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尽管没有直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命题,但他却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诠释,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他首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性环节就是实现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经过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态转变为中国形态,在中国具体化;第二飞跃,是中国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再回到实际中去指导实践,实现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今天,研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确保中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离开这个根本目的来研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实际意义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要在中国的具体时空背景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形态、理论生长点和理论实践力量的中国化,使之在中国获得新的发展,成为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要关注中国现实,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又要与包括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内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就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真坚持,一种是假坚持。假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机械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要坚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和结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且要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发展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观,即毛泽东的发展观、邓小平的发展观、江泽民的发展观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结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际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组合互动,相结合的结果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进程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的过程,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要结合好,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否则就会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迷误。极左思潮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其根源正是由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之初,没有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好,使其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干扰,甚至破坏。  相似文献   

10.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纪念李达诞辰115周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李达是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和启蒙者。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有着开创性的历史地位,被毛泽东称为“理论界的鲁迅”。  相似文献   

11.
周新城 《中华魂》2012,(11):19-2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完全解决中国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老话题。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们党总结历史上的教条主义教训,就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毛泽东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所在。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民族特色就是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看,民族特色首先要重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民族内容,要突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性解读,要把民族精神融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民族特色的核心。所以,重视民族内容建设、民族认识方法和民族核心价值建设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民族特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键就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很大意义上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占据了四个制高点,即真理的制高点、道义的制高点、实践的制高点和时代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4.
学风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还是坚持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也是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对马克思主义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它的体系,掌握其精神实质、精髓,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现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作中则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精神振作,敢想、敢干、敢闯,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义学风。党的十五大重提学风问题,再次说明学风问.题至关重要,同时要求全党继承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日渐常新的重要课题。最根本的是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务必理论联系实际,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的民族特性,务必要有新的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历史必然性的,是深刻总结和反思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涵义包括正确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中国实际.体现出民族特色.要有新的理论成果.同时.还是一种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能否做到党的理论创新,决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对党的事业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认真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丰富的经验:1.坚持中发展,发展中坚持,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3.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也有着深刻的教训:1.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2.要坚持理论的彻底性,3.要坚持“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19.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反对主观主义错误,实践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前最重要的是全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上半叶进步理论期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具体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大量绍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系统梳理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