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进入大暑,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中暑人数也明显增多。此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王荣华 《老年世界》2014,(11):38-39
随着数伏天的到来,高温湿热给一些原本坚持锻炼的慢性病患者带来了困扰,“是否要继续锻炼,该如何锻炼?”专家指出,对于慢性病患者,气候条件差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停止运动,而应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不同慢性病患者可选择不同的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体质不好,伏天胃口差,一个夏天过完,我体重会减轻不少。立秋后母亲就忙着帮我贴秋膘。贴秋膘简单地说就是在立秋后多吃些味厚脂肪多的食物以增强体质为过冬做准备。贴秋膘首选吃肉,母亲说“以肉贴膘”最有效。  相似文献   

4.
《老年世界》2009,(16):34-35
民间有句歇后语:“三九天的火炉,三伏天的蒲扇——无价之宝!”的确,三九寒天,冻得人萎萎葸葸,了无生机,一近火炉,阵阵暖流潜人心窝;三伏酷暑,热得人烦烦躁躁,蒲扇一摇,清风缕缕,沁人肺腑。这舒畅劲儿,岂能用价格衡量?  相似文献   

5.
验方八则     
《老年人》1996,(3)
验方八则伏天根治冻瘪三法1、吃完西瓜后,将西瓜皮常擦每年冬日生冻疮之处,每日2—3次。2、用陈年辣椒树杆卜斤,剁碎置锅中加水煮沸,用此水每日傍晚擦洗冬天生冻疮之处,连擦5—7天。3、用新上市的紫皮独头蒜数只,去皮捣碎后置烈日下曝晒至热,再将蒜汁涂久、...  相似文献   

6.
享受感动     
宋彦春 《老年世界》2007,(17):25-25
我被父亲感动。小时候发高烧,正值伏天。为了给我降温,父亲决定到县城给我买冰块,没有找到白行车,只好步行去。两个小时后,勤劳质朴的父亲大汗淋漓地跑回来了,从怀里往外一掏用毛巾重重裹叠的冰块,自言自语道,怎么会化了呢?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嘛!冰块化了,我眼里的泪也跟着化了出来。没用冰块降温,烧竞奇迹般地退了,我知道这是父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陈雪寒 《老年人》2003,(8):52-52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练功健身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例如,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加机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可预防冬季常见病的发生;而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得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气候,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但对老年人来说,“夏练三伏”就不太适宜了。众所周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摄氏度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也会出汗,但尚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进行体力活动,则出…  相似文献   

8.
谈笑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逐颜开”,文气了些,说的却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9.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很吉祥、很尊贵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孽”者,灾殃之谓也。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一些相关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常常有意无意地将“社区化”与“机构化”对立起来,甚至还出现了将“社区化”与“去专业化”等同起来的说法。在这些说法中,其实已经隐含着价值判断:“社区化”或“去专业化”是“好的”,而“机构化”或“专业化”是“不好的”。但是,在坊间,人们的看法似乎并不买上述“研究成果”的账。  相似文献   

11.
“黄黄”仪态万方,“旺旺”活泼乖巧,“花花”慵懒安详一一这就是我家“桃园三结义”的全部“阵容”!“桃园三结义”者,乃吾舍下三只宠物也:“黄黄”是朋友从河北抱来的当地名禽“三黄鸡”,因其名“三黄”,故称“黄黄”;“旺旺”是从朋友家中抱来的一只小狗,整天汪汪不止,故名“旺旺”:“花花”是邻居送来的一只小猫,全身毛色五花相杂,故名“花花”。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由各种“游戏”所组成,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游戏”之中。这里所谓的“游戏”即“博弈”。社会设计了很多“帽子”,这些“帽子”是为我们准备的,那便是我们常说的“头衔”。例如,官场有各种“长”——部长、局长、处长、科长,学位有各种“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界有各种“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这些“帽子”是有光环的。还有许多谁也不愿意戴的“另类帽子”,如“贪污犯”、“贼”,改革开放前的“地富反坏右”分子等。古代,囚犯的脸上曾被烙上特殊的标记,当今的这些另类“帽子”是现代社会为另类人准备的标记,戴上这些另类“帽子”的人的身份也比正常的人要低,获取资源的量不如正常人,更不能与戴着光环“帽子”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会有“报”这样一个命题 与“仁”、“孝”、“忠”或“义”、“法”等汉字不同,“报”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能成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它必须与其他字组合,构成一个词,如“报应”、“报答”、“报仇”、“报恩”或“果报”、“回报”、“酬报”等等,始能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中国内地,如果你问一个受过教育或未受过教育的人“报”的意思,他要么会问“你是说报纸吗”,要么认为单独一个“报”字并无确切的含义,只有当它与另一个汉字组成一个确实的词汇,并具体落实到一定的语境时,才能成为一定的意义单位。  相似文献   

14.
语文闲谈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相似文献   

15.
改造汉字     
菁菁 《职业》2010,(3):70-70
一篇题为《16汉字之错:既不尊重女性,又误导儿童人生观?》的文章出现于多家网站的讨论区,作者叶满天提出,有16个汉字:“娱”、“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和“嫖”,“均具有一定的贬义,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普通人在书写或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上觉得这16个字与女性性别有根本的联系,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对女性的评价。”此言引起网友争议。  相似文献   

16.
于艳 《职业时空》2008,4(7):45-45
“体育”一词的原义,最早被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统称为“体操”,而其本名自英文或俄语中译为“身体教育”以来,所含本义不单只有“体”而没有“人”,也不单只有“体”而没有“文化”。体育教育不仅仅指“育体”“健身”,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育心”、“育情”和“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等应有之义。体育及整个教育都只是手段,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萝卜”与“上海阿木林”意义相近。近代上海人常把南京人视为“傻瓜”、“笨蛋”,讥之为“南京大萝卜”,以至于有些南京人在表白自己的籍贯时,不愿说是“南京”,而要说是“江宁”,就是怕别人笑自己是“南京大萝卜”。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曾指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能满足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更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勇 《现代交际》2002,(4):12-13
小时候一提“清明节”,总是跟祭扫烈士墓联系在一起。站在墓前,想像着长眠在地下的烈士,总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对死亡的莫名的恐惧。 其实人的死亡和诞生一样,都是天地的造化,自然而然的事情。古时候,人有等级区分,就连对死的提法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缘,庶人曰死。对死的通用别称更多,如“气散”、“数尽”,如阴阳家所说的“就术”、“星殒”,道家所说的“返真”、“登遐”,佛家所说的“溘然”、“涅 ”等等。此外,死因不同说法亦不同,英年早逝叫“夭折”、“夭昏”,享年高寿叫“寿终正…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公共关系学教课书中关于“公众”的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在所有的“公众”概念中,虽然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无可争议地指出了“公众”的“同质性”,即“由于共同的利益”或“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换言之“发生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时,才形成了“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