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宰相,是我国古代最为显赫的官衔,是君主领导下的政府最高执政官。史籍上说:“天下之宰,通于四海”,又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宰相“与元首而同体乃谓之股肱,秉邦国之会要乃譬之钧轴”。儒家一向把圣君与贤相并提,作为实现其理想的太平盛世的首要条件。这都说明了宰相的重要性。宰相一职,在我国古代的官制结构中,居于首要地位。宰相制度是职官制度、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日益衰败。其原因不仅由于藩镇林立割据,更重要的是兵变迭起。唐朝后期兵变对于继盾之后的五代十国和赵宋王朝的政治结构,影响很大。本文仅就唐末兵变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唐末兵变频繁唐朝的同势在玄宗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即史书所称的“开元盛世。”但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动摇了唐的统沿基础,使唐王朝开始衰败.在唐朝后期的150多年的政治局势中,落镇林立和藩镇割据是其突出待点。有论“天下尽裂于藩镇。”其实,也不尽然。藩镇内部后期也动荡不安。频繁兵变即是一大特色。据《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3.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盛奇秀元代基本上以中书省长官为宰相。现将这一制度的粗浅研究成果摘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元代以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务总枢。当时人称“中书政本”①,中书省是“纪纲制度”②、“总裁庶政”③的“百司之首”④。在元代中书省之前,蒙古国便已设立过中书...  相似文献   

4.
辽朝南面宰相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朝南面宰相的结衔包括寄禄官、优宠官和差遣官三部分。其中寄禄官基本借鉴自北宋初期的寄禄官体系 ;优宠官则分为同平章事、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四等 ;差遣官分为中书省差遣和南枢密院差遣 ,中书省差遣包括大丞相、左右丞相、同平章事 (兼中书或门下侍郎者 ,简称中书相和门下相 )及参知政事等 ;南枢密院差遣则包括枢密使、知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及签枢密院事等。辽朝南面宰相一般从枢密直学士、五京财赋官和翰林学士(承旨 )中选拔 ,其升迁遵循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中书相和门下相—左、右丞相的阶序。辽朝南面宰相制度既有对唐五代宋初宰相制度的借鉴 ,又体现了在“因俗而治”原则指导下的自身特点 ,特别是省院互兼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元丰官制改革以前的宰相制度,是讨论政治制度,尤其是宋代官制时,首先遇到的问题。 一、关于北宋前期宰相制度的三种说法 (1)认为:“宋代的尚书令,中书令及侍中,自始即为序进之位,不予朝政。其总领百官,统理众事而居宰相者,初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日本学者也认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名称虽然存在,可是,在唐制中作为三省长官的宰相,即让位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政事”。  相似文献   

6.
我国唐朝流放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的法律制度较完备且影响深远。自北魏将流放列入五刑后,唐朝进一步完善发展了这一制度,对唐朝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试对此制度作一些探讨。一、流放类型唐朝流放按时期划分,大致有三种类型。即:三流,加役流,长流。三流,是唐朝初期,在沿袭隋朝答、杖、徒、流、死五刑的基础上确定的。流放是五刑中的重要刑种,仅次于死刑,高于徒刑。《唐律疏议》“犯流应配”条规定,“三流俱役一年。”即:一等流放三千里,二等流放二千五百里,三等流放二千里‘’。隋朝流刑犯居作期有二年半、三年不等。唐高祖武德二年改流罪居…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逐渐专门化、由外朝移至禁中,宰相治事由兼职演变为专职.唐肃宗鉴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教训,确立了宰相旬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唐德宗朝曾一度改为宰相轮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宋太祖为防范宰相专权,确立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押班治事制.南宋不仅逐渐取消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秉笔治事制度,而且宰相多兼领枢密院治事之权,这些制度变迁对南宋宰相权力膨胀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促使唐后期阶级矛盾趋于激化、阶级斗争深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专卖制度的推行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专卖制度之下,盐、酒、茶等专卖品的生产者为劳动人民,自不待言;其消费者大部分亦为劳动人民。然而,专卖品的所有权属于封建政府,专卖收入的实现是政府对专卖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两头剥削的结果。政府的专卖收入愈多,百姓所受的剥削愈重,二者的利益是尖锐对立的。再者,在专卖品的流通过程中,封建政府与一部分走私商贩,特别是武装私贩的对立,也是不可调和的。这样,在专卖品的整个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便不能不伴随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其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唐后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符合实际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由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对专卖的推行又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其加以分析,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唐代专卖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在专卖制度之下,专卖价格的制订,既是专卖经营的中心问题,又是促使阶级矛盾发展变化的关键和枢纽,由于专卖品往往是生活必需品,而专卖价格是人为的垄断价格,封建政  相似文献   

9.
宰相是君主制下政府最高执政官的通称。在我国古代的职官结构中,宰相的爵秩最高。史籍上说:“天下之宰,通于四海”①,又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②。这都说明了宰相的重要性。由此,宰相制度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相沿袭,并成为我国古代职官制度,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制度的演变,评述其利弊,对于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仍不乏借鉴意义。本文试从宏观角度论述宰相制度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清代内阁大学士通过票拟本章参议国政,行中枢宰辅之职。但清代君主专制政治已高度强化,政治中枢运行内重外轻的双轨辅政体制。作为外朝的内阁,不仅缺乏主动、稳定和全面的议政权,而且没有监督百官执行的权力。因此,清代内阁制度具有明显的非宰相性质。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废丞相后,明代中枢辅政的迫切需要催生了内阁制度。随着内阁议政权的不断完善和一批位高权重的大学士的出现,内阁制度有向宰相制度发展的趋势。但内阁在规制上无权辖制九卿,在议政上又受制于司礼监,内阁衙署也非宰相开府。因此,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进程以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宰相名号制度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变迁过程.外宰相名号制度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干预朝政的产物,它的演变体现了朝廷对节度使控制政策的变化;超级宰相名号制度的出现和演变,反映了唐宋时期优宠年高德劭宰相政策及中央政治体制变迁;在任宰相名号由三省长官演变为左、右丞相,奠定了元朝宰相名号制度之基础;宰相加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等制度,一方面促进了唐宋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使修史者不敢直笔当代政事,影响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达和文化昌盛上,同时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进步上。唐代铨选官吏的办法比较周密,内外百官的职责有明确的规定,政令和公务的执行有一定的程限,特别是政事堂对大政的决定,影响颇大。因此,唐朝的统治能够维持将近三百年之久,绝非偶然,有轨迹可循的政治制度,即其重要因素。 (一)关于官吏的铨选,唐朝明白规定,文官由尚书吏部、武官由尚书兵部主持。凡六品以下文官,铨选时必须经过考试。考试项目有四,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词辩正;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凡考试先试书判,书判合格的再察其身言;身言书判皆可取,又再以德、才、劳三者进行衡量。德行为先,德均以才,才均  相似文献   

14.
一、唐初的宰相制度 唐初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是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始“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后因唐太宗李世民尝做过尚书令,百官为避讳,“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唐初的三省制度组织严密,机构齐备,职权分明,三省长官俱为宰相,各自建立机构,职责严明,互为制约,共同辅助皇帝处理全国要政,进行集权统治。这种制度的确立,对维护强大的唐王朝的稳定的政治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田志光 《社会科学》2020,(5):133-151
北宋元丰改制前,宋朝施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在官僚集团中作为最高级别的宰相,其列衔仍然有官、职、差遣的区分,官员会以不同的本官拜任宰相,拜相前本官品级的高低、拜相次数都是影响拜相时所带本官高低的重要因素。宋太祖朝以后,初次拜相时官员所带本官通常偏低,这与宋朝帝王的权术、时局变化有关。任相期间,宰相本官会发生相应的迁转,迁转速度不固定,但迁官顺序则有相应的规定,迁官原因多与国家政局、皇帝态度息息相关。罢相降官的情况不多,且罢相时所除本官都不低于六部侍郎。宰相兼官实质上是本官(寄禄官)之一种,"兼"字仅作系衔之用。"侍中"虽为宰相称谓,但侍中衔宰相仍带"平章事",这与"平章事"成为任相的主流以及宋人认知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的突飞猛进促使了数据库的快速发展,与其相关的法律问题也随之大量出现。从对数据库的含义及其特点的分析入手阐述了数据库著作权的原创性和归属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库著作权的立法保护问题提出了若干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干部制度、人事制度也正在进行着改革.在这个时候,研究一下古今中外官吏制度的形成和演变,观其利弊得失,探索其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对推动当前的改革,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干部制度,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官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古代社会官制中“辅翼国家,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的宰相制度犹为重要。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官制更迭,扑朔迷离,给后人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对于宰相制度的产生、嬗变等方面问题进行考察,加深对我国封建社会官制发展的深入了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北宋前期宰相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代官制极为繁乱,北宋前期尤甚。关于北宋前期宰相的官衔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陈振先生《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一文,以其真知灼见,廓去许多迷雾。笔者完全赞同陈先生的观点。这里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再作些补充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自开元十一年(723年),唐代行政运行体制由三省制转变为中书门下体制,固定的宰相机构中书门下成立,宰相职能日益政务官化。至贞元、元和年间,中书门下取代尚书省成为国家常务的主要裁处者。宰相职能的转变,导致唐人心目中宰相观念的变化。三省制下,宰相的决策职能不被强调,突出的是任相者本职事官的形象。中书门下体制下,为了避免宰相权力过度膨胀,宰相反而被描绘成为"论道之官",而非政务裁决者。但是,作为"论道之官"的"无所不统",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宰相行政权力无孔不入的真实写照。唐代后期,宰相扮演了被咨询者、亲躬细务者和任使者多重角色。唐人宰相观念的变化,正是宰相职能在唐代官制演变过程中政务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