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16岁的母亲被一顶换亲的花轿,抬到了豫东平原上这个小小的黄河滩村。我的父亲是个粗鲁无知的人,如花似玉的母亲在他的醉骂殴打中凋落了青春。父亲的一位渔夫朋友看不惯我的父亲,他常常呵护我的母亲,训斥我的父亲:有本事多打几网鱼,种好滩里的庄稼,喝酒打老婆算啥汉子……这个渔夫14岁死了爹娘,没亲没故,多  相似文献   

2.
正曾经的美好在寂寞的光阴中流逝赵卓:我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不幸的是在我9岁那年父母离异,我被判给了父亲抚养。父亲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印象中他总是忙于生意,不怎么着家。我经常是一个人住在市中心的一处大房子里。  相似文献   

3.
人这一辈子     
戴海 《老年人》2009,(12):26-27
1976年11月,父亲在上班途中,因突发脑血栓昏迷了过去。我从外地赶回长沙,在医院陪护了几天后,父亲终于醒过来了。他睁开眼睛望着我,若有所思,却没有力气说话。不知过了多久,他轻轻叹息了一声,说:“人这一辈子,也容易完……”那年我还未满40岁,只当是父亲自叹,不曾深思细想,心中触动不大。现在若有所悟,父亲的话其实是一种交流,一个启示,而我当时竞没有一声回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父亲,我献身给母亲的情人我出生于1970年,是父母的独生女。记忆中的父亲宽厚仁慈,他在武汉的一所大学任教。在他休息的日子里,总要抽出一个又一个下午陪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蚂蚁。每天从学校归来,父亲都是揽下全部的家务,而母亲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母亲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我14岁以前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我对双亲十分孝敬。我们的小家庭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而又幸福。1984年6月,父亲由于车祸卧床不起。最初,母亲为父亲的不幸遭遇落了不少泪,精心地在父亲的床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后,当医生宣布父亲  相似文献   

5.
永恒的母亲     
三毛 《职业》2007,(14)
我的母亲——猎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相似文献   

6.
父亲如梅     
刘柱石 《老年人》2014,(5):26-26
正如果说,"一岁年龄一岁心",期颐之年的父亲,早该老态龙钟了,可人称"素老"(父亲叫刘麟素)的父亲,却依然"素心"不老,志向不老。我敬重父亲的人品和才华,他让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父亲曾于1996年(时年74岁)在宁乡县文化馆举办过一次个人书画作品展。当时我因出差在外,未能到场一睹盛况,只是后来读了美术评论家周易先生的赏析文章《人淡似菊,品逸如梅》之后,才对当时的情况略知  相似文献   

7.
正我对躺在医院里的你说:"屠叔,我妈病了。"你的诚实烫伤了我的虚伪父亲去世三年后,你来到了我家。同父亲相比,你平凡得实在是乏善可陈。可是,50岁的母亲需要一个老伴儿,而一个50岁的老人对另一半的要求也务实本真很多——只要人好就行。  相似文献   

8.
爱的交换     
父亲以他的屈辱和艰辛同我的生存和未来做了一个交换。那往事于我是毕生的,而我却未曾对父亲提起过。那是个深秋的季节,满地落叶。那一年我十六岁。父亲刚刚从"牛棚"放出来,而我在一所中学里等待分配。我们这一届在1970年毕业的时候,居然有可能留在城里工作而摆脱上山下乡的命运。这是所有十六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所梦寐  相似文献   

9.
读懂父亲     
打小我就有些惧怕父亲,一来是父亲在我四岁时才转业至地方,加之工作特别忙,我较少接触他的缘故;更主要的是父亲素来严肃,一张黑黢黢的脸终日难见笑容,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部队纪律,活脱脱一个现代"黑脸包公",叫人不敢亲近。因此,父亲刚年过四十就被同事和朋友尊称"树爹",这固然有父亲老相的原因,恐怕其中更多的是父亲身上有着一股不怒而威的霸气。记得小时候小朋友们来我家玩,一听到父亲下班回家在  相似文献   

10.
亲不待     
正从2006年以后,我便再也没有提起过"父亲"这两个字。貌似从心脏的地方倒下了一棵参天大树,只落下一个大的心坑,无论我用什么也无法填补。一父亲比母亲大了七岁。两个人属相不相配,一个属羊,一个属虎,有人总是笑言"羊落虎口"。而我的父亲,生来就是要被我的母亲欺负的,可是这场"欺负"有多甜蜜啊。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应该拿到一枚国际级别的和谐勋章,他们在三十多年的婚姻里相亲相爱,居然有本事一次架都没  相似文献   

11.
杜启荣 《老年世界》2006,(14):20-21
我父亲张樾丞是河北新河县小寨村人。1883年,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只在村中念过私塾。14岁那年.父亲步行数百里来到北京,投奔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学艺.18岁正式出师。随后,父亲在琉璃厂来薰阁设立刻章的摊位,他逐渐与许多时常出没琉璃厂的文人墨客成为朋友。1912年,父亲在西琉璃厂开设了一家图章墨盒店,叫做同古堂。  相似文献   

12.
爱你现在的时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较什么劲呢?未来的还没有来,你焦虑什么?有很多的年轻人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等等,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  相似文献   

13.
安子 《女性天地》2005,(8):28-28
我一直以为父亲不爱我。在我九岁的时候,母亲病故了,从此父亲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沉默寡言的人,他很少开口说话,对我的教育仅限于拳头。从小我就吃够了父亲的巴掌,挨够了父亲的鞋底,在一次次挨打之后,我在心底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离开父亲。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踏进了大学的校门,作为村里二  相似文献   

14.
爱的交换     
父亲以他的屈辱和艰辛同我的生存和未来做了一个交换。那往事于我是毕生的,而我却未曾对父亲提起过。那是个深秋的季节,满地落叶。那一年我十六岁。父亲刚刚从"牛棚"放出来,而我在一所中学里等待分配。我们这一届在1970年毕业的时候,居然有可能留在城里工作而摆脱上山下乡的命运。这是所有十六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所梦寐以求的。刚刚获得有限自由的父亲更这样期待着,他不愿在好不容易的团聚之后又与家人分离。但事与愿违。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心  相似文献   

15.
柯蓝 《中外书摘》2007,(3):18-20
一九三七年十月,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犯中国。那时,我才十七岁,不过我已是长沙市青年学生运动中的一个小小的头目,我成立了一个中学生的戍地文艺社,有六七十个全市的中学男女同学参加,我还领导了一次长沙市中学生的火炬游行。当时,我的思想进步,对旧社会的各种不平等、各种腐败十分痛恨,所以我接受了我父亲唐贻承的思想教育,并和他一样同情共产党,支持共产党。虽然我很小,父亲也只我一个男孩,却竞让我孤身一个人千里迢迢奔赴延安。  相似文献   

16.
背回来的爹     
【一】2010年3月,父亲去世三年后,林叔来到我们家。同父亲相比,林叔平凡得实在乏善可陈。可是,六十多岁的母亲实在需要一个老伴儿,而花甲老人对另一半的要求本真得多一人好就行。林叔是远近闻名的好人、老实人。我妈妈选择他的理由其实有些私  相似文献   

17.
我老家在山西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出了门就是山,我家兄妹多,小时候,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饱肚子。1990年,我认识了周德亮,他与我父亲在一个矿上挖煤,经常到我家来帮父亲干活。周德亮嘴巴很甜,他叫我父亲"干爸",叫我母亲"干妈",对我则一口一个"妹子"。父亲不在的时候,他就与我聊天,讲得最多的就是山外的故事。他告诉我,他25岁,山东日照人,家里有四间大瓦房。他还说有机会一定带我到山外面去看看。有一天,周德亮突然说要我嫁给他,我心口"怦、怦"乱跳,我也挺喜欢他的。那年春节,周德亮给我父母留下  相似文献   

18.
《伴侣(A版)》2010,(10):32-32
正问:我刚满9岁时,母亲患胃癌去世了。两年后继母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我家,他们一个大我4岁一个大我2岁。后来,父亲和继母各分得一套福利房,房改时分别以成品价买到了他们各自名下。  相似文献   

19.
大爱无言     
李盂雄 《老年人》2006,(7):30-31
“五一”节放长假,我准备回乡下看望独居的父亲。父亲已经80岁了,身体尚健,只是近年来听力已大不如从前,常常把话听错。3年前母亲过世后,父亲就一个人住在乡下,砍柴、种菜,侍弄一亩多责任田,过着一份恬淡而寥寂的日子。父亲原本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母亲过世那年,我们姐弟就提出让父亲和我们一起到城里来生活,可父亲死活不肯,他说“:我哪里都不去,乡下乡亲好,空气好,我还要守着这栋屋子莫让它倒了。”其实,父亲的心思我们都懂,他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增加负担。办完母亲的丧事,我们姐弟就回了城。父亲一个人留下来,住在屋子的西头,东头住着堂弟…  相似文献   

20.
她说,自己永远愿意做第一个躬身入局并为此抛洒热血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才能被定义为成功?“我觉得,在一件事上倾注超过10年,在某种意义上就算成功。”10岁时的一个晚上,桂博文和父亲站在阳台上吃西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