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暮桥同志总结了我国一年多来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今后体制改革应从改革流通制度着手,我认为抓到了问题的本质。我在1979年3月参加无锡会议时,曾经提了一点意见,叫做《破除产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当时,有少数同志表示同意,大多数同志认为体制的中心问题是中央统得过多过死。这样提出问题,实际上认为是一个管理方法问题,意思是说,只要中央管少一点,管活一点问题就解决了,而没有看到中央管得过多过死的实质在那里。我的看法,根本问题不在于中央管得过多过死,而在于这个体制是根据产品经济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一个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克服了以往统得过死,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的弊病,农民群众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发挥了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有了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病在于统得过多,卡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使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失去独立性。这样就形成产销脱节、技术停滞、劳动生产率低,大面积亏损,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组织在企业中的亿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为了使企业从僵硬的体制与不适当的管理方法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在国营企业中实行自负盈亏也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企业,解放、促进生产力;而搞活企业的前提条件是政企分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长期以来政府的经济职能不够合理,对企业统得过死、管得太多。因此,必须改革上层建筑,调整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必须担负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这是肯定无疑的。问  相似文献   

5.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把流通体制改革列为当前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改革流通体制,从国内贸易角度讲,就是要进一步调整流通领域的所有制结构,打破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放宽购销政策,改变国家对商品流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状况;按商品的合理流向组织流通,减少流转环节,消除各种阻碍商品流通的分割和封锁。更明确地说,就是要在坚持国营商业占主导地位和计划经济为主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6.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原则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过去那种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计划体制,毫无疑义要进行改革。十年来,我们在实行计划指导的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取得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效果。”这是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在理  相似文献   

7.
垄断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不仅早已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现实地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商品生产不发达,在经济改革中某些措施不配套、不完善,加上在过去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计划体制下,许多生产部门和生产资料都掌握在国家手里,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存在着垄断问题并不奇怪。但遗憾的是,人们一直把垄断  相似文献   

8.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活力的源泉,来自企业及其职工在生产和经营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该解决好确立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这两方面的正确关系。过去我国长期形成的那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既造成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缺乏应有自主权的局面,又造成在分配上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国初期,由于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基本上照搬了苏联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虽然这套管理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过积极作用,但不很适合我国具体情况。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这种管理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缺点,就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期间进行了大量调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探索建立符合我国情况的经济管理体制。当时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许多理论原则,对我国目前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一种运行模式转变为另一种运行模式,而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则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否定了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严重地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我国国民经济长期以来缺乏生机,效益低下,技术进步缓慢的根本原因。针对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如果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那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因为我们过去搞的产品经济是自然经济在城市的翻版.我在1979年参加无锡会议时,写了一篇题为《破除产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论文.当时比较突出的观点是认为我国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是中央集中过多过死.现在我感到这个提法不够全面.中央为什么会集中过多过死,原因是搞产品经济,因为产品经济把国家看作是一个大工厂,而各个企业只是一个车间.这才是集中过多过死的根本原因.当时响应者寥寥无几.现在情况不同了,承认过去搞的是产品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的人已多起来了.例如《经济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七期,  相似文献   

12.
国家所有制实行两权分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鉴于传统经济体制下国家管得过多过死、而企业则缺乏活力的积弊,改革就是根据两权分离的原则,放权让利,确定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但是,实践表明,这种改革并有没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经济生活中仍然大量存在国家行政干预过多,企业仍然缺乏活力的事实,要求放权让利的改革彻底推进;另一方面,企业软预算约束和行为短期化推动  相似文献   

13.
一、计划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改革的基本原则我国原有计划体制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国家计划管得过多过死,指令性计划的比重过大:二是“吃大锅饭”、投入产出不挂钩,经济办法少、行政办法多,它既影响了各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影响了科技进步,也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这几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4.
自1985年初以来,国家对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采取了放调结合的改革措施,对计划外产品允许供求双方议价成交,对计划内产品价格,则逐步进行合理调整。这样做有利于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对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经济,改革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也起了良好的作用。但在这一改革措施的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理论和背景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理论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也是计划分配体制改革的产物。旧的计划管理体制,由于国家统得过多过死,统配产品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缩小了商品的市场交换。据有关材料统计,我国1952年国家平衡分配的统配物资只有55种,到1957年就增加到231种。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在理论上越发表  相似文献   

16.
机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关系到是否把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关键所在,关系到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分配。但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改革必须要进行下去,不改革是不行的。而且最根本的是一定要总结前几次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创新观念,建立健全适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地方政府机构理论模式。一、现行地方政府机构不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改革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和制度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运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一)开放技术市场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科学技术体制是在科技资源较少、国力有限和国际封锁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的作用。但是,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原有科技体制中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管理发展科技,其弊端日益突出,如国家包得太多、统得过死,条块分割,科研、开发,生产脱节,科技成果难以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直接生产能力,科技人员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等,难以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改革科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第四条指出:“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国民经济计划就总体来说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只能是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手段的调节,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保证重大比例关系比较适当,国民经济大体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这段话很重要,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科学解释。其基本精神,我认为就是:计划要有弹性。这正是计划体制改革中必须进一步探讨和求解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我国原有的计划体制,其主要弊端是统得过多过死。过多,表现为企图把各种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工资是按劳分配的主要形式。工资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影响着他们的互相关系,对于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弊端。改革工资制度,调整分配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坚决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发挥分配关系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俄罗斯国有经济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鑫 《社会科学》2001,(4):31-33
一、经济改革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国有经济的不同命运  国有经济的存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但国有经济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成分 ,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在建立初期对当时的经济建设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地方和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缺陷和国有企业经济机制僵化、经济效益低下的弊病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了出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俄两国开始经济改革运动。在改革的目标模式的选择上 ,俄罗斯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理人J·萨克斯的“休克疗法”药方 ,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