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零 《中华魂》2011,(7):60-61
2011年2月25日《文汇读书周报》以《杜月笙为何不回大陆》为题刊登一篇奇文,并以编者按语形式作了如下声明:该文摘自中国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授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杜月笙传》中的部分章节,并称该书"真实还原了杜月笙生平行迹"。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院学生1070人,其中本科生734人、硕士研究生312人、博士研究生24人。近年来,学院教学工作再创佳绩,人选国家精品课程1门、山西省精品课程2门、山西省品牌专业1门。科学研究水平和办学条件也获得了很大提高,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及中央其他部委各类项目32项,出版专著67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文物》、《中国经济史研究》及《旅游学刊》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31篇,并有69项成果分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或二等奖。  相似文献   

3.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5,(16):53-53
当一句有着两种截然相反释义、大家又都“知其一,少知其二”的词语出现在名人口中.且用的又是“少为人知”的释义.便会有“热闹”了。不少人知道.典籍对“七月流火”的注释是“天要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致新民党主席郁慕明的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于是媒体一片哗然——“纪校长及人大的名字已与‘国学’捆个结实”,  相似文献   

4.
春晖 《中华魂》2010,(5):61-61
《炎黄春秋》2010年第二期发表《改革重点:建立现代新闻制度》一文(作者胡星斗),应当引起人们的严重关切。文章的主旨是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所谓的现代新闻制度,实质上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不折不扣的西方新闻制度。文章竭力攻讦我国现行新闻观念、新闻制度,其攻讦力度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5.
兰伟  张天虹 《南都学坛》2009,29(6):46-48
李丹教授的《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一书是一部剖析社会科学理论的理论著作,最终归宿在于阐发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适用性以及社会解释的微观基础的重要意义。全书主要评介西方以中国农业、农民为主题的理论争论,并在这些理论评介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科学哲学的探讨。我国学者通过这本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学界在中国农民研究中的成就与不足,从中汲取营养,推动相关研究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益群 《中华魂》2011,(12):50-53
2010年12月6日,石仲泉先生在《北京日报》第20版(理论周刊)发表了《胡绳晚年的新思想、新观点》一文,其中有不少很值得商榷、容易引起歧义和混乱的思想和观点。这里只对石文着力宣传的两个观点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6,9(6):F0002-F0002
金冲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中国著名学者。1930年12月生,江苏青浦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文革”前夕调北京工作。1983年擢升研究员。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北京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秘书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会副会长、《近代史研究》编委、孙中山研究丛书主编等职。  相似文献   

8.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英国《泰晤士报》2009年3月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稀土成中国21世纪经济武器》的文章,指出中国稀土垄断大国的地位决定其掌握着稀土技术未来的钥匙,这一主导地位将使中国控制消费类电子和绿色技术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历史记忆在特定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中产生,存在于叙事和学习等社会互动中,历史记忆蕴含着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体验和共同情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赖以形成的根基。清朝统治者在将清王朝凝聚成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共同体并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把自己理解为一个涵盖全体(即“中国”)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继承并发展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认同”意识,接受、吸纳域内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穿越和打破王朝内各族群文化界限,整合王朝历史记忆,完成清王朝“中国认同”的内涵建构。因此,阐释清朝历史上各民族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现象,探索“中国”作为“国家”的独特生长方式,总结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动因和方式、类型与规律,这对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韩国社会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值得关注与警惕。两本代表性畅销著作《反日种族主义》《帝国的慰安妇》分别从保守与进步两条思想脉络出发,却殊途同归地与日本右翼对“慰安妇”问题的历史否认形成共鸣与合流。前书由保守政治力学所驱动,意识形态根植于二战后至今韩国未经根本动摇的“殖民—冷战”体制;后书则体现了后冷战时期韩国进步思想界基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左翼批判理论漠视并排斥民族议题的趋势。两书共同反映出韩国“慰安妇”历史修正主义的核心思想特征为民族主义批判,其对集体记忆的挑战,体现了当代韩国重建国家民族认同的认识论之争,也与冷战后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形成跨国连接与互动。  相似文献   

11.
赵锐 《金陵瞭望》2011,(26):9-11
1842年8月4日.一艘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中英双方随即在临江的静海寺就结束正在进行的鸦片战争进行了谈判。8月29日.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遗下.清政府被迫与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而南京则从这天起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回望南京百年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南京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与中国近百年的民族复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中国"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典范的构建中,《史学月刊》具有重要地位。1951年1月,《新史学通讯》创刊,创刊后的最初阶段关注中小学历史教育,贯彻唯物史观,明确历史教育目的,宣扬爱国主义,介绍历史教学经验,为历史教学答疑解惑,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历史教育体系的建立,贡献良多;同时,又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的讨论与建构。1957年《新史学通讯》更名为《史学月刊》后,加强学术性与专业性的转向,引领历史人物与历史评价、农民起义、历史主义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大讨论,对于新中国史学典范的构建与史学人才的培养,均卓具建树。  相似文献   

13.
林思韩 《中华魂》2008,(7):48-51
来信《中华魂》编辑同志:我是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校读书时就十分喜爱贵刊的《忘年交书简》栏目,它也养成我关注理论界、史学界动态的习惯和热情,鼓励我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种种奇谈怪论。最近,我看到《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刊登的《历史研究不应充当"胜利者的宣  相似文献   

14.
刘方 《金陵瞭望》2009,(2):56-57
“咚,咚,咚”,随着新年的脚步声渐渐临近,过年的喜庆气息迎面扑来。有着悠久历史的南京城也被浓重的年味渲染开来,他就像一位久经小伙子桑的学者文人摇身一变成了时尚达人,尽情地释放着激情。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是段奕宏功成名就的年份。2006年。凭借《士兵突击》中真诚帅气的袁朗.段奕宏已经走红影视圈,而2008年《我的团长我的团》却牢固地奠定了他在这个圈子中的实力派、演技派加偶像派并存的地位。2010年初,他更是被诸多喜欢他的影迷冠以“戏妖”的称号,足见影迷对他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族主义立场和思想的产物,苏雪林创作于抗战期间的历史小说集《蝉蜕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公正的评价。经过考察作者的思想背景和写作动机,可以发现《蝉蜕集》有着虽不明晰但十分明确的民族主义写作背景,从政治伦理视角进行片面解读,是有违抗战时期历史文学创作的实际的。明确了这个背景和基础,《蝉蜕集》才有可能得到符合历史与艺术标准的评价。《蝉蜕集》对于理解她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立场和国家情怀是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甚至对于理解和考察抗战时右翼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态度和政治伦理取向,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著作介绍     
《社会工程哲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田鹏颖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宅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政治尊院)院长,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辽宁省认知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10项,在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2007年入选中共辽宁省委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和辽宁省人事厅“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等。  相似文献   

18.
“三令五申”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一再命令、告诫的意思。这句成语人们经常用到,但对其中“三令”“五申”究竟指什么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在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所指。  相似文献   

19.
近代海军发展史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缩影。大凡看过影片《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的人们对那段历史总是刻骨铬心,沉闷、悲愤继而扼腕长叹,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形象永远萦绕在梦魂之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系统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现代化视角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