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越的族类繁多,自古就有百越之号。本文就百越的族源、分布及其与楚、中原各国的关系作些探讨。一、百越的族源问题百族的族源问题,自古就有禹后、周后之说,以后又有楚后、苗族血统、土著说等多种说法。百越为禹后,起源最早。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  相似文献   

2.
试探考古学上的濮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濮”,亦称“百濮”,在商周时期是我国南方一个较大的土著民族。她与“楚”,“越”等族齐名。然而,对“濮”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却远不及“楚”和“越”。为推进对濮文化的研究,弄清濮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本文拟从考古学的角度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从酉水流域考古发掘看楚文化与诸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近几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献史料,论述了湘西酉水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内涵及其诸多民族之关系。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早期的遗址中,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土著民族“濮”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它集中反映了既有楚、巴文化遗存,也有土著民族文化遗存。由此,说明在战国以前,酉水流域确实有一支古老的土著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并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濮”文化。楚国开始经营西南后,使大量巴人进入湘西;形成“濮”与“巴”人杂居的局面,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巴人的习俗和文化特点。到了战国早期,楚人进入湘西,楚、巴、濮互相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加速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对这一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濮”是这地区的土著民族和楚、巴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及楚、巴、濮民族文化融合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族称的研究,是族名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东北亚土著民族族称的研究,前苏联史学界曾有“西伯利亚民族族名学”的专门学科,日本民族学界也曾有研究成果问世。中国学术界对东北亚土著民族的综合研究起步较晚,但有关东北亚土著民族族名学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当今东北亚土著民族及其先世的众多称谓,非详考中国文献不可。  相似文献   

5.
鉴于史学界对“华夏族”这一概念使用的随意性 ,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华夏族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复合概念 ,不是指古代某一部族 ;华夏族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至春秋战国时才开始用“华夏”作中国的代称 ,对远古的原始部族不能使用这个称谓 ;并分析了将仰韶文化创造者误认为“华夏族”的原因以及“华夏”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藏族族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谈论那一个民族的历史,首先要以真实的族源或传承作为基础。藏族先辈学者也认识到它的重要而这样说过:“倘若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血缘,就好比是森林里的猴子;假如不知道自己的世系,就好比是一条虚幻的青龙;如果不懂祖先的文书档案,就好比是四处漂泊的野人”。叙述一个民族的族源不同于叙述其民族的王统世系,是个深奥难测的问题。大家都以各自的观点,依据点滴资料来谈论。同样,对藏族族源问题,也以一些零碎资料为据,致出现好几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大部分掺杂着作者的一时需要和偏见,因而对解决藏族族源问题没有什么益处。我认为,这些带有偏见的观点应从藏族族源问题的讨论中除去。在此,我想将现在对藏族族源的三种说法及其来源向读者作一初步介绍并略加评说。  相似文献   

7.
<正> 先秦时代的南中国,诸族林立,互争雄长。经过千百年的争斗,荆楚崛起,强盛时几掩有天下之半,但溯本求源,荆楚却祖居北方。南方真正的土著是百越(东南和南)与百濮(西南)。百越和百濮的“百”,是说濮和越两大系统族类纷繁。请看今天祖国西南的民族众多,就可推知土古的情景了。东南的状况有所不同,因为那里汉化的程度较深,不少百越系统的族已经融入南方汉族了。本文拟对楚、苗的南徙及其和土著濮、越的关系,作出若干探索。  相似文献   

8.
岭南民族源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岭南各民族族源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百余年的研究,近十年来又呈现出多学科共同参与研究的局面.在岭南诸族源流问题上,有的学术界已经初步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还存分歧;有的众说纷纭,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土著说"和"外来说"成为了学术界在岭南诸族族源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为了这个领域新的亮点.本文拟就前人在此问题上的研究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9.
罗美珍 《民族研究》2006,2(5):94-96
笔者在《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上发表了《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一文。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笔者对此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探讨一些民族的发展脉络及文化历史,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对于傣泰人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当地土著说和迁徙说。笔者的看法是:傣泰族(即操侗-泰语族语言的广义“泰人”)的先民属于原始马来人种的一支,即古书记载的我国上古时期东南沿海的“东夷”。古书上说,这支人民好冒险,喜迁移。在那时他们就有一部分人从海路迁徙,经过台湾(…  相似文献   

10.
夏族的形成及更名汉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之称始于汉朝。这一族体在先秦时称夏或华夏。关于夏族或华夏族的形成,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他是周朝时由夏人、商人、周人才融合而成的。这种说法,虽很普遍,似成定论,却有不少问题和弊病。这既不符合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也不符合我国历史的发展史实。根据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对我国先秦民族史的研究,我认为夏族或华夏族形成于我国  相似文献   

11.
藏族族源问题是个难度较大的课题,也是国内外学者历来争论不休、分歧较多的一个问题。归纳前人的研究论述,其主要观点有:一、氏羌说;二、鲜卑说;三、蒙古说;四、三苗说;五、混血说;六、猕猴和罗剎女后裔说;七、印度说;八、马来半岛说;九、缅甸说,等等。这些论点虽然说是众说纷纭,各有其局限性或者错误的地方,但为我们今天深入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不少方便和线索。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族源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因而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藏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特征。它在我国历史发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中国的达斡尔人!”当1982年我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我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民族而感到骄傲。我们达斡尔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西北地区和新疆的塔城。有关我们民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称谓多采用“打虎尔”、“打湖里”等贬意译音。不过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达斡尔人狩猎打渔的原始经济面貌。至于我们民族的来源,史学界有两说:一说认为是从古代契丹族大贺日部族演变而来;一说认为  相似文献   

13.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民族。自清以来,众多学者就其源流问题提出种种不同的观点,有契丹说、室韦说、蒙古说、白鞑靼说等等。其中契丹说近年来最为盛行,有人竟作出“不容质疑”的结论。本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研究,认为达斡尔源于契丹说大有商榷之处,很难令人岢同。本文无意对达斡尔族源流问题作出全面地科学地考证,仅就契丹说提出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14.
近世纪以来,达斡尔族的族源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学家认为契丹,这是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发展结果。笔者试就民族习俗的继承性和“民族习俗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撰文补充“契丹说”,不当之处,望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来源,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是“越为禹后说”,系我国学术界的一种传统观点。但后来有不同意见,或说越文化是彻头彻尾的土著文化,即春秋越族系由当地先住原始居民发展而来,或说越族是由夏人、楚人与越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或说越族的先人是马来人等等,以致原本并不模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何平 《世界民族》2004,(5):62-67
现代越族又叫“京族”和“安南族”。操岱依—泰语言的民族称他们为“交人” ,苗族和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现代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 ,占越南全国人口的 90 %以上。关于现代越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 ,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 ,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说透。例如 ,人们一般都认为 ,现代越族是由古代越人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但是 ,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对现代越族形成的作用 ,却还论述得不充分。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国秦、汉时期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曾经分布着一些被称为“越”的民族群体。由于这个民族群…  相似文献   

17.
本刊出现的译名拟用译名拟用译名的名现出于本译原文a6oP”reH班土著民族小民族母族小民族母族BHyTP对Ha从H-族内结合过程土著;土著人;土著民族;土著居民民族内部过程母族核心母族核心OHa几bHbICnPO双eCCH及eMOC人民;平民族际结合过程族际过程HHO3THHqeCKa只外族控制范围平民;人民;德莫斯外族环境CPe及a族际一体化族际一体化HH09THHTIHa只外族环境外族环境CPe八a族际共同体族际共同体KOMn几CKCblKy几bTyPa 3THO-综合体民族的文化综合体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Ma月NC HaPO八HMaTePHHeKH介 gTHOCMaTePHHCK0e 3TH…  相似文献   

18.
<正> 骆越民族的族源及族属问题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世纪20年代以来所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为此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与实证。战国以来,在涉及岭南的古籍中,史家多将这一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相沿承袭,将岭南民族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积累及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证明,骆越虽有“越”称而并非越人,从族源上考察,他们与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濮僚系统民族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我们认  相似文献   

19.
东北民族源流与分布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9月8日至14日在抚顺举行。出席会议近百人,收到论文五十余篇。 与会者探讨了汉族是否东北土著民族,燕以前东北地区有无汉族先人居住等问题。有的认为燕以前辽宁非汉族居住区;有的则主张辽宁早就属华夏文化,应早就有华夏族;有的更提出商文化可能起源于东北;有的主张燕以前辽西辽东居住的汉族祖先是山戎和东夷。多数同志同意秦汉至魏晋,汉族是辽宁的主体民族,慕容鲜卑占辽西后,汉族并未减少反有增加。对唐后期辽东的主体民族,有认为是汉人,有认为是勃海人,与会者认为这些问题,只  相似文献   

20.
从海南岛开拓发展的历史看民族间种族交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从事民族史研究的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多种学科结合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更有利于解决民族史上的问题。这一种研究取向对于进一步解决族别史上的族源问题,深化具体地区民族间种族交融这一特点的认识,同样是卓有成效的。从全国来讲,历史上民族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于具体地区具体民族关系来说,则一再展现民族之间种族交融的特点。尽管说,在南方民族史有关族源问题上受到一些人为的困扰,但是,在运用多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