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蚌埠市耕地保护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耕地保护的问题。针对耕地保护现状与问题,提出蚌埠市耕地保护的目标。最后,对蚌埠市如何实现耕地保护目标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耕地保护目标是 2 1世纪初我国国土资源保护目标中的核心和优先目标。本文在分析论述了当前耕地保护存在的种种问题及耕地保护目标确立依据的基础上 ,探讨了耕地保护目标的含义、内容、任务及影响因素 ,最后给出了 2 1世纪初应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耕地保护主体行为分析及补偿激励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耕地保护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行为目标出发,采用博弈分析方法,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的耕地保护行为,对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构建和进一步保护农民主体的合法利益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1.在当前的耕地保护制度安排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对耕地保护存在着巨大的目标差异,再加上外部监督和相应激励机制的缺失,三者的耕地保护行为不一致,地方政府和农户更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2.实现耕地保护主体行为一致的关键是重新构建耕地保护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确定耕地保护补偿的主体和受偿主体、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建立多渠道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筹集模式和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及其经济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运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 ,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农企业和农民耕地保护成本和收益构成要件的分析揭示耕地保护的经济学原因。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中央政府和农民具有强烈的耕地保护倾向 ,地方政府和非农企业耕地保护的动力不足。要切实保护耕地 ,需要采取措施变动经济当事人特别是地方政府和非农企业的成本收益预算线 ,使其耕地利用决策符合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从耕地保护主体行为特征和规律的视角探究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安排与耕地保护效果之间的关系,寻找耕地保护困境产生的原因和出路.通过对农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耕地保护执行行为、监督行为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发现:农民缺乏对耕地保护政策的了解和保护耕地的意愿,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激励与分权体制下发展地方经济的激励不相容是造成当前耕地保护困境的直接原因.走出这一困境必须建立新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给予农民以经济激励,让农民从耕地保护中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将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完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前,耕地保护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为此,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不同的法律措施模式保护耕地,这其中包括:全部产权模式、管理与控制模式、部分产权模式、税收模式和土地开发权转让模式。根据这些国家的相关经验,以经济激励为核心的保护模式,其实施效果最佳。我国现在所实行的耕地保护措施主要是政府通过干预手段强制执行的,其方式属于管制与控制模式。由于该模式缺乏经济激励机制,因此耕地保护目标很难实现。据此,我国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时,有必要在内容设置方面多运用经济手段,限制政府的不当干预行为,并通过引进部分产权和土地开发权转让模式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研究,对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以下趋势:耕地保护目标由区域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区域间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由以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由耕地征用补偿转向基于耕地保护外部性内在化的耕地补偿进而逐步开展耕地保护区际补偿机制研究。由此从3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未来的研究重点:从空间效率均衡的角度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角度开展耕地区域协调保护研究;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开展耕地区域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以及从帕累托优化的角度研究耕地区域保护补偿价值标准,并据此开展耕地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的理论与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耕地数量锐减在一定程度上与耕地保护区缺乏激励有关,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可以弥补过去耕地保护制度的不足.本文从外部性、公共物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总结了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作用和比较优势是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可行思路,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开发(发展)权转移是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发展方向,核心目标是以经济补偿、生态补偿和社会补偿激励耕地保护区,并提升外部性内部化的比例,加大土地开发区建设占用耕地的成本约束.同时,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还须加强法律政策、基金运作、土地规划、标准评估、市场交易等配套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保护已有的耕地,平衡好耕地与其他行业发展对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发地方政府、农户与农村集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湖南省作为研究区域,测算出湖南省耕地盈余、耕地赤字的市域均为7个。耕地赤字的市域将耕地保护的任务转嫁给了耕地盈余市域,需要对耕地盈余市域支付补偿。采用机会成本法,测算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为7.1万元/ 公顷。其中,耕地赤字最严重的为长沙市,耕地标准面积赤字量为108.56×103公顷,需要支付的补偿额度为77.08亿元。耕地盈余最大的为常德市,耕地标准面积盈余量为162.72×103公顷,需要接受的补偿额度为115.53亿元。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采用当量因子法、替代法等方法,测算出湖南省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分别为19.18万元/公顷和107.51万元/公顷,并引入政府支付能力指数和区域社会发展阶段系数进行动态修正,以该值为依据,测算出湖南省农户和农村集体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为28.87万元/公顷。以期为地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耕地保护需要注重“量”的限定,但更要注重 “质”的保证。耕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耕地保护与地方政府城镇化的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金融空缺之间的关系。耕地保护应当与城镇化、农村土地改革中的规模化经营趋势、农民权益的保护、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以及农村经济现状等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基于土地当量的耕地倾斜性金融支持机制,本质在于通过对耕地的金融化,以土地当量对耕地进行身份和价值的识别,借助市场交易方式,进而实现金融资源对耕地的持续支持。在地方政府与农户积极性联动的基础上,配合碳排放等制度创新,在制度层面上实现对耕地的倾斜性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1.
耕地保护制度中的利益冲突与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耕地保护制度,将“经济人”概念引入耕地保护制度的供给与执行过程,分析各参与主体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反应对制度执行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现行耕地保护制度框架下,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各参与主体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应从创新政府治理结构,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利益补偿和救济机制等方面来解决耕地保护制度中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2.
论加入WTO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将大大推动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促进农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耕地经济效益,有助于变革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耕地规模经营,改善耕地环境.但在一定过渡期内必将影响耕地的稳定和充分利用,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使土地所有者注重耕地资源的现时收益,而忽略长远的环境与成本,加剧耕地供需矛盾.因此,可以说加入WTO将加大我国政府对耕地资源调控的难度.文中探讨了加入WTO对耕地资源保护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耕地保护的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今后5年全国耕地保有量须保持在18.18亿亩,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耕地数量、质量不断减少和降低,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严峻。本文从政府推进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演进过程、现状入手,分析了现行耕地经济补偿制度中的征地补偿和农业补贴两种方法的不足,同时,成都率先在全国实施耕地保护基金制度,为全国其他地区建立约束和激励并行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新机制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耕地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其保护主体应涵盖政府、土地所有权主体、土地经营主体等面向。土地经营主体作为耕地最为直接的使用人,享有耕地收益权利,决定了其作为直接的耕地保护义务承担者,并为耕地破坏行为承担不利后果。然而,现有法律就土地经营权属性和土地经营合同内容的规定含糊,难以稳定土地经营主体保护耕地的主观意志,且在土地经营主体耕地保护的权义规则失衡的背景下,难以为耕地保护提供规则指引。为此,通过赋权还权,激发土地经营主体参与耕地保护的动力,特别是经营主体为土地所有权人的情形;立法明确规定流转合同的一般性条款和形式等内容,为耕地投入提供稳定的意志基础;以个人行为约束和市场行为约束,以及单方约束和共同约束构造土地经营主体的耕地保护义务。  相似文献   

15.
耕地利用效益时空差异: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并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出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和特征,以期为制定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为国家制定耕地利用、保护和耕地整理、补偿政策提供实证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或政策启示是:政府对耕地的保护政策、补偿政策,不仅要考虑耕地数量,更要考虑耕地利用效益状况,实行高效益高保护、高补偿。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户耕地保护认知是否能够激发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已有研究尚未形成一致性结论。从产权稳定性预期的角度进行统一,结合广东省5市573份农户数据,研究发现:(1)总体上,具有耕地保护认知的农户具有耕地保护意愿的可能性会提高22%,而认为农地产权属于自己的农户具有耕地保护意愿反而降低8.2%;(2)构建交互项进一步回归发现,当农户的产权预期不稳定时,认为耕地保护很重要仅能提高农地保护意愿1.9%,且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只有对耕地产权具有长期具有,耕地保护认知才能激发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基于此,建议提高农户耕地保护意愿,不仅要对保护耕地重要性进行宣传,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农地确权后的农地调整,强化农户的产权稳定预期。  相似文献   

17.
试析农户耕地保护的外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农户的耕地保护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我国耕地保护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耕地作为一个典型的准公共物品,不仅给农户带来经济收益,而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非生产性功能,表现出强烈的正外部性。正确认识农户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进而采取相应的内部化措施,将有利于提高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对农户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内涵、表现进行论述,剖析农户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外部性内化的途径,以期为调动农户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推动耕地保护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耕地的质量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耕地质量保护是耕地保护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分析了当前我国耕地质量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并在分析耕地质量保护与数量保护关系之后 ,提出了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河南、湖北和江西三省的三县六乡镇的实地调研,认为探索乡镇政府改革必须认真思考五个基本问题:即乡镇政府改革的职能定位、目标旨归、方案适应性、切入点和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20.
"双纵双横":耕地保护补偿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委托—代理"型的耕地保护体制,强调外部约束,忽视内部激励,造成了区域间和不同社会成员间的不公平,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是造成耕地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耕地保护补偿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调整耕地价值分配,纠正耕地保护过程中的不公平,促使耕地资源价值的外部性内部化,提高耕地保护效率。运用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原理可以描述这一价值分配调整过程,并构建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基础,据此建立全国耕地保护补偿的"双纵双横"模式,为推进全国耕地保护补偿工作提供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