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28年-1929年周西成与李燊为争夺贵州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是贵州“桐袢系”军阀集团取代“兴义系”军阀集团统治的关键之战;也是滇、黔军阀为西南霸主地位的又一次争夺。这场战争,不仅是蒋介石国民党新军阀集团插手云贵政局的必然结果,也是他们打开西南大门,逐渐控制黔、滇、川的第一步。这次战争从规模、时间、影响上看,在贵州军阀的战争中颇具代表性,是研究贵州军阀不可忽视的一段历史。一辛亥革命以来,贵州处在兴义系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所谓兴义系,是因其代表人物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等,均系清末兴义八属之籍而得名。他们之间有着家族、亲戚和同乡  相似文献   

2.
论西北回族军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福祥、马鸿逵、马麒、马步芳等为首的西北回族军阀集团的产生,是民国史和西北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清代回族人民的基本历史要求及清政府对回族政策的演变入手,对西北回族军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贵州宪政会耆老会的夺权和滇军侵黔,是贵州在辛亥革命时期发生的有密切联系的两次重大政治事件。这两次事件对以后的贵州、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了解这两次事件的经过及其后果,对研究贵州军阀史和西南军阀史都是有帮助的。一辛亥革命前,在贵州进行革命活动的是自治学社。这个革命团体在政治上接受同盟会的领导,并以团体的资格加入同盟会,不过为了便于活动,它仍沿用自治学社的名称。  相似文献   

4.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宁都与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经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青等省,于1935年10月完成了战略转移,并在1936年10月与第H、四方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央红军之所以能够胜利地实现战略转移,主要原因是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同时,红军充分利用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也是其取得战略转移胜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1924年9、10月间,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与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再次交手.出人预料的是.在实力上占优势的直系军阀却失败了.有人认为,是奉系战胜了直系;也有人认为.是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直系当时的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直系垮台呢?笔者认为.直系的垮台,不仅仅是它当时面临着的种种困难,更重要的是在“五四”运动以后,人民革命的思潮已开始影响到了军阀集团的内部,从而间接地冲击了军阀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论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的历史意义●彭源重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北部的灌阳、兴安、全州、资源、龙胜5县,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湘江战役,通过了桂北少数民族区,在广西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造了伟大的红军精神。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是中国红军史上也是中...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暴虐最甚、作乱最早的是以董卓为首的军阀。这群军阀的骨干均为凉州籍,①有明显的地方性;又都由董卓所网织,自成一系,有明显的集团性,因此,可称凉州军阀集团。凉州军阀集团操弄朝政、纵横陕洛关陇,其活动一度构成了中原和西北地区政治局势的主格,也波及到了西北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演变。因此,对凉州军阀集团的研究无疑是汉末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统一战线工作历来受到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时刻通过统一战线政策帮助红军减少敌对力量,增加支持力量,获得少数民族和部分国民党军阀的帮助。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长征过程中的实行统一战线政策,关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充分发挥和利用党外人士和地方军阀的重要作用;大大减少了红军的消耗,保存了红军实力,传播了革命胜利的火种,为长征的转移和中国共产党顺利北上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1927年4—7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破坏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政治形势出现了新的格局,开始形成了代表三种不同阶级力量的政党。这年9月,宁、汉、沪三方合流,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改组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8月,以邓演达为首一部分国民党左派分化出来,在上海建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继续高举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旗帜,坚持英勇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0.
谢本书、冯祖贻两位同志主编的《西南军阀史》第一卷出版了。初读这本书,即使人感到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成果,一部具有独自创见的书。简言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富有开创精神。长期以来,军阀史的研究,尚未突破史话和小册子的范畴,而对西南军阀史的研究,则更为薄弱,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书全面系统地对西南军阀早期的历史进行评述,达37万言,颇具规模。除《前言》外,分《清末西南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时期的西南》、《西南实力派与护国战争》、《护国战争后的军阀割据》、《桂系和滇黔军阀扩张》、《西南军阀与第一次护法运动》、《南北军阀的勾结》、《唐继尧的“收束”和陆荣廷的“退让”》等八章。条分缕细,纲举目张,对西南军阀形成的背景及其形成的过程,和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陆荣廷为首的桂系等西南军阀各派系的活动,进行述评。上起清末,下至民初1920年前后。其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西南军阀史上相当重要的时期。读了这本书,对西南军阀的历史发展及其原因,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据知,《西南军阀史》全书共三卷,其二、三卷正在修订过程中,其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42-147
中央红军"出湘入黔"的成功是多方力量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结果。因蒋介石欲借"剿共"削弱地方军阀,国民党地方军承担了"追剿"中央红军的主要任务。湘、黔、桂三省负责"剿共"的地方军阀在蒋介石和红军的双重压力下,自知实力有限,故更注重自保而不是取得战果。虽然蒋介石在通道会议前便已对中央红军西进入黔的可能性做了分析和应对计划,但地方军阀从各自利益出发,并未依照计划集中部署优势兵力。最终,黔东南地区出现国民党防守空虚,中央红军避实就虚,由此转入国民党军力相对薄弱的贵州黎平地境,争取了战斗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1934年5月红三军在贵州东北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24日在黔东印江木黄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发起湘西攻势,开辟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会议精神指引下,又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五年春,红四方面军发动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在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战役。这次战役,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发动“川陕会剿”,围歼红四方面军于川陕根据地内的妄想,牵制了四川军阀的部分实力,策应了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川黔滇边境运动穿插,向金沙江挺进。渡江战役的胜利,表明了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指导下,英勇顽强,坚决奋战,对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体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支援红军,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本世纪初叶,伴随着辛亥革命失败的结局而来的,便是北洋军阀和各派地方军阀的统治。盘据广西十年的陆荣廷桂系军阀政权,曾经进兵湖南,占据广东,称得上烜赫一时,炙手可热。剖析陆荣廷军阀政权的出现、演化和覆灭,在西南军阀史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社会土壤和历史背景军阀统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特征。陆荣廷军阀政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土壤和历史背景。清政府依赖帝国主义和湘系、淮系地主武装把  相似文献   

15.
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同中央红军一样,是在无法粉碎敌人“围剿”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其转移的战略目的是寻找机会和条件,建立新的更大的革命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四个阶段,于1936年10月胜利完成长征。  相似文献   

16.
陆嘉蔚 《兰州学刊》2009,(Z1):146-147
中央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的。长征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军事失利的背景下被迫进行的,在整个长征途中,又时时受到十几万、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这种客观上的极端被动局面,必然导致在落脚点的选择上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这种选择,必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敌我态势和总体局势,及时改变原定的建立根据地的计划,作出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新的抉择。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这是我党我军在长征的斗争实践中,经过逐步探索,在被动局面中发挥最大主动所做出的最终选择。历史业已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文章着眼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演变,对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我军领导人指挥艺术进行分析,探求其主观指导与《孙子兵法》理论的契合,力图总结出具有长久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使千年兵学圣典和昔日光辉范例在今天和未来的军事领域,继续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征初期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围堵及其失败王建科,刘守仁在现代史研究领域,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但也不无缺憾之处,诸如对遵义会议以前红军长征的情况、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围追堵截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过去我们常说,“左”倾中央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相似文献   

18.
在民国贵州政治舞台上,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三五年的贵州军阀混战中,执政时间最为短暂的统治者李燊是一个极易被忽略的人物。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其人其事,一直鲜有绍及。其实,李燊与周西成争权的战争,直接促成桐梓系集团内部斗争的表面化,这对于一九二九年以后的贵州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对李燊这一类人物的探讨,是民国贵州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一) 李燊,号晓炎,一八八九年生于贵州省贞丰县之李家屯,曾毕业于贵州陆军小学第四期,入黔军第一团袁祖铭部任文书,后被保送贵州陆军模范营学习。一九一八年初升任第二师第  相似文献   

19.
西南军阀史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于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近百人参加了讨论会,提交论文、资料六十篇。大家认为,西南军阀史的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是中华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对军阀史的有关理论和史实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正确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恢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促进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许多同志指出,对反动政权上层人物的评价,不能采取回避态度,也不应一概否定。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面貌。会上,同志们认为陈济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全面地、客观地而又分阶段、分专题地研究和评价陈济棠,对于  相似文献   

20.
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由红二、六军团建立起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革命处于低潮,红军突围长征的生死关头发展起来的一块新苏区。这块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据地,在长江南岸与川陕根据地相呼应,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从敌人的侧后方威胁其反动统治,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对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本文根据史实,论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准备时期、初创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直至战略转移放弃这块苏区的两年多的历史过程。一、准备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