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雪松 《老人天地》2010,(2):19-19
彭兆铮被老知青亲切地称为彭五弟,他是我们这些知青中较幸运的一个。在农村战天斗地10年后,他于1974年作为工农业兵学员被推荐进了大学。他临离开农村时,对知青战友们说:苟富贵.勿相忘。他是个说到做到的人.三十多年来.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和我们这些老知青朋友相处得如同亲兄弟。  相似文献   

2.
1982年10月,一位下乡知识青年斗胆上书,请求把知青的农龄纳入工龄计,惊动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知青待遇作了重要指示。1983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指出:知青在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计算到工龄中去。这年9月,知青衣龄普查在全国展开,八千万知青的农龄变成了工龄。那封改变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誉为“知青福音书”,而斗胆写这封信的人是湖南湘潭的一位老知青,她的名字叫肖芙。18年后,在合肥郊区,记者有幸与这位巾帼英雄邂逅。一番长谈,揭开了发生在18年前的那次壮举的内幕。“文革”结束后,下放知青纷纷回城,…  相似文献   

3.
雪松 《老人天地》2010,(4):21-21
邵新原名邵生,1958年出生于湖南郴州,1974年下放农村。作为知青,他不能算合格,因为他整天背着画板去写生,而没有和社员一起出工劳动。所以招工招生都没有他的份。直到1979年才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回到城市。四年多知青生活虽然没有让邵新过劳动关.但他却在农村的山山水水中打下了绘画的基础.为后来进入湖北美院深造铺设了台阶。  相似文献   

4.
知青情结让他开了饭店再酿酒,眼下他的老三届饺子馆又准备好席位希望帮得上“4050”(注)。  相似文献   

5.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对于在那个特殊岁月里当过知青的人来说,这首歌恐怕为很多人所熟悉。这首歌原名叫做《我的家乡》,又名《南京知青之歌》。它的作者是南京人,而且就是当年的知青,他的名字叫任毅。  相似文献   

6.
知青在青年时期遭遇的发展问题在上山下乡结束30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为数众多的人,尤其是知青子女。本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根据知青日记、书信及回忆录,从发展心理学中Marcia的四个自我同一性类型及Higgins关于整合“理想自我”、“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角度分析知青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并进一步结合家庭治疗中Stierlin的“派遣”理论和Bowen的“自我分化”理论分析知青的发展问题是如何延续性地影响知青子女心理成长的。  相似文献   

7.
要说说“知青”,我忽然想到,词典里是不是收了这个词?到网上《词霸》里一查,有。“中国在本世纪60年代、70年代对知识青年的简称。特指那时受过中等文化教育,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青年。”这条解释还挺准确。文革前下乡或回乡的学生,如邢燕子,叫“知识青年”,不简称“知青”。文革中毕业(或实际肄业)的大学生,无论到工厂还是到农村,也不叫“知青”。就是文革中毕业(或实际肄业)的高中、初中生,分配到工厂、参军,或待分配留城的,也不叫“知青”,“知青”就是这词条里写的,“特指”的“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中学生。我就是一个知青,撰写这词条的说不定也是个知青。要说这词条还有什么不足,我认为最后一句应该是,“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年”。这“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重要,现在回头去看,实际比“上山下乡”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下岗之后,当年的下乡知青又重新回到20年前插队的农村。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她战胜了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用瘦弱的肩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天空。面临下岗,她不怨不尤地说:“乡下人可以进城做工,城里人也可以到农村种田。”1973年9月,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杨春霞高中毕业,从武汉到湖北省汉江农场红光村插队落户。孤寂中,杨春霞与同队的知青翟新社相爱了。1978年,根据有关政策,他俩结束了5年的知青生活,同时被安排在武汉一家集体制工厂当工人。次年初,他俩喜结良缘。十几年来,虽说他俩日子平平淡淡,可倒也实实在在。后来,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9.
一兵 《炎黄世界》2010,(1):39-40
梁兆锦先生由打工到创业,走着一条艰辛的道路,凭着勤劳智慧,与眼光魄力,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又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他曾是下乡知青,至今“始终忘不了当年冯场长等人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忘不了横河这个‘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亲比母亲大好几岁。父亲是从城里下放到城郊农场的知青。说是知青,却没学到什么知识。由于某些原因,他被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留在了他深恶痛绝的农村。成了大龄青年的他,无奈之下,忿忿不平地娶了农村姑娘并且是半文盲的我母亲。他们的婚姻像玩笑一样开始了。这情景仿佛是一幕永远演不倦的戏,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  相似文献   

11.
胡俊琳 《社会学》2007,(2):47-54
本文采用深度访问法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借用查尔斯·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以及齐格蒙特·鲍曼的“我们”、“他们”、“陌生人”概念,阐释了回沪知青子女自我概念的认知过程,同时探讨了家庭、同辈群体等社会化主体以及所处的社会化阶段对回沪知青子女的影响。研究认为,回沪知青子女所处的社会化阶段对其自我  相似文献   

12.
梅树 《老人天地》2010,(5):19-19
1965年秋,我们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湖南零陵县一个国营农场。我们在那里奋斗了三年多,把数十里荒山改造成农田,自力更生建起了房屋,可“文革”中我们农场被改成五七干校,本已锻炼成黑皮肤、铁肩膀的知青.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中,再次插队落户到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相似文献   

13.
陆翥恒1952年出生在长沙。1969年,刚满17岁的他初中毕业,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里,生活的艰辛磨炼出他坚强的意志。1976年知青返城,陆翥恒子承父业到长沙锌厂当了一名炉前工。冶炼厂炉前工的工作十分辛苦,不仅要忍受高温炙烤,而且废气和烟尘熏得眼睛都难以睁开。尽管当时月工资仅33元,陆翥恒依然坚守岗位。由于不怕脏、苦、累、险,始终在炼锌第一线,  相似文献   

14.
余玮 《老年世界》2010,(3):9-11
卫生部部长陈竺有着从知青到科学家的一段传奇经历。他的夫人陈赛娟院士同样在白血病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女院士”。夫妻俩师出同门,是业界令人羡慕的院士伉俪。  相似文献   

15.
老翁今年64岁了,在上海16万赴黑龙江的老知青眼中,堪称知青一哥。老知青们戏称他是北大荒的”驻沪”大使。身在浦江心在黑土,他把一腔热血和全部精力都扑到黑土地和弘扬知青文化上去了。  相似文献   

16.
《中外书摘》2009,(8):4-7
作家梁晓声的经历是曲折而又幸运的,他像成千上万的知青一样来到“北大荒”,在一次讨论开除一名因抬木头被摔断腿而离队的兵团战士时,支持了这名战士,因而得罪了兵团领导,被“精简”出团部机关,下放到木材加工厂当苦力,却幸运地被推举到复旦大学文学创业专业,毕业后到电影制片厂,专事文学创作。其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雪域》、《浮城》等,反映了一代知青的痛苦与快乐,探讨现实与人生,对人性充满着尖锐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1998年4月初,身患绝症的林兵在即将离开人世时,决意向妻子道出那桩隐藏在心中23年的秘密。1974年,林兵来到北大荒插队,很快,林兵就成了知青中的佼佼者。更让林兵感到骄傲的是,他成了连里女知青们的偶像。但林兵对那些女知青们所表现的爱慕之情却无动于衷,因为他心中所爱的人是被男知青们称为“冷美人”的陈萍。不管对谁,陈萍都是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但由于她长得很漂亮,所以,很多男知青还是痴心不改地频频向她发出爱的信号_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有自知之明的男知青都退出了这场爱的角逐,惟有林兵没有放弃。一次,林兵在与男…  相似文献   

18.
形象的烦恼     
笔者曾多次在镜前长时间审视自己的形象.结论是:算不上帅哥.也绝不是丑男。然而不知哪里不对劲,这形象总是招来尴尬和烦恼.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录几段于后就教于读者.或许能有大方之家能给以点拨。逃票当年下乡每次春节回城总要逃火车票。我们数人结伴而行坐在一起。查票了.大家仍作轻松状谈芙自若。列车员扫了一眼我们这两排.以手指我;‘’你的票!”我立即全身上下地摸.当然掏不出票来。列车员吼道:““别装了.出来跟我走!”我只得象俘虏一样跟他到值班室。列车员说:“”知青吧?’”我点头。他又说:‘“知青就算了.不过…  相似文献   

19.
著有《中国知青史》的刘小萌博士新近又推出了《中国知青口述史》(以下简称《知青口述》)。该书50多万字,是从他采访过的数十位对象中择取了13位知青的口述编纂而成。从类型上看,作者尽量想使它具  相似文献   

20.
琴台 《女性天地》2014,(5):38-39
断片之后的续集 新年伊始,城里下了一场大雪。美欣在厨房炖莲藕排骨,她皱着鼻子嗅砂锅上氤氲的香气,屋里暖气很足,可她总会不自觉地激灵一下子。莲藕排骨炖到八分熟时,志森带着一身寒气回来:“楼下有个男人好奇怪,这么冷的天拿着一束花站在雪地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