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河 《社会科学论坛》2007,(12):145-148
多面的美国诗人庞德在其早期的部分诗作中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他使用希腊神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往火的光明智慧,更在许多作品中留下了由和谐与斗争构成的统一,这些充分说明了早期的庞德思想与赫拉克利特思想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叶秀山同志在《赫拉克利特的宇宙观》(见哲学研究丛刊《外国哲学史论文集》第一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一文中,指出了赫拉克利特在古代希腊哲学思想发展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发表了关于早期希腊哲学中几个主要学派的内在关系的见解。他说:赫拉克利特“是古代希腊哲学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在古代伊奥尼亚学派和南意大利学派的基础上创立的一个总结式的学派。赫拉克利特批判地吸取了米利  相似文献   

3.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受争议者之一。他著有《论自然》,共有三篇,即"宇宙论"、"政治论"和"神学论",现保存下来的残篇共有一百三十多条。在学界,部分学者认定其宇宙论中火本原说具有循环论思想。通过对赫拉克利特残篇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发现赫拉克利特宇宙观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4.
雷沛鸿教育法律思想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期间,曾接受了美国法学家庞德的社会学法学学说.雷沛鸿教育法律思想就是以庞德社会学法学为主要渊源,在他的教育论著和教育实践中都深深地反映出庞德社会学法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庞德看来,历史上各种法律哲学和法律思想存在着一个一般性的思想谱系。据此,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理论通过对19世纪历史法学派的直接批判得以转出,同时,其理论的最终建构也是对当时社会历史情境的回应和对各种外部思想资源的借鉴和吸收。庞德社会学法学理论的建构路径可能的启示在于,在建构中国当下的法学理论中或许可以寻求到一条相似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6.
庞德认为中国的儒学思想正是医治西方社会通病的良药,是构建西方和谐社会的理想手段.他希望中国儒学能翻译到西方世界,从而重新建立人与社会的理想秩序和社会价值体系.庞德在翻译《论语》时并不强调对原文一对一的忠实,译作以理想化创作为主.从《论语》英译史来看,庞德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自庞德开始,《论语》的英译逐渐淡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步入了文化多元化主义的新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7.
乔楚 《学术探索》2014,(8):22-25
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哲学主要有两条思路:打开自然哲学路径的米利都学派与使哲学思考转向人自身的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在这其中,赫拉克利特是一个衔接两大思想的特别人物。他的哲学虽然可以归类到自然哲学之中,但他已经开始用一种直观和统一的视角看待世界,强调将关注世界的"神的视角"转化到"人的视角"。本文试图通过对赫拉克利特思想脉络的梳理,从中溯寻其自然观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们一般都认为,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代表了其朴素而又深刻的辩证思想的精髓。因而有各类有关书籍中,这一判断总是被当作辩证法的绝妙说明来引用。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 如果说这一命题就能代表这位爱菲斯哲人辩证思想的深度,那么,这显然低估了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价值。实际上,这一命题所指称的只是辩证的现象,而没有触及到辩证的本质。因为  相似文献   

9.
从赫拉克利特美学思想中“火”的观念来审视希腊文明中的人文精神,“火”的观念是主体理性思考的产物,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发展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上;从马克思“关学和历史的”角度看“火”是审美创造意识的体现,“火”反映了赫拉克利特对人的生存目标和生存状况的审美创造思考。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科学历史摘要]“古代人的自然观”中,对早期希腊哲学家的自然观有一个总的评价,认为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整个宇宙观具有素朴唯物主义的性质”。(《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4、166页)这里说的早期希腊哲学家,包括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和埃利亚派。他们都属于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宇宙观都具有原始的、素朴的唯物主义的性质。这些哲学家都是早期希腊的思想解放者,对希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古希腊哲学中重要的两派,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万物常新的观点和巴门尼德的"存在"不生不灭不动的主张通常被认为针锋相对.但当我们从原文出发,仔细分析赫拉克利特的"火""逻格斯",巴门尼德的"存在"等思想后却发现,两者与理智、真理密切相关的特性能够契合,且有着比较类似的从现象到判断,再到判断之判断的思维路径.二者真正的差异,在对真理呈现形式的理解上才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古典艺术对庞德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影响.庞德从中国古诗中找到了他意象派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一兴喻,也从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和再创作中印证和丰富了他意象主义的诗学思想,同时他还从中国古诗中为他的诗歌引入了大量经典意象;从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中,他找到了他理想中理性和感性瞬间结合的表达手法,创造出了许多极具审美价值的经典诗歌意象,而且还找到了对意象漩涡理论的最简洁也最富有表现力的范例和理论支撑;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和对意境的处理促进了他意象和意象漩涡概念的形成,催生了他关于诗歌意象要主客观结合的诗学思想,推动了他诗歌意象中的色与形、情与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集体利益至上论”及其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伦理思想的发展史来看,集体利益至上论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才出现的伦理观念。事实上,在人类伦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集体利益至上论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价值,主张对个人利益进行节制的思想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尽管当时每个思想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价值却几乎是早期思想家们的共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思想、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关系论”、柏拉图的“理念论”,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对“整体价值”的追求,强调着集体利益的…  相似文献   

14.
理性与非理性,恐怕是目下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使用最多的一对范畴了。尽管如此,对于这一对范畴的内涵,却并不是人人都能正确把握的。恕我直言,这里恰恰存在着极大的混乱。本文不揣冒昧,就此作一点扼要的辨析。 一 理性与非理性问题,首先根源于哲学。象一切哲学范畴一样,在西方,理性与非理性问题最早自然也是出之于古代希腊哲人的著作中。在希腊文中,理性一词主要与λ′oγos(逻各斯)相关。λ′oγos一词,最早出现于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是赫拉克利特的一个主要的哲学范畴。在赫拉克利特那儿,它是万物之源,是命运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诗人庞德写过一首有名的小诗《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这首诗很明显地与东方诗在神韵上呈现出一致。庞德也自称这首诗是“日本和歌式的”。庞德研究过中国诗,并翻译了一些中国旧体诗。他的这种“学养”与他的某种身份——意象派诗歌擎旗人一一之间有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这是耐人寻味的。庞德显然从东方诗中汲取了大量养分,他的意象理论也可以部分地视作是他对东方诗主要是中国诗的一个看法。由于庞德不谙中文,他对中国诗的了解自然是有限的,但这个缺陷倒恰好使他更直捷地看准了中国诗的意象性。 由庞德这个例子,使我有自信陈述一个基于缺陷产生的对西方诗的看法,即西方诗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6.
申富英 《齐鲁学刊》2005,(3):110-112
庞德从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和意境的处理上获得了许多灵感,并从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中找到了对意象漩涡理论的最简洁也最富有表现力的范例。庞德的许多诗歌作品实际上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对某些中国古代诗作的再加工,从中可以看到庞德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学的多方面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陆沉 《天府新论》1999,(6):48-51
在哲学史上,中国的“道”与古希腊的“逻各斯”是两个含义最为贴近的概念。但是,正如它们的贴近是那样地令人惊奇,它们本身内在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老子与赫拉克利特分别将“道”与“逻各斯”发展成为他们各自哲学的中心范畴以后,这内在的差异更逐步地扩展,以至于最终影响到了中西截然不同的思维定向。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别也可以从这里找到萌芽。因此,对老子的“道”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比较研究就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先哲的思想,而且,这一工作是我们今天谋求与创造新的精神境界、新的文化与文明的必要前提之一。过去人们…  相似文献   

18.
埃兹拉·庞德一生推崇中国文化,孔子、儒家思想是其翻译和创作的重要源泉,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然而,在如今后理论时代,在“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标签下,庞德对儒家经典文化的误读和挪用饱受诟病。本文旨在寻找庞德对孔子及儒家文化误读与挪用的两方阵营之外的一条客观评价之路,探究他对儒家经典文化误读与挪用的根源,并通过东西方宗教与哲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来揭示庞德是抵制西方“两希”文明的哲学思潮而转向从东方尤其是孔儒经典中寻找济世良方。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在其创作之初期至高峰时期,中国的文字、唐诗、儒家文化在其作品中贯穿始终。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古典文化予以庞德创作的灵性。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西方对诗歌理解上的差异导致意象在中西方诗歌中有不同的体现,同样,对意象的不同诠释会反过来影响诗歌的认同和传播,这点在意象派诗人E.庞德译中国古诗时体现的尤为明显。笔者以庞德译李白《长干行》为例,以中西方诗歌意象差异为大背景,论述庞德译作中的诸多不足缘于对中国古诗意象的理解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