向于依赖以家庭成员为主的非制度性支持,而个体的阶层地位对居民的福利供给主体偏好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最后,本文从“家本位”文化寻求对这一偏好的合理解释,并对精英主义的福利倾向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阿马蒂亚·森之福利经济学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对正统的福利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他在对福利主义(welfarism)的狭隘性、价值免谈、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以及财富万能观点逐一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观、基本价值判断、社会选择理论和森贫困指数,从而为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培植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经济学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产物,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西方国家践行得比较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联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剑桥学派、凯恩斯经济学等诸多经济学流派的主张中,都能够发现有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阐述.相比于其他的理论,福利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财政学三个方面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论述较为鲜明,而且各有不同的研究侧重.梳理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洞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内涵,开阔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民生福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标志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围绕我国民生福利问题,对福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从需求显示偏好角度出发,建立民生福利评价的理论基础;从原则、框架、体系三个方面,对国民福利核算展开研究,提出民生福利核算指标CMEW,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使全体社会成员都享受到小康社会的福利。为此就必须从消费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对收入分配功能以及我国现存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重新认识 ,并从根本上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1.
福利经济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一直都围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展开论述。品牌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影响的研究是福利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从公平角度进行论证,从品牌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收入状况或福利水平角度进行研究。从现实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只涉及了商品数量方面的传统的效用论是不够完善的,从而提出了综合考虑了商品数量和商品质量方面的效用论即商品质量数的效用论。为此,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性价比"、"质量"、商品质量数等概念,并塑造了以消费者商品质量需求曲线与生产者商品质量供给曲线为基础的新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模型,运用比较分析法,客观地分析了品牌商品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剩余水平或福利水平所带来的变化,从而得出品牌商品可以提高生产者及消费者福利水平的结论(相对非品牌商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品牌商品提高生产者及消费者福利水平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者在考虑妇女地位时忽视妇女个人的偏好与选择,认为只要提高妇女的地位就可以改善妇女的福利.实际上,妇女地位与福利是不一致的.妇女按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才能保证她们的福利.尊重妇女的选择权有利于缓解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家庭关系不稳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主流经济学在1930年代之后的工作几乎完全在按照罗宾斯设定的逻辑实证主义路径进行。但是,普特南和森都意识到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造成了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贫困化的本质原因是科学哲学观存在缺陷,因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二分是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学中的遗产。普特南和森的工作由于创造或使用缠结概念而彼此缠结。缠结概念证明了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解决在哲学上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需的。普特南和森之间的对话对于森的福利经济学的新研究纲领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森发展了缠结概念,并且开始利用它来处理正义和非正义这样的元伦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效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并且是政府永恒的主题.无论社会结构和科学技术发生多大的变化,高效政府永远是公众的期望.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的活动只有有助于增进社会经济福利才是可取的,因而在任何情况下,政府选择决策项目时,最好的规则就是选择那个能最大化社会净收益的项目.这也是政府支出效益分析的基本原则与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5.
融入动物福利属性的可追溯猪肉偏好与支付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猪肉安全及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客观现实,构建由动物福利、原产地、可追溯信息等属性组成的猪肉可追溯体系,以江苏省无锡市区305位消费者为研究样本,采用真实选择实验方法,应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潜在类模型等工具,研究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不同属性的偏好及支付意愿。研究表明,消费者最偏好可追溯信息属性,其次为原产地、动物福利属性;在动物福利属性中,消费者最偏好卫生动物福利,其次为生理动物福利和环境动物福利,且消费者对各个属性的不同层次均有一定的支付意愿。研究表明,可追溯猪肉属性的消费偏好存在异质性,据此可将消费群体分为质量安全偏好型、价格敏感型、本地产偏好型、低层次可追溯信息偏好型等四类。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加快了将动物福利属性融入新型动物源性食品可追溯市场体系的步伐。政府应鼓励厂商生产经营丰富多样的可追溯动物源性食品,既可有效保护动物福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又可发展新型动物源性食品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黄凯南 《江海学刊》2013,(2):79-85,238
如何将偏好与制度内生化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而从共同演化的视角研究偏好与制度的内生互动关系更是当前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沿。偏好演化通过影响参与者行为和改变参与者行为动机来影响制度演化,制度演化通过影响参与者行动报酬、价值观和认知模式等来影响参与者偏好演化。偏好与制度之间存在两种重要的共同演化机制,即由收益变化引起的共同演化和由学习规则变化引起的共同演化。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是构建一个能够全面描述偏好与制度共同演化的模型,这种共同演化模型必须超越现在流行的演化博弈模型。  相似文献   

17.
王书文 《学术论坛》2003,1(2):55-5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虽然在本质上存在区别 ,但在福利经济学和边际分析方法等理论上也存在众多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福利提高的三个“门槛”及政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增长理论假设经济增长是没有生态极限的,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持续的福利改善,现在这些假设遇到了挑战.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指出经济增长存在着福利门槛和生态门槛;提出了政府规模对于福利提高的门槛问题,论证了治理门槛与福利门槛和生态门槛的一致性;因此,讨论福利提高的三个门槛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要素逐渐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别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形成了企业群为追逐利润而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在经济系统中,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在经济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若产业不适应市场环境,就会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这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同一道理。产业转移从不适应旧的市场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市场环境,在经济"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不仅从新市场环境主体获取要素,也会给新环境的市场主体带来福利效应。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福利可以分为居民福利、企业福利和政府福利三部分,其区域福利效应是一个增量效应。基于此,可以从产业转入区和产业转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引致的双重区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20.
社会选择理论不仅是一个福利经济学理论,更是公共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政治学理论,它适用于政治投票与社会选优等公共决策领域.该理论试图以多元化的社会视角综合考虑社会各成员的个体偏好,考虑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以促进社会各成员的互融互通,其核心在于通过一定的方法对不同社会状态的社会福利模式进行优化选择,并对社会整体作出公正评判.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在研究我国城乡一体化制度构建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城乡居民在价值观念和利益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打破造成城乡差异的制度机制,并构建一系列融合城乡偏好的制度体系,最终促成城乡社会价值观.念、城乡利益诉求与城乡行为范式的良性互动,实现中国城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