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新丝绸之路是中国当前实施的一项重大的对外战略,而贸易畅通是中国推进该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已经宣布将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区域合作潜力。
为探讨贸易自由化视角下新丝绸之路战略的经济影响,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新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中国和中亚五国)为分析对象,从实际GDP、居民福利、进出口贸易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①新丝绸之路推进会给沿线国家带来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福利改善效果,是一个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战略。受益于关税减免,中国和中亚五国总GDP增长0.011%,总的福利水平改善671.065百万美元。②新丝绸之路会显著提升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改变参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通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向中亚五国出口增长31.402%,中亚五国向中国出口增长14.143%。③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会带来复杂的行业分布效果,中国纺织业受益较大,但农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均会遭受一定的损失。与之不同,哈萨克斯坦钢铁金属业产出增幅最高,吉尔吉斯斯坦受益最大的是农业。
从贸易畅通视角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符合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中国应该全面客观地了解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影响,针对那些受损严重的行业可能需要出台一定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劳动收入占国民总收入中份额自1995年不断下降,深入而广泛的贸易自由化也发生在这一时期。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贸易企业1998~2007年的微观面板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我们将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关税的迅速下调视为一次自然实验,用倍差法进行实证回归。实证结果显示,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过程通过降低资本品成本、中间投入品价格和技术引进的成本,显著降低了企业层面的劳动收入份额。企业面临的关税水平下降幅度越大,其劳动收入份额减少越多。在考虑了序列相关性、同趋势假设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采用2002~2007年城镇住户调查(UHS)微观数据,研究中国加入WTO后的进口关税削减如何影响各城市工资的相对增长,从而从区域劳动力市场角度考察了贸易自由化的收入分配效应。利用各行业关税削减幅度的差异以及各城市"入世"前产业结构的差异,本文构建了地区层面的关税削减指标并对贸易自由化的效果进行识别。研究表明:(1)受关税冲击较大的城市工资增长相对较慢。关税下降一个百分点,工资的相对增长率下降约1%。(2)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可贸易品部门,不可贸易品部门受影响相对较小。(3)低技能工人工资受到冲击较大。关税下降一个百分点,低技能工人和高技能工人的工资增长率分别下降1.2%和0.4%。因此技能溢价在关税削减程度大的城市出现更快的增长。本文结论意味着中国"入世"的过程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调整成本和分配效应。居住在受关税冲击较大的城市,并受雇于可贸易部门的低技能劳动力,是受关税削减冲击最明显的群体。因此,在进一步开放进口,降低关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与“入世”承诺减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中国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状况与“入世”承诺减让水平做了定量分析,探讨了中国进行相关承诺减让的基本动因。本文认为,无论是在“51个经济体模型”还是在“12个经济体模型”的框架下,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相比,其服务贸易在总体上均处于很弱的竞争地位。在分部门研究中,中国只是在通信服务、旅游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显性比较优势。中国在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入世’”这一基本原则的同时,对服务贸易做出了较高的承诺减让。但中国承诺减让的基本动因不是基于自身的显性比较优势,而是基于“部门对等互惠”意义上的“讨价还价”。本文的政策涵义是,中国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处理好国内已开放服务部门与其他经济体相应部门,以及与国内未开放服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自身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贸易自由化中的环境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角度阐述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着重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提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可能造成“环境成本转移”,进一步分析发展中国家以初级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的影响。同时从环境保护角度对改善和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角度出发,很多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是受到McKinnon(1973)和Shaw(1973)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理论的影响:他们的分析结论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减少金融限制(主要是允许市场力量决定真实利率),使利率达到市场均衡水平,可以对储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对利率上限进行人为限制,会减少储蓄和资本积累,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金融自由化,可以刺激储蓄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得益于两点。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全球第三,并有望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在这个过程中,4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这30多年真正的伟大变革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并几乎和世界同时进入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1.
战略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产生于现实世界对自由贸易理论前提的背离,自70年代以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产业政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入世”已进入倒计时,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力,科技兴贸是我国成为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13.
进入90年代以来,伴随着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实施和美国新农业法的出台,农产品国际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加人WTO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作为一个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影响。如何客观地评价这种影响,并及早采取对策,已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回答的问题。一.从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到美国新农业法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关贸总协定(GAN)发起了7轮多边贸易谈判,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特别是工业制成品方面。发达国家平均关税率已由1948年的40%下降到目前的5%左右,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与中美双边贸易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理世界》2007,(2)
本文有如下创新和结论:(1)细化行业分类到SITC4分位数据,改进RCA指数测算方法,揭示出中国对美工业制造品出口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商品组,排序为:杂项制品66类、原料制品51类、机械与运输设备36类。(2)将产业内贸易调整指数方法运用到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证实中美工业制造品静态产业内贸易平衡状况较差,大多数商品组趋向产业间贸易,少数商品组表现为垂直产业内贸易。(3)GL指数和Cj指数无法反映产业内贸易失衡程度和方向,本文提出产业内贸易失衡指数,揭示出加重中美工业制造品贸易失衡和对贸易失衡起到平衡作用的商品组。(4)认为Thorpe和Zhang(2005)给出的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子中分类集合加总会造成扭曲,本文改进了该动态指数,并证实中美工业制造品动态产业内贸易失衡状况比静态产业内贸易失衡状况更差,中美贸易逆差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5.
进口中间品的贸易自由化会怎样影响企业内销与出口的决定?本文使用中国制造企业的生产和贸易数据,发现企业面临的中间品关税的下降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出口强度,即出口占销售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更低的关税使得企业可以使用更多品种的进口中间品,这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利润,降低了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门槛,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出口品的部门能够更有效率地使用进口投入品,其进口成本的下降就促进了生产出口品部门的扩张。我们不仅建立了理论模型解释此现象,同时还运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和海关全样本自2000~2006年的海量微观面板数据进行了大量丰富的实证分析。大量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我们的结论。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在进口中间品的贸易自由化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也为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我国加工贸易现状、特点的了解,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加工贸易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根据这一比较优势,提出了加工贸易在未来发展中转型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与减轻贫困——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贸易自由化是增加还是减轻了贫困?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构造一个联立方程组模型,利用中国的省际数据来分析贸易自由化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全国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数据回归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内陆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提高的边际作用更大;反事实估计显示出沿海地区由于参与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远大于内陆地区,因而沿海地区的省市贫困人口收入有大幅的提高,而内陆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提高幅度不大,有些省市甚至还出现了下降;通过引入交互项,本文进一步发现贸易自由化通过经济增长对减轻贫困的影响随贸易自由化程度加深而提高。 相似文献
20.
落后国家要想实现发展,就需要利用好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是重要的,因为只有符合要素结构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才能避免陷入“结构赶超”的泥潭。但是落后国家的“初级要素丰裕比较优势”较为脆弱,并不久就会发生衰减甚至消失,难以产生“趋同”所需要的持久的较高增长,而发达国家凭借其“优质要素丰裕比较优势”,反倒可以持续增长。“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通过学习、引进、吸收、利用世界上已经存在的知识与技术,增加自己的知识要素,实现可持续的较快增长。这两种相对优势可以共同发挥作用,但二者具有相互独立的特征。后发优势是落后国家特有的一种发展要素,不仅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等收入”及以后的发展阶段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最终能否实现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收入水平“趋同”,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