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们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数据源,统计分析2002年-2011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文献的语种和文献类型,从定量的角度考察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开放性和成长性特征。通过对比分析,考察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状况和学科地位。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浅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提出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方案,旨在积极倡导各高等学校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和资源,多方位开展体育人文教育,继续推进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理念让学校体育的含义一改过去单纯的生物学意义 ,并正以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向着社会学意义广泛的外延 ,使各大学都特别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这样做的深层含义是能搭建更多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染和人格重塑的平台与载体 ,在把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人文意义的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 ,用于具有思想意义的体育教育的同时 ,也通过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参与、享受 ,自觉或自然地接受积极、健康的人文熏染和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4.
[摘要]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体育学的重要分支,对该领域较有影响的论文进行分析将能明确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论文被引次数作为论文影响力评价的标准,选取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较有影响的190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论文的语种、时间、被引次数、作者以及期刊的分布情况。同时,针对国内论文,按法律、教育、经济和体育四个主题类型进行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但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相当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科学功能而忽视人文功能的倾向。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挖掘社会学理论的人文功能。基于社会化理论与传统修身理论的融合性,中国传统社会理论的借鉴与导入,可以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既能够开拓人文教育的资源、视野与途径,强化社会学理论的人文功能,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强化学科自身的思想内涵,促进社会学科学功能的实现。肇基于此,有可能构建融合"知识之学"与"智慧之学",协调"生态之学"与"心态之学"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国内科学社会学教育主体主要分布于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学科的教育体系中,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既有社会学学科建设自身的问题,包括科学社会学教育的边缘化、科学社会学教育的非中心地位等;也有缺乏外部发展条件的缘由,包括很难发现类似科学社会学系、科学社会学研究所等专业建制。国内科学社会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应从体制化建设做起,建立科学社会学教学教育社团,制订规范的科学社会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重视HPS教育的合作交流及推动HPS在各级科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科域是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不仅涉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还涉及理学、工学以及医学门类等。借助Web of Science数据库提供的(WC字段)学科分类分别与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映射关系,对我国10所机构的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进行学科映射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社会科学总论排名前五的支撑学科分别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和地理学;第二,综合性大学中"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包含了较多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相反,在理工科大学中,"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支撑学科以理、工、医学科为主;第三,交叉学科对社会科学总论支撑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作用。因此,"双一流"建设中,优化社会科学学科结构,打造学科高峰;促进文理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互补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充分论证了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推进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四有"人才,就必须改变轻人文教育的倾向,并在教育中大力提倡五种精神爱国、自强、重德、务实、宽容.文章提出了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调查研究--制定可行的计划--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强化教师素质.加强人文教育,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学科于2006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成为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社会学学科是山东省社会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在海洋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社会政策、法律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特色鲜明。在学校"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促进特色"学科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学学科致力于"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观点视体育课为课堂社会,并以人际交往为其本质特征。这一理论及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效应被越来越多的同行所认可和关注,它的应用已成为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传统的教学,人们往往较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和作用。随着教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论述建筑学科的性质,强调建筑学是人文学科与工程技术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并进一步分析了建筑学中丰富而广泛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内容.提出建筑学专业教育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的七个改革方法和途径,以建立全面的建筑学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历史的趋势、时代的需要,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章主要论述了物理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及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德国克劳斯达而大学和汉诺威大学经济学科建设和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考察,发现他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管理均是围绕提高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而设计的,并且已形成了较为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的动态性、教学方法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应用性。这对中国高等学校培养经济学方面的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理工院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教学,而应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要求、规律来思考和部署.华北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主要依托人文专业、"两课"教学,既要纳入整个学科建设的规划,又要力求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从课程建设抓起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光电学院在《光电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围绕教材编写、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授课等几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介绍课题组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推动了包括历史教学在内的近代教育观念、体制的革新与重构,成为"五四"时期以降实用主义教育运动勃兴的源头活水。从当前高校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依然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对于教学主体而言,要提高史学工作者古为今用的认识,落实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思想;对教学客体而言,要培养学生透视现实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树立平民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7.
一门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其研究成果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对于高等教育社会学而言 ,这一旨趣能否有效实现 ,首先取决于研究者在研究视角与方法的选择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学素养及其自觉性。高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既要遵行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策略和原则 ,又要从高等教育的实在特性出发 ,将其研究的目的、策略和方法真正纳入到社会学的研究视域之中 ,从而实现研究方法体系同研究主体、客体和具体环境的高度协同 ,这是实施高等教育社会学本土化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和科学与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哲学的基础和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一系列哲学分支课程和人文社科知识、科学与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联系起来,促使素质教育整合优化,克服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的哲学人文社科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两张皮"的锢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于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讲,大学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既是一个时代主题,也是一个永久课题。给出了"创新性人才"的释义,并把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关概念的基本关系进行了辨析。针对创新性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创新环境问题、大学教师队伍的欠缺、大学创新型文化偏弱问题、大学教学过程的要素创新乏力问题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模式仍带有浓厚的传统德育的特征,存在着理性与情感、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多维度的二元对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德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情境德育通过构建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道德情境,让受教育者在情境中感受、想像和体悟,完成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力的综合性学习。通过构建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视界融合的德育主体、情理交融的德育内容,能够有效消解传统德育模式中存在的二元对立问题,让高校德育成为深深植根于受教育者心灵和行动之上的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