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具体是分三阶段来施行,首先是进行人的植物灵魂与动物灵魂培养,然后进行人的理性灵魂的教育,最后达致善与幸福。其教育的阶段论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如下启示:教育的目的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职业,而应侧重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要重视理性教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阿奎那从其“恩典不会摧毁自然”的立场出发,并不反对运用理性来探讨“个人灵魂不朽”的可能性,但又把理性的作用严格限制在论证和解释信仰的范围之内。通过对这一教义的理性分析和创造性发挥,他不仅把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在的关系的学说引入了基督教的灵魂研究,而且把新的含义赋予了教父们归属给灵魂的“非物质性”和“实体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变化理论承认物质是世界的基础,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没有任何一段时间没有运动,还认为物质都有趋向其“自然处所”的特性,以及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决定于外力的推动。他的理论展开是在占有广博的经验材料之上进行的,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思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在自然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以历史的辩证眼光去看待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变化理论。  相似文献   

4.
有人认为,人的本质不能是归结为社会关系总和所规定的东西,人除了有社会本质以外,也还有自然本质和理性本质。这种观点实际是把存在和本质混同起来了。人作为存在来说,是肉体存在物,是理性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但存在不等于本质。本质只是存在中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对人的存在来说,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即人的本质,不是单纯的肉体,不是纯粹的理性,也不是上述观点所认为的,是肉体、理性、社会性的三者合一,而只能是人的社会特质。人如何获得自己的社会特质,是通过劳动。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真理。马克思对这一真理的获得正是因为他超越了关于人的自然本质、理性本质等等的不正确见解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心理活动,例如知觉、想象、思考是如何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心理活动是什么”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活动既不是单纯地由外在的物理对象引起的生物体的生理运动,也不是单纯地由灵魂实体引起的精神活动,而是由内在的灵魂作为原初的动力因和由外在的物理对象作为辅助的动力因协同作用而引起的生物体的运动。本文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的四种解释模型以及灵魂作为不动的动者对身体的作用,进而指出心理活动的原因机制不是物理线性的,而是外在的物理原因和内在的灵魂原因协同作用的双层结构。而这个双层结构为我们解决当代心灵哲学的“心理因果性”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1、新托马斯主义的形成、信仰和理性托马斯·阿奎那和新托马斯主义多明尼克会神学家,巴黎大学教授,“天使博士”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的经院哲学是新托马斯主义的理论基础。这种神学-哲学体系并没有使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天主教教义对立起来,而是用它来  相似文献   

7.
实在及其本性是哲学所关心的最基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体系或世界观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关于宇宙的基本观点以及认识世界的基本纲领。在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关于实在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由此不断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下面,我们通过实在观演变情况的描述来揭示我们关于实在的基本观点。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认为,在周围世界的物、现象的多样性中,存在着统一性,存在着某种把众多的东西联合成为单一的东西的本原。亚里士多德写道:“那些最早的哲学研究者们,大都仅仅把物质性的本原当作万…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阿奎那秉承中世纪经院哲学传统,在全面整合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奥古斯丁神学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一个系统化的理性神学体系。他认为,哲学和神学具有相当密切的内在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自然和理性的方式,对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本质与属性、上帝与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的关系等神学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证和说明。阿奎那对理性神学的内容、特征和方法的全面探究,在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范畴,是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先验感性论的基础。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即关系,而无法直观到质料;空间、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而是观念性的。作为先验观念性的纯直观形式,空间、时间开启了康德先验感性论,化解了纯粹理性的辩证幻想,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开端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杰菲逊认为,获得知识应该没有障碍,没有人可将知识据为已有。但美国目前提供的专利保护范围太广,时间太长,实际上不利于发明创造。 托马斯·杰菲逊(Thomas Jefferson)说:“如果大自然使任何一件东西变得比所有其他东西较少具有独占性质,这是被称为构想的思考力量的作用……没有人占有一件东西的较少部分,因为其他每一个人都占有这件东西的全部。从我这儿获得构想的人,在他自己获得启示的同时,并没有减少我的构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 “魂” 是生命的表现和原则。 人是理性的生命, 具有 “灵魂” 的生命原素和理智性的生命模式, 因此兼具生长、 感觉、 欲求、 移动和理性等五种生命力量。 作为具有生命潜能的身体的实现, “灵魂” 的机能包括 “生理性” 和 “感官性” 两种。 “理智” 与 “意志” 是灵魂特殊的官能。 “认知” 与 “移动” 是最能表现生命的两种 “功能”。 托马斯·阿奎那的心理学是以 “灵魂” 及其功能为中心来诠释人的生命现象的独特理论, 其最终指向是作为完满的至善存在的上帝, 因而成为其知识论、 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2.
古代经院学者只含糊地暗示到第一抽象级次的内部细分。把满意解释第二级次和第三级次内部细分的那些原则用之于第一级次,还得作一番努力。马里坦仅仅靠发挥了传统托马斯主义的某一未发展的方面,就恢复并纯洁了托马斯主义自然哲学的概念。自然哲学可以定义为其概念工具要求上升分析的一种物理思维,实证科学则可定义为其概念工具要求下降分析的一种物理思维。这两种分析的极端对立在决定自然研究中常见的观点是那一种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规则。马里坦由于能胜任愉快地在第一抽象级次里描绘出一种对物质世界的非哲学研究途径,就能从一个有利地位来考察物理-数学知识的原理,并说明这类知识最近发展里所显示的越来越多的完全自主性。在执行这项任务时,马里坦掌握了两样有效的工具:一个是他关于悟性和下降分析的理论;另一个是把数学对象看作是一种异于实在的东西,它总是受某些理性条件的影响,而且往往成为仅仅是在现实界有一个基础的理性东西。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最高之善,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美德) 的生活。这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但并不是其幸福观的独特之处。其灵魂学说,特别是其中关于“理性” 划分为“理性本身”与“在欲求力里的理性”或“被欲求力分有的理性”,不仅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基础,而且也构成了其幸福学说的特别之处。通过这个区分,亚里士多德找到了成就“伦理德性” 的基础,同时也确定了理性本身的活动也即“纯粹理论活动”之所以高于理性的“实践活动” 的理由。因而,虽然合乎伦理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但却只是“次级的幸福”,只有合乎理智德性的生活才是真正最高的幸福。这种生活一方面是合乎神性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是成就每个人真正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并非只关乎人性,亦关乎神性。  相似文献   

14.
所有的科学是研究范式的科学,而数学是研究范式的范式的科学,数学的对象是所有可能的结构。集合和类之间的区别必须被理解为实结构和潜结构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是一个结构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的区别:结构的纯关系概念和结构的实在性概念,这一理解使真正的极大的集合论域的产生成为可能。亚里士多德把潜无穷和实无穷区别开来,得出结论:一般不存在实无穷的对象,无穷是没有结束的、非确定的、没有实现的,并且是不能完善和实在化的东西。数学的无穷概念明显不等于不可完全性概念,集合是确定的、似对象的、实在的和具有完全性的全体,一个集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阿奎那从其"恩典不会摧毁自然"的立场出发,并不反对运用理性来探讨"个人灵魂不朽"的可能性,但又把理性的作用严格限制在论证和解释信仰的范围之内。通过对这一教义的理性分析和创造性发挥,他不仅把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在的关系的学说引入了基督教的灵魂研究,而且把新的含义赋予了教父们归属给灵魂的"非物质性"和"实体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希腊词thumos正面建构为一个重要概念,且作为灵魂三分法的中介具有多重的功能,调节着理性与欲望的一般对立,并使城邦和个人的正义得以实施。但灵魂三分说自身的分类根据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在应用thumos解释灵魂美德及其实现中的缺憾。由此引发了亚里士多德的批评,并使其在辩证地吸收了自然学家对灵魂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了新的灵魂学说,找到了理性和欲望对立的结构性解决方案,取消了灵魂三分说的必要性,瓦解了thumos概念的中介性地位。同时,也展现了一种不必以灵魂研究为实践哲学奠基的思路,而使得后者完全成为自足研究域。  相似文献   

17.
世界是不是永恒的,以及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如何理解和看待世界的永恒性,是中世纪神哲学争论的重大问题.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世界有开端乃信仰的对象,属于教理神学的信条,理性对之无能为力,自然理性既不能证明世界的永恒性,也不能证明世界不是永恒而有开端的;波纳文图拉则坚持"世界有开端"是理性可以证明的.他们的争论正好构成康德四个二律背反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8.
追随卡西莱的现代哲学家和科学家把无运动的运动看作是研究自然的基本概念。他们认为自然是“完全可以为心灵所理解的”,所以他们把人安置在没有“任何说得上是外来的”规律的“社会或社会集团”中。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的最终目的是按照他自己慧性的有限能力在重建世界。因此作者认为现代科学家在对待无运动的运动的概念的解释上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全面解释宇宙的基本原理的根据,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小小而又有限的慧性的“空洞宇宙”。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自然界是“隐晦的”、“神秘的”,是人类慧性所不能捉摸的。他在研究自然和自然方法时,经常运用“艺术模仿自然”的原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手段去识别自然达到其目的某些方法。而且他还用这个推理来得出自然的活动有一个目的看法,所以他认为人得在神圣事物中找到他最终目的。人的幸福是从静观神圣原理中得来的。因此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在他分析中用之于运动的那个累赘的、混乱的概念能够使他看到一个比人类更高的宇宙。  相似文献   

19.
分离思想是对"灵魂有没有部分"这个问题的解读,既是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灵魂观点的总结、思考和批评,又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定义最主要的内容。从分割(diaireth/j/divisible)和分离(cwrista./separable)这两个不同的古希腊词语入手,明晰分离思想的前提,即灵魂的各个部分无法分离,但是整体的灵魂可以分割。植物性灵魂(营养能力)既可以在定义上分离,又可以在空间上分割,这种情况同样适应于低等动物如蚯蚓。人的灵魂(思维能力)相对来说复杂一些,仅就它是向上推理的努斯概念而言,在定义上可分又在空间上可分。分离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定义,灵魂在一般的意义上是现实、整体,是我们赖以生存、感觉和思维的东西。同时,分离思想也奠定了亚里士多德从动物学到伦理学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20.
对存在本质的反思有同一、差别、矛盾三个环节。运用本质的反思的方法理解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存在具有三个规定性:同一环节,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辩证法存在;对立环节,没有理性思考就没有辩证法;矛盾环节,没有生活反思就没有辩证法。辩证法既不是抽象的精神结构,也不是自然的一般结构,而是人对于生活反思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人在生活反思中的理性思考。对辩证法的正确理解,必须超越经验层面的常识思维方式而跃迁到概念层面的哲学思维方式,才能消除把哲学层面的辩证法观点下降为经验层面理解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真正做到坚持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