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心利 《当代老年》2010,(6):36-37
在他的眼里,父亲就是一座高峰身为著名爱国港商、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的二公子,曾智雄对父亲从小就顶礼膜拜。在他的眼中,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父亲在他面前就是一座高峰。当年,曾宪梓用叔父给他的6000港元买回一把尺子、一把剪刀和一架“蝴蝶牌”缝纫机,和太太一起动手制作领带。为了养家糊口,曾宪梓规定自己一天必须制作5打领带,然后背上领带搭乘大巴沿街叫卖。由于曾家的领带做工精良,在“时尚之都”的香港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相似文献   

2.
<正>少年心中,父亲就是一座山,代表着力量、责任和承担。然而,心中的信仰却被意想不到的真相瞬间摧毁……2010年7月13日,法庭上,苏小飞扶着不停抽泣的母亲,狠狠地盯着被告席上那个颓丧的男人。那是他的父亲苏庆明。此时此刻,曾经幸福的一家三口对簿公堂,这情景是谁也不曾料到的。  相似文献   

3.
父亲和祖父祖籍山东荣城,他们目不识丁。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父亲十几岁时,被生活所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一座碑。父亲对我走上文学道路从未施加过任何有益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文盲,  相似文献   

4.
紫慕 《老年世界》2011,(24):15-15
说起我家门前的那条河,母亲总是泪流满面,母亲说,看到这条流淌的河,总让她想起父亲的辛劳。 曾经有一天,母亲筹划和父亲到河对面的一家养鸡场里贩来鸡蛋去卖。距家十里外的一座小桥是去河对岸的唯一路径。起初,即使他们每次起得很早,自河对面托着满满的两大筐鸡蛋来到我家附近的市场时,早市的高峰已经过了。父亲言语木讷,卖鸡蛋的事全由母亲来做。由于错过早市的高峰,母亲每次卖完鸡蛋回到家都是半下午的时光。  相似文献   

5.
他从小就是一个让家人担忧的孩子.当初还未出生时,医生就神色严肃地告诉他父亲:"你爱人胎盘前置,产妇和胎儿都危险。"他父亲很惊讶和紧张,但并没通知他母亲,而是不露声色地安排妻子住院。还好,随着他的一声啼哭,母子总算平安。可当父亲欣喜地抱过他时,眉头就是一皱,因为他长得太丑了,脸型很不好看,瘦兮兮的。小时候他特别怕生怕羞,在人前一般不肯说话,甚至表现得有一点痴傻。比方  相似文献   

6.
要命的阑尾     
我的父亲以前是一名外科医生,他体格强壮,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经常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就是这样,他下了手术台以后脸上仍然没有丝毫倦意,走回家时脚步咚咚咚咚,响亮而有力。我父亲在他二十五岁那年,娶了一位漂亮的纺织女工做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婚后第二年就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那是我哥哥,过了两年,他妻子又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一个就是我。  相似文献   

7.
竹君 《女性天地》2010,(8):22-23
为能老有所依,低价卖房只求对方养老 韦伟出生于广西宾阳县城,母亲早早丢下嗷嗷待哺的他离开了人世,父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将一出生就是重度残疾的他拉扯大。在他26岁那年,父亲带着担忧和遗憾离开了人世,他就靠出租父亲留下的一栋三层的楼房维持生活。  相似文献   

8.
梁伟 《老年人》2015,(2):27
父亲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上床睡觉前他还洗了个热水澡。父亲平时就是个爱干净的人,难道冥冥之中竟晓得自己的生命大限到了……这让我们子女感到内心歉疚。父亲也真是,连个净身的机会也不给我们。父亲退休前是位邮政投递员,一位在底层讨生活的普通劳动者。每天天一亮他  相似文献   

9.
《伴侣(A版)》2008,(5):32-32
正问:我在北京工作,父亲退休后居住在湘西南一座县城。在我的启发下,父亲迷上了电脑,并学会了五笔打字,还偶尔赶赶时髦,与我在网上用QQ聊天。前不久,他写了一份关于他死后如何处理遗产的遗嘱,在聊天时传给我,要求我以后照办。请问:这种形式的遗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0.
我老家在山西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出了门就是山,我家兄妹多,小时候,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饱肚子。1990年,我认识了周德亮,他与我父亲在一个矿上挖煤,经常到我家来帮父亲干活。周德亮嘴巴很甜,他叫我父亲"干爸",叫我母亲"干妈",对我则一口一个"妹子"。父亲不在的时候,他就与我聊天,讲得最多的就是山外的故事。他告诉我,他25岁,山东日照人,家里有四间大瓦房。他还说有机会一定带我到山外面去看看。有一天,周德亮突然说要我嫁给他,我心口"怦、怦"乱跳,我也挺喜欢他的。那年春节,周德亮给我父母留下  相似文献   

11.
平凡的父亲     
平凡的父亲张述峰我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手艺人,他幼年丧母,青年亡父,家境十分贫寒。在旧社会,他勉强读完了小学,就随兄学艺,16岁出师,当了一名雕刻匠。此后50余年,他干的就是这一行。他靠着双手日夜操劳,养家糊口,抚育了8个儿女。父亲为人忠厚,秉性木讷...  相似文献   

12.
张珠容 《女性天地》2013,(11):30-30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在十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二。从八岁开始,他立志要当一名成功的作家。有一次,父亲问他:"十二,你长大后要干什么?"他回答:"我长大后要当作家,写文章给别人看。"父亲接着问:"作家具体做些什么?"他说:"作家就是坐下来,写一写字寄出去,然后等着  相似文献   

13.
我那老去的父亲,他给小美的每一分爱,都是给他最爱的小女儿的补偿。母亲去世后,我怕父亲太孤单,便把他接到城里住一段时间。父亲不喜多话,来城里多时,没有结识到什么朋友,只是每天在家看看书,读读报。我中午在单位吃饭,晚上才回家吃,所以父亲每天的头大事就是为我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每天我一下班,父亲便会为我开出热气腾腾的饭菜,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后,我有  相似文献   

14.
父亲是去年10月去世的,医生说送他终老的病是脑溢血,但我总觉得我们兄妹6个才是父亲的催命鬼。如果他不是养育6个孩子,他就不会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那铁塔一般壮实的身体就不会倒下。父亲是个苦命人。他出生在一个贫穷偏僻的山村,3岁时就死了母亲,成了没娘的孩子。家境的贫寒,严重影响了他的婚姻,我的母亲双目失明,其家世比父亲更糟。当年,母亲嫁给我父亲的目的就是找一碗饭吃。父亲用勤劳与坚忍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穿过一件完整的衣服,饥饿与寒冷是他常年征战的两大敌人。为了让一家人吃饱穿暖,…  相似文献   

15.
从记事起,在张恒的印象中,父亲就是一个符号,很长时间里,他甚至都记不住父亲的模样,只记得他带回来的五  相似文献   

16.
感动 《伴侣(A版)》2008,(3):17-17
正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每年春节前都要出一趟远门,他要给居住在百里之外的奶奶送米送面。那时候家里没有车马,父亲就头一天称好50斤大米,50斤面粉,分装在两个布袋里,绑  相似文献   

17.
王新 《现代交际》2003,(10):31-31
台湾著名作家林青玄出身于农民家庭,对于他的父亲来说,只要儿子能像他一样长得结结实实,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田地里刨食养活自己,还能把这么多孩子养活大,这就是一个奇迹了。 有一天,林青玄和父亲在地里干活,忽然听到从头顶传来一阵“嗡嗡”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架飞机正从头顶飞过。他出神地看着飞机渐去渐远,然后对父亲说:“我长大了要到台北去,而且要坐着飞机去。”父亲一巴掌打在他的屁股上说:“孩子,别做梦!老老实实的低头干活吧。坐飞机到台北这事,我保证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办到。”  相似文献   

18.
父亲戒烟记     
父亲说他的烟龄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一岁,照此推算,他加入烟民队伍至少有三十年了。父亲的烟瘾很大,通常一天要抽两包烟。他心情好时喜欢抽一支,心情不好时更喜欢抽一支。反正,随时看见他都是烟不离手。对此,母亲的意见最大,她多次强烈要求父亲戒烟,父亲就是不听,而且还常常振振有词:饭可以不吃,烟不能不抽,饭前一支开开胃,饭后一支助消化。母亲实在拿他没办法,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没看见。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研究文学艺术的历史时,总是习惯性的按照时代的不同来进行划分,尽管文学艺术的发展是前后相承具有历史的连贯性的,但后人们看前人的作品,却往往忽略了这种一脉相承的连贯性,只看到一座座时代的高峰。于是艺术的长河常常被时代的崇山峻岭分割开来。其实,每一座高峰后面,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源流。在这条长河中,中唐的李益算是很幸运的了,他的诗歌的光彩并没有被时代的分野所荫蔽,当他的诗歌一挥而就的时候,人们仿佛从历史的回音壁中聆听到盛唐之音。历代许多诗论家都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现代的文学史著作也大多肯定这一点,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他们诗歌之中的共性以及这共性之中的差异,最集中的反映于他们的边塞诗当中,这里试图从他们的边塞诗入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罗杰在美国西雅图经营着一家养老院,这家养老院原本是他父亲创立的,可一场猝不及防的事故导致父亲瘫痪在床,养老院只好由他来管理.接手后,罗杰发现老人们的生活很单调,每天不是聚在一起聊天,就是打瞌睡,好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只是一分一秒地消磨着时间,没有一点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