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成长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并继承了姥爷传统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打”。我小时候特别爱哭,只要受一点儿委屈,便会流泪。母亲是个急性子,看不得我哭,只要我有哭的迹象,她便会训斥我,让我忍住。受到训斥后,我反倒哭得更凶,母亲看了更加恼火,于是,一顿打就在所难免。我在学校惹了事,回家会挨打;我成绩退步,回家也会挨打;和母亲顶嘴,这打更是少不了。  相似文献   

2.
王宇 《现代交际》2006,(7):34-35
记得有一天,在教堂,母亲给了我一个小盘子,上面有一条谚语。在我整个童年时期,我将那条谚语摆放在房间的小书桌上,今天还可以把那个盘子拿给你们看。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1999,(3)
快半年没回家看母亲了。这期间,母亲倒是进城来看过我两次。我不是没时间,而是与母亲之间的共同语言愈来愈少了。几年前,妻子说很希望母亲来给我们带孩子,而我并不希望她老人家来,我的内心深处对她有一种排斥。表面看来,我是一个孝子。父亲在世时,每次回家,都有一...  相似文献   

4.
正我确信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它,它是证明一个人是母亲的最可靠、最隐秘的证据。小时候我总担心母亲丢了,或者被人冒名顶替。每次母亲出门前我都盯着她牙上的一个小黑点看,看仔细了,要是母亲走丢了,或者谁来冒充她,我就找这个小黑点,找到小黑点就找到了母亲。那小黑点是两颗牙齿之间极小的洞,笑的时候会露出来。  相似文献   

5.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她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相似文献   

6.
发行窗     
《老年人》2002,(10)
把宣传发动工作做细做实我在一个企业从事宣传工作,是《老年人》杂志的热心读者。记得第一次见到这本刊物,是去年年初去一位笔友家玩,他家订有《老年人》杂志。他说这份刊物办得好,有看头,对年轻一代孝敬长辈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我一看便爱不释手,后来索性到邮局订了一份。订这份杂志,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我的母亲看。父亲过世早,母亲晚年生活寂寞,有了《老年人》杂志,她老人家每期必看,精神生活充实,视野逐渐开阔,心情也好多了。我决定多订几份《老年人》杂志,送给其他长辈看。耒阳市245信箱运输大队唐艾军2002年,…  相似文献   

7.
那是我考上高中,到县城上学的第一个冬天。那天我冒着刺骨的寒风走三十余里山路回家,给父亲送学校的一个关于学生自带口粮的通知。学校要求,学生们要自带口粮到学校才能吃饭。这样一来,我一个人每月最少要从三十多里外往学校扛去近五十斤粮食。这几十斤粮食,对于那时身子骨很弱小的我来说,简直就成了天方夜谭。父亲看了学校的通知后,又回头看看我,没有说一句话。接着,父亲就回到自己屋里,叫母亲过去。我不知道他和母亲说了什么,母亲出来后,  相似文献   

8.
生命中的温柔邓皓母亲的注视,父亲的手掌,儿子的耳语及妻子善解人意的多情,这一切,构筑了一种———母亲的注视母亲是一个质朴的乡下女人,不善语言。但母亲身上一些细微的举动,常让我感动不已。每天晚饭过后,我们一家子围坐着看电视的时候,母亲往往也一旁陪着。但...  相似文献   

9.
何君林 《当代老年》2014,(10):42-43
母亲年过六旬,今年从乡下来城里看我,我发现母亲这次来总是窝在家看电视。我问母亲怎么不下去走走,她无奈地说:“我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有坐骨神经痛的毛病,常腿痛,有时腰背也痛,这六楼爬上爬下怕吃不消!”  相似文献   

10.
最后的故事     
我经常在夜晚去医院看望母亲,母亲住院快一个月了,我只去看了有限的几次。母亲所住的病房有六位病人,都是高血压引起的病症,算来母亲的发病这已是第四次了。那些病人死去活来,我在她们呻吟里看望母亲,母亲却是一脸安详。摸着母亲的手,那热流一下子涌到心里;依偎在母亲胸前,幸福如泉水浸入心田。母亲让女儿感觉到了安稳、如意和放松。在母亲的目光里,世界好像都是温暖的。  相似文献   

11.
亲情成为最远的水 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  相似文献   

12.
梦想达人     
看达人秀,常常想到十六岁的自己,从日本刚回台湾,母亲因为反对我太早工作愤而与我切断了关系,我身体水土不服一直在生病,住在没有床只有一张小垫子,一个小热水锅的房间里,每天每天以梦喂养自己,告诉自己,一定能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3.
来小 《金色年华》2009,(3):21-22
十八岁,应该是人生最华彩的乐章,但我的十八岁却是凄风苦雨,伤心偏用泪水洗的日子。那时候,我已在家里歇了一年的工伤,心底的寂寞与沉重是不言而喻的。母亲害怕沉重的打击使已不愿示人的我孤独而颓废下去,便常常从家务中抽出时间,从本已不能再拮据的日子里抽出几毛钱陪我去看场电影散散心。那天晚上,母亲要为弟弟辅导作业,我的心却莫名其妙地被突如其来的坏情绪燃成了一团火,仿佛不跑出家门就无法压住胸中那个狂暴的恶魔。于是我向母亲要了钱,自己去看电影。  相似文献   

14.
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对她解释说上去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一样感觉,但母亲就是不挪步。  相似文献   

15.
头朝哪边睡     
我搬家了。搬到离母亲家不远的一幢小楼里。母亲那天突然来了,气喘吁吁地上到四楼。她进来,倚着门喘息了一会儿,然后要看我睡觉的那张床放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6.
洗好一只碗     
刘改徐 《职业》2013,(25):82-82
一年之内,我接连跳了几次槽,情况却越来越不如意,我干脆待在家里,闭门不出,虽然内心无比焦虑,却又不想让别人看出来,于是我总是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陪母亲逛街、买菜、收拾家务。
  终于有一天,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躲在房间里哭了起来。这时,母亲悄悄推开门,递给我一块毛巾,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孩子,你的心太高了!”说着,母亲示意我出来,去帮忙收拾一下厨房。  相似文献   

17.
为了父亲,我献身给母亲的情人我出生于1970年,是父母的独生女。记忆中的父亲宽厚仁慈,他在武汉的一所大学任教。在他休息的日子里,总要抽出一个又一个下午陪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蚂蚁。每天从学校归来,父亲都是揽下全部的家务,而母亲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母亲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我14岁以前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我对双亲十分孝敬。我们的小家庭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而又幸福。1984年6月,父亲由于车祸卧床不起。最初,母亲为父亲的不幸遭遇落了不少泪,精心地在父亲的床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后,当医生宣布父亲  相似文献   

18.
那年高考我落榜了,没有眼泪,有的只是呆若木鸡的身心,生活给了我一次沉重的打击。我是一个贫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老老少少一家六口。母亲很早就离我们而去了。母亲给予我的太多太多,包括苦涩的心灵、忧郁和脆弱的性格。母亲是患癫痫病走的,在一个我不知道的时间静...  相似文献   

19.
人可貌相     
正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个链接,我一看标题便顿生愤慨。又是一起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的事件。施暴者被网友人肉搜索出了一张正面照,是一个30岁左右的女人,长得漂漂亮亮的,而且面带笑容,怎么看都很难和那个恶老师画上等号。正纠结着,恰好母亲从厨房收拾完碗筷来到客厅。我知道教了一辈子书的母亲眼光一向很准,我赶紧将手机里那个  相似文献   

20.
风中白发     
每看到拥有一头白发的人,我就想起母亲,想起母亲那过早斑白的令人辛酸的头发。我是一个满崽,小时候对母亲年过40岁就白了头没在意,直到18岁离开家乡,参军入伍,母亲送我到村外,站在寒冷的北风中,我才仔细端详母亲那一头白发,在风中轻轻飘动,好像一片白云。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