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老翁今年64岁了,在上海16万赴黑龙江的老知青眼中,堪称知青一哥。老知青们戏称他是北大荒的”驻沪”大使。身在浦江心在黑土,他把一腔热血和全部精力都扑到黑土地和弘扬知青文化上去了。  相似文献   

2.
知青生活虽然艰苦,可也有一些值得回味的故事。我们这些老知青每次在聚餐时,都会记起当年我们喝过的一盆特别美味的酸菜汤。那是1969年,我们所在的湖南省长沙市零陵县前进公社解散,全社六七百知青重新下放插队落户。我和小吴、小徐三人分到零陵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2013年3月3日上午,我以来宾的身份参加了第二届京津廊三地知青联谊会,有幸与同乡好友、全国闻名的老知青邢燕子相会。我作为老媒体人,曾多次采写报道她的先进事迹,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由于区划变动,宝坻划归了天津,我们已近40年未见面了.  相似文献   

4.
雪松 《老人天地》2010,(7):19-19
46年前,谢方一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湖南农村.那时他特别瘦,知青们给他取外号“排骨”。可就是这块好“排骨”,不怕苦和累,硬是在农村战斗了十多年,直到1978知青大返城后,他通过努力成了知青中第一批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雪松 《老人天地》2010,(4):21-21
邵新原名邵生,1958年出生于湖南郴州,1974年下放农村。作为知青,他不能算合格,因为他整天背着画板去写生,而没有和社员一起出工劳动。所以招工招生都没有他的份。直到1979年才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回到城市。四年多知青生活虽然没有让邵新过劳动关.但他却在农村的山山水水中打下了绘画的基础.为后来进入湖北美院深造铺设了台阶。  相似文献   

6.
梅树 《老人天地》2010,(5):19-19
1965年秋,我们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湖南零陵县一个国营农场。我们在那里奋斗了三年多,把数十里荒山改造成农田,自力更生建起了房屋,可“文革”中我们农场被改成五七干校,本已锻炼成黑皮肤、铁肩膀的知青.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中,再次插队落户到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相似文献   

7.
为北京知青乃至全国知青所熟知的王进江(网名:江歌),是一位活跃的、杰出的知青社会活动家.她以赤诚之心为老知青服务,阐释一位知青活动家的责任与奉献. 王进江虽然已经早已退休,但她每天的日程表上早已排满了各项活动和会议,例如中国知青演艺联盟北京分会几十个知青文艺演出团体和全国各地几十多个联盟各地分会、各地联络站、各地演艺中心的活动安排、合作项目,北京和全国知青的异地养老、旅游、老年文化服务工作,各地知青农场的建立、组织和实施;中国农村县域经济的开发和合作项目,中国镇长论坛的合作项目实施、全国知青文化研究项目实施,以及与文化部"全国视觉艺术专业培训测评考级管理中心"开展合作项目、致力于军民合作的"双拥共建文化联盟";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8.
1982年10月,一位下乡知识青年斗胆上书,请求把知青的农龄纳入工龄计,惊动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知青待遇作了重要指示。1983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指出:知青在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计算到工龄中去。这年9月,知青衣龄普查在全国展开,八千万知青的农龄变成了工龄。那封改变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誉为“知青福音书”,而斗胆写这封信的人是湖南湘潭的一位老知青,她的名字叫肖芙。18年后,在合肥郊区,记者有幸与这位巾帼英雄邂逅。一番长谈,揭开了发生在18年前的那次壮举的内幕。“文革”结束后,下放知青纷纷回城,…  相似文献   

9.
1968年,我刚踏上西双版纳的土地,对什么都好奇。“半辈子”是比我们早两年到农场的重庆知青,他有满肚子的奇闻趣事,加上他诙谐的语言,夸张的神态,着实把初到边疆的上海知青们听得吊起胃口,大佛爷的逸闻就是从他嘴里听说:大勐龙有一位高僧叫大佛爷,学识渊博,佛法高深,而且他是如何、如何的胖,讲得我们这些刚从上海来的小青年遐想连篇,我也萌动了要拜访大佛爷的念头。工作队友老张所在的疆锋农场就在大佛爷的老家附近,对于我这个上海知青的心愿,老张很是乐意做向导,于是挑了一个周日  相似文献   

10.
巴人 《老年世界》2010,(9):30-30
1964年7月,巴彦淖尔盟迎来了安置知识青年的第一次高潮,据有关方面统计,1964年7月到1965年下半年的一年多时间,巴彦淖尔盟共安置下乡知识青年五千五百多人,其中北京和天津知青2367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知青约1850人,其余为本地区下乡知青。这些知青通过在农村的政治运动和生产生活的锻炼,  相似文献   

11.
下岗之后,当年的下乡知青又重新回到20年前插队的农村。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她战胜了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用瘦弱的肩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天空。面临下岗,她不怨不尤地说:“乡下人可以进城做工,城里人也可以到农村种田。”1973年9月,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杨春霞高中毕业,从武汉到湖北省汉江农场红光村插队落户。孤寂中,杨春霞与同队的知青翟新社相爱了。1978年,根据有关政策,他俩结束了5年的知青生活,同时被安排在武汉一家集体制工厂当工人。次年初,他俩喜结良缘。十几年来,虽说他俩日子平平淡淡,可倒也实实在在。后来,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12.
1998年4月初,身患绝症的林兵在即将离开人世时,决意向妻子道出那桩隐藏在心中23年的秘密。1974年,林兵来到北大荒插队,很快,林兵就成了知青中的佼佼者。更让林兵感到骄傲的是,他成了连里女知青们的偶像。但林兵对那些女知青们所表现的爱慕之情却无动于衷,因为他心中所爱的人是被男知青们称为“冷美人”的陈萍。不管对谁,陈萍都是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但由于她长得很漂亮,所以,很多男知青还是痴心不改地频频向她发出爱的信号_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有自知之明的男知青都退出了这场爱的角逐,惟有林兵没有放弃。一次,林兵在与男…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亲比母亲大好几岁。父亲是从城里下放到城郊农场的知青。说是知青,却没学到什么知识。由于某些原因,他被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留在了他深恶痛绝的农村。成了大龄青年的他,无奈之下,忿忿不平地娶了农村姑娘并且是半文盲的我母亲。他们的婚姻像玩笑一样开始了。这情景仿佛是一幕永远演不倦的戏,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  相似文献   

14.
形象的烦恼     
笔者曾多次在镜前长时间审视自己的形象.结论是:算不上帅哥.也绝不是丑男。然而不知哪里不对劲,这形象总是招来尴尬和烦恼.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录几段于后就教于读者.或许能有大方之家能给以点拨。逃票当年下乡每次春节回城总要逃火车票。我们数人结伴而行坐在一起。查票了.大家仍作轻松状谈芙自若。列车员扫了一眼我们这两排.以手指我;‘’你的票!”我立即全身上下地摸.当然掏不出票来。列车员吼道:““别装了.出来跟我走!”我只得象俘虏一样跟他到值班室。列车员说:“”知青吧?’”我点头。他又说:‘“知青就算了.不过…  相似文献   

15.
陆翥恒1952年出生在长沙。1969年,刚满17岁的他初中毕业,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里,生活的艰辛磨炼出他坚强的意志。1976年知青返城,陆翥恒子承父业到长沙锌厂当了一名炉前工。冶炼厂炉前工的工作十分辛苦,不仅要忍受高温炙烤,而且废气和烟尘熏得眼睛都难以睁开。尽管当时月工资仅33元,陆翥恒依然坚守岗位。由于不怕脏、苦、累、险,始终在炼锌第一线,  相似文献   

16.
我是《老年世界》的忠实读者.最近看到《老年世界》又增加了《草原知青》栏目,十分高兴,因为我也是上百万草原知青中的一分子。现在我想把自己在农场、兵团16年的经历和思念之情告诉《老年世界》的读者朋友们,因为当年的兵团战士如今大都跨入了老年人的行列,让我们共同在老年世界怀想知青岁月,重温知青精神。  相似文献   

17.
阴谋     
小开 《现代妇女》2006,(9):18-19
我很想,破坏一下我和顾长卫之间的游戏规则,我们在一起已经三年零四个月了,他一次又一次地要给我买房,都被我拒绝了,他被我拒绝的,不只是这些,还有很多标价昂贵的东西。他就觉得,我像天使,清高而干净,不肯要这些污染了我们冰清玉洁的爱情。  相似文献   

18.
他受一位前去服刑的好友之托—照顾他的妻儿。16年后朋友刑满出狱之后,他以一腔深情,将妻儿还给了朋友,这本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然而,16年后的朋友已变成了一个无耻的小人,最终为这个感人故事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1972年初.正读初中的儿子刘自忠和同学宋玉娟随着大批的南京知青,一起来到了江苏省大丰县一个叫老河口的偏僻村子里插队落户。刘自忠、宋玉娟被分插在村子里周德庆的家中。周德庆这一年也刚刚初中毕业辍学在家,三个同龄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不高的好伙伴。在那段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三个人结下了纯真的友情。1974年6月…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青春热血、理想和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广阔天地。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时,我们这些当年热血沸腾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们一下子成了城市里安家立业的困难户。最令人感到不平和辛酸的是,都已人到中年即将步人老年的我们,如今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小孩需要念书,可由于下乡插队农龄不算工龄,我们的工资级别、住房、培训、福利待遇等都将从零开始,这就使我们陷入经济困窘之中。下乡的农龄算不算工龄,这个问题解决与否,直接影响数千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知青有1700多万)及其家人的生活乃至生存问题。在这种情境下,我与几十名知青战友找到当时就职于湖南株洲湘江机器厂办公室秘书的肖芸(她文采很好,曾在湘潭地区乡下插队时曾担任过连队秘书,尤其擅长撰写反映知青生活、思想情况的报告)商议,恳请她代表大家就农龄问题给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写一封信。  相似文献   

20.
《中外书摘》2009,(8):4-7
作家梁晓声的经历是曲折而又幸运的,他像成千上万的知青一样来到“北大荒”,在一次讨论开除一名因抬木头被摔断腿而离队的兵团战士时,支持了这名战士,因而得罪了兵团领导,被“精简”出团部机关,下放到木材加工厂当苦力,却幸运地被推举到复旦大学文学创业专业,毕业后到电影制片厂,专事文学创作。其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雪域》、《浮城》等,反映了一代知青的痛苦与快乐,探讨现实与人生,对人性充满着尖锐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