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饶燕文  钟俊 《社科纵横》2004,19(6):37-38
北朝是第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朝法制建设成果颇丰 ,为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辽、西夏、金、元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对内地汉族传统法律制度的学习效仿 ,创建了自己的法制 ;又结合民族的特点和习惯 ,丰富了民族法制的内容。清朝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封建政权 ,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李岩 《社科纵横》2005,20(3):112-113
尊老尚齿是古代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风尚,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尊老尚齿具有悠久的历史,尊老和尚齿都形成于尧舜时期,经夏商二代的发展,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形成了中华尊老尚齿礼制,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藏族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共同缔造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大量考古证明,在史前时代的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藏族先民生存,不少遗物与中原文明有着密切联系。从汉藏史籍所载内容来看,青藏高原的民族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说时代、部落联盟时代和王朝时代。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各部族及其所建政权不约而同与中原政权建立互动关系。吐蕃政权的建立,对于青藏高原和中原内地而言都是重要性标志,也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梳理并分析历史时期汉藏民族关系,为进一步夯实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以及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民族交往,主要是指汉政权与边地各少数民族政权间的交往,也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与四邻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往来;而民族交往的结果,则是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汉匈和战,导致了匈奴的衰落和分裂,促进了南匈奴的内附和逐渐汉化;汉通西域,将西域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汉与西羌的交往,促进了西羌的内迁和民族融合;汉与东北各族的交往,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东北各族的汉化;汉"和集百越"与设郡统治,促进了百越地区的社会进步和越人汉化;汉开发西南夷与设郡统治,则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西南夷因仰慕汉德而内附和归化的愿望。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西南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早在国家政权建立以前,即“前国家”时代,其祖先就已与中原发生着以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往来。战争催生着中国古代刑法起源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刑事政策及西南少数民族本身的刑事行为规范。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建立以前,很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历史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国家政权?这些少数民族国家政权与汉族中原王朝的战争是不是外国与中国的侵略反侵略战争?在这种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些不仅是学术界还在讨论的问题,也是社会上深切关注的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我国北方民族政权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民族政权类型的划分是由各民族政权的属性及其与主体民族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的。作者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北方各民族政权的关系,阐明这些政权发展的层次及特点,并把北方草原的游牧型及东北地区的农业型政权作为“边境”民族政权的类型;把五胡十六国在中原开创的封建割据式政权以及北朝作为“中国”的民族政权类型;而夫余、高句丽等政权则是不同样式的奴隶制政权。建立在中原的属“中国”型政权,建立在边境的属“边境”型政权,同在“天下一体”之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体观是历史形成的,它构成了我国各民族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文学,亦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要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中国是具有悠久的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有大约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文字的历史至少要从商代算起,那时距今也有三千五百年。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独立的价值。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中国的文学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自己的理论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9.
刘锦 《探求》2014,(4):52-63
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中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过程。学界对于如何系统理解和分析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也提出了认识和理解的理论框架。其中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构成的有力工具和钥匙,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的爆恐事件,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关系则再度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从费孝通之认识开始探讨,结合文化生态学及中国文化大小传统来重新梳理、思考当下中国民族及其民族内部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部掌宫宦官的罪恶史——评《掌宫宦官全书》韩妙丽宦官,这一中国古代社会残虐人性畸形产物,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灭亡。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的宦官逐步发展,竟形成了一种完备的制度。其产生之早,延续之久,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绝...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各民族妇女家庭生活与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不尽相同.同时,这一时期又处于早期封建社会,各阶层的家庭生活状况与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风尚互相影响,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妇女家庭生活与社会地位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李启华 《学术交流》2012,(6):122-127
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必然要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俄罗斯族就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才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俄罗斯族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孕育期;二是19世纪末至俄国十月革命的快速成长期;三是俄国十月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徘徊期;四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和谐发展繁荣期。对各阶段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俄罗斯族形成的历史脉络,从而有利于在新时期发展我国民族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和扩大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13.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进一步发展.雄踞北方的辽朝和金朝.以及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和相关制度的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或"因俗而治",或易俗而"行汉法",在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历史上或当时主流意识的国家观及其制度,分别建立起颇具特色的国家政权.这一时期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们则从历史之势、历史之变与常相统一的思想出发,对其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代史。”这句话蕴涵了两层意思:1.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2.中国的近代史亦是中国争取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本文拟以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为线索,考察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15.
对刑法的研究历来被置于国家制度的背景之下,中国历史以来作为多民族的共同体,古代中原政权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完全深入,为西南少数民族提供了一种“远国家”的政治生活,其刑事习惯法也获得了发展与成熟的契机。对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存在甚至至今留存的刑事法律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当前国家刑法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践及深入展开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海鹏 《社会》1988,(10)
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的经济文化环境形成的特定的情感生活方式。在几千年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统治下,主宰我国社会心理发展趋向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的正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华民族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它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人类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美学工作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等多种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是汉族自身融合的历史,也是汉族与其它民族融合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中,汉族的贡献最大,我在这里说的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主要指汉族的审美心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整个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形成的,它初步形成于夏商周时代,正式形成于秦汉之际。从夏商周时代起,中华民族以内向、深沉为主要特征的审美心理已初步形成,到秦汉之际正式形成,这种审美心理贯串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8.
闫顺玲 《社科纵横》2007,22(12):103-105
普通话是中国的国语,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标志和宝贵财富;她是中国推广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是炎黄子孙赖以联系情感的纽带、交流沟通的桥梁;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数千年,经过了上百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提炼,是我们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创造和传承了中华文明和灿烂文化,体现、承载和浸透着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因此,普通话不但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吴颉  滕志朋 《创新》2021,15(2):84-91
广西是民族团结的典范地区.历史上,广西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他们与汉民族之间交流密切,文化互通.广西仫佬族"古条歌"《古今对唱》是对民族交融团结的史诗性咏叹.《古今对唱》叙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近现代中国这一个时间跨度无比巨大的历史过程.《古今对唱》歌颂了远古传说故事中的祖先神,也展示了进入文字—文明时代后中华民族的真实历史,记录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也引述了汉民族文字经典中创造的艺术形象.仫佬族非常认同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历史,《古今对唱》等"古条歌"也主要用汉民族语言演唱,而且有意识地在重要的场合演唱,从而起到凝聚民众的作用,形成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古今对唱》呈现了仫佬族等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在当今也成为民族交融团结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钱宗范  李敏 《创新》2015,9(1):63-66,127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元素,随之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热潮。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儒家思想的总结、概括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构建思想体系与价值系统,因此,赋予其"华学"的名称能更正确、科学地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学习华学,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