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毛庆 《云梦学刊》2007,28(3):40-49
从文化领域去确立人格定义,即:人格就是一个人最基本品质、品格的总和。屈原与儒、墨、道、法诸家之人格观分内外两层,内层主要为人格典范与人格理想,在这一层,屈原与诸家及诸家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而在外层,各家均有差别,特别是在内核外化形式、与现实的关系及人格操守的坚持性上,各家差别甚大。屈原则与墨家较为接近。从人格观之全面性、完整性、统一性上观察,屈原之人格观当为中华民族之最高标范。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在我们寻求和重塑民族之魂和文化精神时,屈原伟大人格和人格观标范的树立,将具有无可估量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非常依赖道德约束力,而不是人格力量的推动。中国和西方的人格形成在近代发生了极大区别。人格培养应该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一个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强盛必须以人格的成就为支撑。笔者提出“六度空间思维”,从以物质存在形式的尺度、角度和高度,以意识形式存在的态度、跨度和力度,阐述在人格培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成就动机影响因素剖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就动机是个人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动机,它是人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事业心、自我实现的需要、威信性动机、进取精神,它是社会性动机的一种。从个人角度而言成就动机是现代人最主要、最迫切需要满足的欲望,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  相似文献   

4.
二战之后,族裔民族主义开始在一些已经被确立为民族国家的国家中生长和繁殖,而其号召口号依旧是对共同历史记忆、血缘和文化的追溯。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谈这一过程,各个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都无外乎是一种想象、创造、继承与历史的关系。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其必然要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间最有势力的共同体,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承认的。  相似文献   

5.
感觉寻求是一种探索奇异的具有刺激性情境的人格倾向,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在个体差异的研究领域中,感觉寻求特质是一个新兴而又重要的人格研究方向。国内外关于感觉寻求特质的研究使我们从人格的角度进一步了解感觉寻求特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管理学最核心的原理——第一公设,即人性人格假设,是管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大课题,但以往除了哲学和心理学比较多地涉猎这一论题之外,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直接讨论它本身的规范,就无人问津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一、第一公设与科学理论本身的关系从形式上进行...  相似文献   

7.
民族审美意识是民族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也是民族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有关民族审美意识的专论很少,且均从传统美学的民族性角度来研究,与我们民族美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立论角度退异。因此,民族审美意识问题,无疑是我们民族美学理论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民族审美意识的界定及其特性提出个人看法。一、民族审美意识源流及其界定在美学范畴中,“审美意识”概念包含的内容是最含混宽泛的。特别是审美心理学兴起之后情况更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愿谈论有关“审美意识”的东西,相反,在美学史上人们对美…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内蕴丰富,气象万千,但从某种特质意义上说,可称为是道德人格一元的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类文化,都可以在这种一元的格局面前与古老的华夏民族、古老的中国文化区别开来。以道德人格为指归的儒学,流贯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之中,常被人称之为静态的、超稳定的文化,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这脉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内涵与历史特征,便会较为清晰地看到儒学在历史发展中所发生的明显的自身演变,看到这种演变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及其人格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看到眼前我们通向现代…  相似文献   

9.
佟新远 《南方论刊》2020,(7):106-109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达之一,其中蕴含着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与中庸之道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种孔子君子人格的实现可以概括为三个途径,通过博学修养君子人格、通过躬行练就君子人格、通过自省完善君子人格。孔子君子人格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立与实现、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积极运用孔子君子人格的思想理论,加强这一思想的时代性阐释与实践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的文学园地里,我们不应忘却那曾经在塑造我们民族灵魂中起过重要作用,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其中的人格美的美学倾向。研究古典文学的人格美不仅会丰富和深化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论,发扬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诗歌语言是人的心态与情感最生动的表达方式。是自然流落的心灵之声,是民族心路历程的写照。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称誉,也是多个民族地区。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子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13个民族这些民族自古就有较为深厚的诗歌传统。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流传地区和从民族角度上分。与新疆民族文化信息相关,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在语言修辞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性。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情歌为例,从词语的特征及修辞格运用方面揭示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在“爱情”这个特殊的社会切片上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格,审美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学风格与作家人格关系问题,古代有 "文如其人"说.从风格与人格、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入手,比较详尽地分析了风格与人格之间存在的种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在审美创造中,风格与人格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一面.因此,对于风格与人格的关系应当作具体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视所有的风格就是人格的表现.同时,还要从传统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考察了这一现象在我国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命题对我国古代作家的人格修养、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如其人"作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创造和文学批评价值评判的一个优秀传统,它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某种优秀历史文化、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独特的主体人格精神对文学艺术创造的决定性影响.在当今大众文化泛滥和个人低俗无根写作的语境中,重提这一话题,对于重塑当代作家纯正的人格与文格,重建文学作品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内涵,宏扬作家主体人格精神和确立文学批评的道德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复杂最具有个性特点的精神活动,个体的审美心理总是千差万别的.然而,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语言、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经济生活和文化,其主要心理素质必然具有共同性.尽管现代心理学还不能对审美心理作出清晰而科学的验证,而我国古代作家们也很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审美问题。但是,我国古代的美学理论和大量的审美经验描述证明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确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并积淀成为一种传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寇学军 《理论界》2008,(7):197-200
犯罪预防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从健康人格的角度研究犯罪预防工作从理论上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实践上看能够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人格及健康人格的探讨,进而提出做好犯罪预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唐以后,中国北方主要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而辽宋夏金元时期最终完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民族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此史学界的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层面上,而在文化层面上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文拟从文化交融与变迁的角度,尤其着重从士人人格与心态的变迁,对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历史进程的巨大作用,进行剖析,以就正于方家。一、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北方的文化交融与变迁长城是中国北方的一条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分界线,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三百余处,分布于辽宁西…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认同的整合与分化角度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首先从认同整合的角度回顾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公民权"和"人民"两种认同整合机制;其次,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阶层认同分化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国家面临的政治挑战;最后,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各民族国家以及当代中国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17.
《老子》“道”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通过存有、本原、认知等不同层面对道的辨析,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古老的共相理论——道论,并以这种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对事物何以存有作出了较为系统的哲学解释,为我们的民族从哲学的角度了解世界、把握世界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认识路径,确立了一种理性的传统。尽管《老子》道论的形式与内容都存在古代哲学的特质,但仍不失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哲学智慧宝库。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 ,一个国家人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是这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因此 ,笔者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 ,引伸出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提出了土地伦理这一新的观点 ,并概括了我国土地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以及如何实践土地伦理道德 ,以切实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土地  相似文献   

19.
论色彩的民族审美心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民族对色彩的要求和喜爱蕴藏丰富的审美内涵。各民族的色彩审美价值取向有异有同,呈现出纷繁的色彩大世界。然而,针对这一审美问题的探讨,目前多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本文拟从审美心理角度探讨这一课题,就教于大家。一、色彩的民族审要价应取向之特性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物体和对象的色彩、轮廓线是构成视觉形象性状的必然条件。色彩在生活和艺术生活存在是广泛的。马克思说过:“色彩的视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①。色彩和线条对人的视觉作用是不同的。色彩在物体上的不同性状,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如红、橙、黄具有…  相似文献   

20.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小说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力作。小说主要以人物的记忆为核心来呈现个体身份认同和寻求社会归属等重大人生问题,并在种族主义、暴力和性等多视角上揭示出了作家的宗教多重性思想。从美国文学传统的角度来看,小说在美利坚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宏大叙述主题上也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