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的“意境”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指一个艺术品内的“意象境界”。一是指艺术家怀着造形的目的和意向创造艺术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 《周礼·考工记》记古代工匠制造县挂钟,鼓、磬一类乐器的木架子,叫做“笋虚”。木架上面横木两端饰之以木刻的龙或凤;木架下面又有兽类或鸟类作为装饰品。钟鼓类乐器饰之以虎豹,象征着兽类“任重”,“有足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磬类乐器饰之以鸟羽,象征着鸟类“任轻”“其声清阳而远闻”。当人们听到钟声或鼓声时,同时看到  相似文献   

2.
如果对长沙马王堆出土古笛复制实验,就会发现:该乐器发音灵敏、音质优美、调音方式独特,背孔功用特殊,属于音乐性能极高的实用乐器,这对进一步研究古乐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弹拨乐器就是用手指或弹片拨弄琴弦而发声的乐器。云南少数民族的弹拨乐器,丰富多样,很有民族特色。 纳西族的“苏古笃”,亦称“浑不似”,据传汉时王昭君令人仿制琵琶,结果造得又细又长,什么都不象,“浑不似”由此得名。据说这种乐器是元蒙军队传给纳西族的,后来在蒙古族乐器中失传,却在纳西族乐器中保存下来了。“苏古笃”是四弦琴,声调高亢、浑厚,音色典雅,是纳西古乐和纳西洞经音乐的主要乐器。白族龙头三弦基本保持了三弦的原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早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里,坐落着一个由石墙围起的古老教堂,里面有精美的雕刻,彩绘玻璃和一架华美的管风琴。管风琴向来以宽广的音域和饱满的音色被赋予“乐器之王”的美称。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全汉赋》中以乐器名篇的汉乐器赋,发现汉代器乐文化植根于儒学思想文化的土壤之中。乐器赋内容中乐器材料的选用和制作要求,折射着儒家的人才思想;乐器演奏的兼备和协调的审美观来源于儒家的“大一统”和礼治的政治思想;器乐的社会效用则是儒家的礼乐制度和诗教思想在音乐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字典》(修订版)在建项释义中,时有因误解误用古注材料而影响质量的问题,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文章对此进行考察辨析,提出改进意见。共涉及有关条目20条。所议内容大致分为所引古注存在瑕疵、引用处理古注疏失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手风琴(Accondion)虽然是欧洲的传统器乐,但它的起源不开中国的古乐器“笙”的影响。1777年,阿莫依特神父将中国“笙”传入欧洲,并将“笙”的活簧结构原理运用到当时的(管)风琴和其它乐器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至1829年,由奥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集各种“笙簧”乐器之大成,制造了第一台键钮和手摇风箱结构的乐器,取名为Accondion(手风琴)。几个世纪之后,如今欧洲人使用的手风琴已是一种结构非常完善,表现力极为丰富的乐器,并且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不同风格的演奏学派及流派,在音乐艺术领域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钢琴(Pianoforte)是一种键盘乐器,由于具有非凡的其它乐器无法比较的丰富的表现力,且演奏者必须掌握复杂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从而获得了“乐器之王”的美称。几百年来,许多著名作曲家如巴赫(德)、莫扎特(奥)、贝多芬(德)、柴可夫斯基(俄)等创作的钢琴容乐作品堪称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它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精神享受,这些作品是音乐王冠上最光彩夺目的明珠。然而在这个文化宝库里却没有中国人的作品。据记载,钢琴最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中国作为贡品献给皇帝的,大约是一架古钢琴。现代钢琴是…  相似文献   

9.
日本平安时期的古辞书《新撰字镜》收录了许多汉语俗字,是俗字研究的重要材料。由于作者是用汉文撰述,中间不乏中国文献中失传的文字,而在抄手笔下又不时出现一些俗字,有不少因字形接近而混、不辨正俗而混或因抄手笔误而发生的讹混,也有因书写变异造成的同形字。依据《新撰字镜》的文字材料,不仅能与敦煌、碑刻等出土文献中的俗字进行比较研究,还能补充中国大型字书中的一些失收字,有助于汉语文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论民法文化的发展与商法文化的建设李晓玲众所周知,西方(欧美)的法文化从产生起就以其独特的民法思想贯穿其中,并且始终把民法或称之私法作为根基和主干。这,一方面得益于产生它的那种民主政治的环境,即当时古希腊、古罗马贵族与平民围绕着“权利”这个轴心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永明时期,拟旧题乐府、拟古诗因创作程式化、游戏化以及古乐系统的坠失而陷入了困境,而拟赋古题之作和拟制新题乐府通过因题赋义和模拟民歌找到了新变路径,并形成了新的审美理想。以江淹和沈约为代表两派文人,因模拟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体选择和理论路线之争,从而导致了他们文学史地位的戏剧性变化,这也折射了齐代文学在模拟中蜕变的新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钢琴的今与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05年,意大利的克里斯托弗利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型,制作出一架具有力度变化的钢琴。1730年,德国管风琴师西尔伯曼借鉴克里斯托弗利的发明,使钢琴的音色更加丰富。1789年,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在维也纳的世界首次钢琴演奏比赛使钢琴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德国的斯坦因,法国的埃拉尔,英国的布劳德伍德,美国的霍金斯等钢琴制作大师都对现代钢琴的改进与完善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唐文坛仍然弥漫着六朝的浮靡风气.韩愈的文学批评特立独行,文如其人,高举复古的大旗,呈现的是因文及道、摧毁廓清,也体现在习于古而不泥于古,飘洒空灵,以戏为文.正因为如此,奠定了其“文起八代之衰”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刘兰芝在向丈夫切切而诉。这是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开头的一个感人场面。现在,这首长诗已经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那么“箜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乐器呢?从一般的注释我们只能知道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如果再了解得详细些,那么查一些工具书,得知是“古弦乐器,体曲而长,二十三或二十五弦”。学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音乐词提到的乐器种类繁多,场面描写生动传神,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学与文化信息.词人善于捕捉各种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奏者的情感内涵,描写乐器或演奏者之美,刻画听歌赏乐之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尽现个人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拓了词境.苏轼在音乐词中使用通感等多种手法描写音乐,并将诗的用典方法移植到词中,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甘肃临夏的假面戏大约产生于唐宋,至今仍只作为迎神赛会之仪程,大致可入“仪式剧”或“傩戏”范畴。其演出无行当角色划分,面具多因剧中人物而制;剧目今知有二十余个,或有白无唱,或有唱无白,或只有舞蹈动作而无唱白,简略质朴;场上锣鼓击敲节奏,歌唱伴奏仅有竹笛。从中不难看到唐宋古剧或中国戏剧形成之初的某种风貌。  相似文献   

17.
明代初期的乐府诗创作,既受元末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乐府诗派"的影响,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从乐府诗的类别而言,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势,主要是集中在"古乐府"、宫词类乐府、旧题乐府三个方面,并因此而形成了三股创作潮流.明初的"古乐府",主要是指"杨维桢式"的古乐府诗,其中既包含着旧题乐府,更多的则是一些"自创新题"的新题"古乐府".因"宫词事件"而兴盛于皇族的大型连章体<宫词>,成为了明初乐府诗创作中的一道奇观.从复古的角度进行旧题乐府的创作,并使之具有即事性、讽喻性等特点,是明初乐府诗创作的又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8.
"安铺八音"是流传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古镇安铺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八音"乐器中选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与佛家法器清磐、法铃、木鱼相结合,既有丝竹管弦之声,又兼具梵音法乐"净觉之音",带有令人敬畏的神秘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种民间音乐与佛教文化相交融的"跨界"乐器配置方式。文章通过对"安铺八音"产生的历史背景、独具特色的乐器配置和表演方式等的剖析,论述"安铺八音"是深受"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文化的产物以及二者之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孝义碗碗腔     
太新 《山西老年》2013,(12):50-50
孝义碗碗腔是流传于山西省孝义市的一个地方剧种,是在孝义民间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击节乐器而得名,又因是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显影,故又称“月调”“影调”“纱窗腔”。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种类之多是举世无双的。 本世纪70年代,英国帕丁通出版公司筹募巨资,集中几十位学者编制了《世界乐器》。该书收录乐器共一千余种,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乐器大观。我院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通过五年实地考察、初步研究而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收录乐器即达500余种之多。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乐器是多么地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