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借助杰姆逊.弗雷德里克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框架,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看作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在文学上的相应表现,分析各个时期各种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分析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现代主义文学揭示了人物内心的隐秘,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为既解构又建构。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戏谑的、私人化的语言表达,富有逻辑、哲思的智者精神世界,创作出了一系列值得多维度品鉴的文学作品.王小波的作品大多以知青经历作为创作土壤,但是他作品中展现的精神质地又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常识下对知青文学精神内涵的认知,超出了知青文学中常有的压抑苦闷与迷茫反思的命题,他用其有限的创作塑造了无限的思维空间,向人们展现了其特有的自我"精神家园".《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知青文学这一母题下呈现独特影像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剖析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解构主义”在哲学、文学等领域内运用的一种策略——颠倒等级,作者认为,这正是当代中国“先锋小说”(实验小说)所采取的叙事策略。文章通过对几位作家的创作手法和具体作品的分析,论述了他们在小说叙事话语中所进行的实验性变革及其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由于不同时期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文学本身的发展、19世纪作家和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影响、作家的个人经历和作家对文学传统的创新需求,其创作主题和形式都不断发生变化。其早期作品关注步出校园的青年知识女性的婚恋、职业女性面临的生活和工作的两难困境以及各种家庭事务。后来创作视野逐渐扩大。其中后期作品聚焦英国国内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不断变幻的国际事务。创作手段由现实主义逐渐趋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后期作品中,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段混合交织在一起。无论创作手段如何变化,德拉布尔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却始终遵循弗·雷·利维斯的文学创作观,以道德教育和提升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派文学之间无论在精神实质和外表特征上都有着一致性。用后现代主义言说先锋派文学可以更确切地阐释先锋文学的有关意义、目的、语言以及文学样式等方面的实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约翰·阿什贝利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诗人,其诗歌作品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不少的学者和批评家通过对其作品深入的研读和评论,认为他在诗歌创作中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意义内涵,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发挥着强烈的时代先锋作用。本文从创作来源、创作理念和主要特征来探讨他的诗歌作品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发挥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品钦是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多数作品都采用了追寻的叙事模式,且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独特性。《V.》的两位主人公的追寻经历和结局,突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这一特征。这一独特性的追寻为那一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驰骋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舒展压抑的心灵,其目的是消解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还人类一个伊句园。  相似文献   

8.
王小波在国内文学界有相当的影响力,在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却无人知晓。其作品英译《王二的爱欲枷锁》的顺利出版改变了这一现状。从译介角度来看,王小波作品英译的翻译主体、翻译选材、翻译策略、推广机制、翻译批评呈现出引人深思的特征,也为研究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文学,充当先锋角色的,通常指的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倾向。一系列观念与创作呈开创性的作家、思潮或流派等,颇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的性质、面貌及发展方向。百年风潮跌宕,代表人物层出不穷,例如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和"新小说"作家罗布-格里耶;二者的理论和实践,不啻20世纪西方先锋文学的缩影,无论外在的特征还是内在的联系均富有典型性,可谓正确观照和理解西方现代文学的镜子。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作家索罗金的《暴风雪》是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其中充满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众多元素。它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亮点是表现出了强烈的反乌托邦思想倾向。作者借由各种奇妙地细节和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方法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一个未来的混乱时空,呈现了人类的种种恶行,展示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下人类精神文明缺失的危机,启示读者对人类的生存与毁灭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叙事策略在文艺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元叙事原则的解构和颠覆,后现代文化表征在当代影视作品中最突出的表现是2006年首播的80级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解构经典、颠覆传统,通过拼贴,体现出后现代作品的虚无性,是该剧最为突出的表述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闿运的诗文作品虽然模拟之迹明显,但并非完全脱离社会现实、专事模拟的“老古董”。在内容上,王作能切近现实社会问题,表达对民族危亡的关注、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以及对官场腐败的揭露,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在艺术上,王氏求新求变,形成了以境界高远、风神壮阔、情动于中、含蓄蕴藉、工于炼字、清绮雅洁为主要特征的独特风格。造成王闿运诗文被误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局限、时代因素和论者偏见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3.
文中由对中国的后现代批评话语的质疑引发,指出运用后现代话语之前应首先厘清话语成立的前提。立足于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文中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考察:为创作命名的难度、作家地位及创作意识的变化、读者接受的转变、作品的流通机制。在对中国当代小说进行后现代阐释时,应认识到进行文化批评时语境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零度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研究界用“零度写作”评价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后现代写作。一方面借用“零度写作”对主体的解构,以“零度情感”评价新写实小说,另一方面将“零度写作”理解为摆脱意识形态、摆脱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样式,从而将不再承载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标榜无意义或消解中心的后现代写作称为“零度写作”。但不同的学者站在捍卫或批判后现代写作的立场,令“零度写作”在中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在司空图的诗论中,王维以澄淡精致,格在其中、趣味澄敻为特征的意境创造艺术与审美内涵得到了首次标举。司空图的创见奠定了后世对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基本体认。韵味说在后世的接受中有玄虚化的倾向,相应对王维诗歌艺术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味、格并存而更重味才是司空图韵味说的理论内核,也是司空图体认王维诗歌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6.
王家卫的电影一直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求平衡,而且"另类"正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姿态;断裂的时空观符合后现代艺术的"拼凑"特色,但其深层原因在于超越存在主义的精神求索,是充满了渴望的青春物语;孤独的精神世界是王家卫自身在社会、电影界的精神投影,是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徘徊不定的精神"失语".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青狐》的深层寓意,主要是对80年代“极左政治思想回潮”与体制改革滞后的批判。王蒙把一个有关社会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的题材,巧妙地用“青狐”的恋爱与成名的故事作为包装,使之转换成以“边缘化叙事”的面目出现。这部小说,不仅是王蒙晚年小说艺术更臻成熟的标志,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话语与后现代主义话语互相磨合而产生新变的一种迹象。  相似文献   

18.
王鲁彦与无政府主义者有过较为紧密的接触,他在行动层面所表现出的与强权的势不两立以及在社会改造层面各类实验活动的参与,可以进一步推断,他曾一度信仰过无政府主义学说。鲁彦早期创作中张扬的个性主义,随处可见的迷茫、感伤情绪,都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网络文学作文化学的本质诠释,需要廓清这种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图—底"关系,即后现代主义文化诗学的逻辑背景。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情结和网络对诗学的后现代价值解构,就是这种逻辑关系的耦合方式。前者表现为:网络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祛魅"模式,浸润着后现代文化的知识态度;网络文学的消解中心话语模式,坚守了后现代的边缘姿态;后现代主义的平面化理念与网络文学无深度的游戏规则之间,也有着文化逻辑的同构与并置性。后者则表现为:网络化的欲望写作以自况性展示价值替代诗学深度的膜拜价值;网络对诗学信念的技术化演绎如游艺化、超媒体、超文本、链接修辞等,造成了对宏大叙事的能指飘浮和理性逻各斯的消解;网络作品对文字书写的淡化和对图像感觉的强化,抽空了艺术审美体验的心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小波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波独特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一以贯之地汲取诸如罗素等英美经验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思想,酿成了他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王小波的“独创”性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罗素及其他西方哲人的民主、自由观念。对中国文化传统继承的缺失亦成了王小波文学作品的一个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