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蚂蚁,一个令人生厌的“小生命”,如今却堂而皇之地“爬”进了上海市民的保健领域。 这是一种安泰口服液,盒上印有国家卫生部新资源食品委员会的批准号,据说采用森林野生多刺大黑蚂蚁提炼而成。绮阳营养液,也是用蚂蚁和蚕蛹配方而成。药用蚂蚁粉、蚂蚁滋补酒,都是用良种蚂蚁配制加工成滋补品。还有太极神蚂蚁营养液等等。其实,这些滋补品或食品,并不见诸“腻心”的蚂蚁,不过是取其精而去其形。当然,有一种“干蚂蚁”原形毕露,对需要者来说可是“一宝”。  相似文献   

2.
国家卫生部的规章禁止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但如何杏处此类现象,违规代孕发生争议后孩子应该归哪一方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权责如何分配等问题,在法律上仍然存在空白,由“借腹生子”引发的争议时有发生。近日,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因“请人代孕”而引发的争夺孩子抚养权官司。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词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书对“何其”之“其”的解释提出商榷。通过对“何其”进行历时的考察,认为这里的“其”是指示代词,意义为“那样”、“那么”。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与“词缘情”这两个诗学命题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志”与“情”也被赋予了诸多意义,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其独特的人文情感的意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可谓既有“情”又有“志”。对于这种“情”与“志”的情感,曹雪芹将其升华。本文依据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与“志”,来分析曹雪芹的情感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恨不得”与“巴不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恨不得”与“巴不得”为一组近义动词,两者都具有表示“迫切盼望”的意义。以往判断两者的不同,多是从所希望的事情能否实现这一性质着手的。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以此手段来区别两者间存在的差异。现试从语义角度,将其分成“恨型”、“盼得型”,“盼型”三部分,从而说明“恨不得”与“巴不得”间存在的差异,不仅是一个所希望的事情能否实现的问题,而且在表示“迫切的盼望”这一意义时,它们往往要受到“恨”“巴”词义本身的限制,其不同是与其本来意义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感受性”是列维纳斯哲学的重要论题。在目前的研究中,有三种“感受性”对于理解列维纳斯哲学具有公认的重要性,即“享受”“易受伤害性”和触发时间的“异质感”。或因这三种“感受性”差异极大,学术界对“感受性”的解读向来不一:有将其解释为“内在性”者,也有将其视为“超越性”者,亦有观点认为其兼具“内在性”与“超越性”,或具有内在与超越的“交互性”。然而,上述解释虽均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各有不足。毋宁说,列维纳斯意在通过“感受性”揭示一种“别样的超越性”,即一种与“内在性”和一般的“超越性”都不同的“外在性”——在他的语境中真正的“超越”是“外在的”。  相似文献   

7.
有些论家立“神刚逸柔”之论 ,未为确论。“逸”之“柔”并不会必然引出其对立面“刚”与“神”的必然联系。“北宗”论家与绘画的审美追求 ,与《文心雕龙·风骨》篇关联紧密 ,都属于“势”体系的刚性美系统。在绘画中“逸品”的生发、成熟 ,也正是刚性美系统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易传》“神道设教”的观念,在儒学发展中经不断诠释,其“神道”获得了自然义与德性义的肯定。汉以后的儒者尚有“神道助教”的说法,其所谓“神道”指信仰和祭祀的“神灵”。在儒家的政教实践中,关于“神道”的理解常采取政治实用主义立场,存在“道义化”与“神义化”的紧张。儒家的“神道”观念,奠基于中国人的存在领悟,并通过存在境遇的开显而与“教”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对于公共关系,美国强调其“公众性”,德国强调其“公共性”,日本强调其“新闻性”,韩国强调其“人际性”,而中国则强调其“关系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10.
《华人时刊》2004,(11):64-65
黄海之滨,射阳河畔,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康复、保健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独秀杏林——1994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二级甲等医院”,1996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2001年、2003年分别成为南通医学院和二军大南京医学院教学医院,连续多年荣获市、县先进集体和文明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否有“贵和”思想 ,可“听其言而观其行” ,从其话语和行为来分析。通过分析 ,“贵和”思想在孔子“仁义”学说中确实存在。其根据是他把“和而不同”“贵和”付诸“崇礼、贵仁、重义”行为中 ,试图用制度保证“贵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华大字典》、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台湾省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均在“都”字头下列了“试也”、“大指也”两个义项。列“试也”义的根据是《汉书·霍光传》:“光出,都肄郎、羽林。”颜师古注引孟康曰:“都,试也。”列“大指”义的根据是《文选·扬雄<长杨赋>》:“请略举其凡,而客自览其切焉。”李善注: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一个曾经被遮蔽与误读的“话题”,一个正逐渐被理解与重新解读的“话题”。通过对其“家”的特点、其家庭观,以及其一生的经历,尤其是抗战中在国外的爱国言行的了解,可以说林语堂对“家”对“国”都是一往情深的。在他旅居国外期间,一直是心忧国家前途,情系民族命运,以他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对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必需”、“够用”观点 ,出现了认识及实践上的偏颇。为了能正确认识“必需”与“够用”观点 ,使其在指导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 ,本文提出了“适度”基础上的“够用”,“充分”前提下“必需”的观点 ,以满足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周易·文言》解释《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英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段话,看到了“天时刀、“地利”、“人和”三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生理想的境界”;“提出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鬼神的关系问题,并且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一、“孰”是“熟”的古字。《说文解字》:“孰,食饪也。从(?)声。”本义是加火把食物煮熟。而后,“孰”被借去表示疑问的代词,通常指人、指物,相当于“谁”、“什么”、“哪一个”的意思。后来为其本字选了新字“熟”,所以“孰”、“熟”成了古今字。“孰”的本义逐渐消亡了,而假借义却被经常使用了,“孰”本来是实词,后逐渐虚化,变成虚词了。“孰”作为疑问代词,其意义和语法功能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如:①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相似文献   

17.
对于《诗经》中“北风其凉”之类的“其”字.学术界的看法颇为分歧.立说繁多而论证单薄。笔者认为这类“其”字其实相当于“极”、“甚”的用法,是一个副词,从而否定了“其”是“词头”或“衬字”、“助词”等说法。  相似文献   

18.
朱子所言“知”“行”的核心义涵,不是“成物”领域内的“认识此事物并谋定处置方案”和“将之付诸实施”,而是“成己”领域内的“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持”。其对于知行轻重的看法,并非“行重于知”,而是知行各有其“重”。朱子对于知作出了浅、深的区分,对于行则相应地作出了小、大的区分,其在知行次第问题上的看法与其说是“知先行后”,不如说是“浅知-小行—深知-大行”。朱子有时以“真知”为“行”的前提,有时又以“行”为“真知”的前提,似涉逻辑谬误,但实际上后一种说法中的“真知”并不是指“真知”本身,而是指“真知的意味”。这些关键点的探明,极有助于重新理解朱子知行论的价值以及日常的知行实践。  相似文献   

19.
“麻”考     
“麻”在上古文献中最初指意单一,指中国传统的大麻,据上下文意也可指大麻之籽实、大麻纤维所织之布——麻布。传统文献所言“五谷”、“九谷”,其中之“麻”是指中国传统的“大麻”。此“大麻”又称汉麻、火麻等,其植株雌雄异株。在古代,其籽实可用以榨油食用,亦可炒熟食用,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经常出现,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脂麻”即“芝麻”,其在中国种植虽早,但在汉代以后才逐渐普及,文献中最初的“麻”并不指“脂麻”。  相似文献   

20.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就又到了。“五一”一过,有些部门总是能迅捷地盘点出“五一”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却很少关注其背后的社会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五一”不应只是“黄金”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