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当局对其"宪政"倍加宜扬,似乎台湾已成了"现代化民主法治国家",其实不然。本文通过对台湾"宪政"由来的分析,揭示了其"宪政"的特点和弊端,又通过其"宪政改革"的情况和问题,简析了台湾"宪政"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理想民主是一种主张人民统治、人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是理想的、规范的和实质的民主,但其存在着"人民"概念含混不清、易导致"多数人暴政"和现代国家难以满足其特殊运行条件的局限。现实民主是一种主张实行代议制度和少数精英统治的民主,是现实的、经验的、程序的民主,其局限性在于限制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存在偏离民众意志的可能性及容易生成精英政治。我国的民主兼具理想民主和现实民主的内涵,但还需要通过实行宪政民主、扩大公民参与、完善选举制度等措施来避免两种民主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公王是闽西客家最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而"民主公王"则是众多公王信仰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闽西连城、永定两县。伴随着闽西客家人移民台湾,民主公王信仰也传播到台湾。有关闽台客家地区的民主公王信仰,前人有过一些零星的报道,但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和学理探索,以及闽台两地比较的视野。现尝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就民主公王在闽台客家地区信仰的基本情况和在台湾发挥的社会功能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1980年代台湾政治转型民主化和本土化的需要,国民党开始了改革进程,逐渐从威权式政党向民主竞争型政党转变。其改革历程受到台湾选举的影响而呈现较大的波动性。2000年和2008年台湾发生两次政党轮替,两党制逐渐成型。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在组织结构上以"选举机器"为目标采取了众多改革措施,但是能否如愿建立现代化的民主政党仍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平等与民主是对专制与特权的否定,但它也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民主的专制"。托克维尔以其敏锐的思维,看到了民主时代人们偏爱平等的政治文化,有可能使人们为了平等而放弃自由,从而使政府将大权集中,产生所谓的"新专制主义",最终造成自由的失落。托克维尔认为,在民主社会里,要通过培育市民社会、实行宪政以及培养新型的政治文化等措施来防止新专制主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教育民主化过程中,高校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是大势所趋。"教育民主化"与"教授治校"是形殊质同的统一体。教育民主化视野中"教授治校"的内涵及外延是:教授治校是"体",而非"用";教授治校亦是教师治校或共同治校;治校的理想是学术自治,行政其中。教育民主化背景下"教授治校"的实现因素:学术法制化;学校构建以院系级决策为主体的权力体系;营造民主管理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吉田茂作为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对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体制的确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旧金山媾和会议时,吉田茂以"吉田书简"的形式选择了"台湾政权"作为媾和主体,这确立了战后初期日本对台政策的基本框架,而在此后签订的《日台条约》进一步确立了日本对台的政策体系。日本对"台湾政权"的媾和被认为是吉田茂推行等距离外交的一种策略,实行的是一种限定承认与有限媾和,是推行"一中一台"的外交策略,同时也为同大陆改善关系留出了余地。  相似文献   

8.
辛程 《中华魂》2008,(3):54-55
近来,随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民主问题成为热门话题。有人借总结苏联演变的教训,攻击共产党的领导,说共产党一党执政,没有实行轮流执政的多党制,而党内又不允许存在不同派别,这是苏联垮台的根本原因,由此他们竭力向我们党推荐叶利钦式的民主,称赞这是"宪政民主",说什么"宪政民主,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相似文献   

9.
蒋鑫富 《华人时刊》2009,(12):28-31
2009年7月9日。台北市国际会议中心。 徐爱华站在第二届两岸女企业家经贸论坛的讲台上,作着她精彩的五分钟的演讲。她说,当我踏上美丽的宝岛——台湾,我就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笔下那一张古老的《地图》:"旧大陆是他的母亲。岛屿是他的妻。新大陆是他的情人。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殖民地历史使得台湾处在一种文化挣扎中,台湾电影在展现现实时,不自觉地显露出"第三世界"焦虑。一些影片触及到归属感的问题,也都将代表家庭的"父亲"作为台湾文化认同和身份表述的象征。台湾电影以影像叙述了主体身份构建的努力,诠释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对"乡土"的想象和认同:家国乡愁、迷茫游移、"在地"情结。台湾电影中复杂多元的乡土意识和台湾自我身份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的文化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多数"天生不可分离,民主之所以能够实现是依赖于多数决定;离开多数决定原则,则任何一项决议都不可能形成。但多数决定意味着牺牲"少数",且"保护少数"亦难以达到民主。因此,多数决定原则必须回归"公意",即"多数"决定之可行乃是因其对"公意"判断的准确性得到人民(包括"少数")的认同;"少数"与"多数"的形成并不是利益对抗的结果,而是因对"公意"判断的分歧所致。这就决定了民主的"多数"代表的是共同利益而非"多数"利益,也正因为如此,民主才不至于沦落为"多数"的民主。  相似文献   

12.
台湾社会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具有歧异: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认为台湾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仅在李登辉主政时期出现过混乱);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则认为台湾文化已超越中华文化的范畴,"中华文化只是台湾文化众多组成元素之一";"台独"顽固分子甚至故意抹杀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认为台湾文化是"新生文化";另有一些人认为,文化与政治、与民族认同是两回事,认同中华文化不等于认同"中国"、"中国人",更不等于认同"一中原则"和"两岸统一"。总体来看,国民党、民进党都对台湾文化有"自身特色"和"优越性"不持异义,但在总体认知上还是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3.
"网络民主"已成为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它给现行的民主制度、民主建设以及公民的民主意识带来极大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网络民主"有以下特点:群体心理、舆论制导和场依存性。针对网络民主现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国家、政府、立法机构以及网民本身来改善,以期促进"网络民主"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威廉·A.威廉斯提出的改造美国社会的方案,建议在外交方面实行"对革命门户开放"的政策,在内政方面建立一个"民主社会主义共同体联邦"。威廉斯对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从自由主义到保守主义,再到新左派,逐一进行了分析。然而,他并没有找到可依靠的、改变美国社会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重建方案沦为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5.
陕甘宁边区实行的三次选举堪称民主政治的典范。1945年选举是最成功的一次,但却很少有人研究。本文拟对陕甘宁边区1945年民主选举的历史背景、特点及意义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的重要代表,本杰明巴伯认为自由主义对代议制的强调和对公民参与的排斥已经使自由主义的民主沦为"弱势民主"。为了修正自由主义民主的缺陷,巴伯主张通过基层民主的公民实践来培养"强势民主"的行动。巴伯的强势民主理论推动了参与式民主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并为民主实践的扩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台湾乡土文学对"故乡"的描绘,探讨台湾乡土文学中"故乡"的多重内涵。认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故乡"存在着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大陆故乡(原乡)和精神上的文化"故乡"的三重空间。乡土文学中的文化"故乡"把"故乡"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使之具有表现知识分子文化乡愁的意味,而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乃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民主化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高校管理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由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民主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共六个方面对"实行民主化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的嵌入,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从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困境入手,全面分析了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应当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1895-1945年间,台湾作为日本的殖民地被日本占领50年。在前30年中,台湾成为日本的原料产地,但随着日本在台湾的政策中心发生转移,开始由农业转向工业,使台湾成了日本的"兵工基地",执行着殖民地对宗主国应尽的使命。进而为了保证台湾青壮年的健康体魄以备战争之需,鸦片政策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渐禁政策"转向"断禁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元不包含着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