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有修为知荣辱,胸有正气捍尊严”。在当今大力倡导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社会氛围中,我们应该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义和利的关系是荣辱观念的基础,“先义后利,存荣去辱”是中国传统荣辱观的主流。二是正确处理集体荣辱观与个人荣辱观的关系。我们要重视个人荣辱,更要重视集体荣辱, 力求使个人荣辱和集体荣辱结合起来。“位卑未敢忘忧  相似文献   

2.
一学术界通常认为,荀子所说的“人性恶”是指人的自然本质,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素质。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也,是禹桀所同也。”(《荀子·荣辱》下注只引篇名)这些不需要人们的主观努力和积习就有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是人的自然本性。它不分人之尊贵卑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共同本质。我认为,这不是荀子所说的“人性恶”的本意,而是把它作为人类生存的前提加以论述的。即是说,人与一切动物一样,他“有气”、“有生”、“有知”。这种“知”,只是“知食”、“知色”、与生俱来的“知”。这种“知”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与基础。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礼论》)荀子之所以把人的这种自然之性称为“性恶”,是为  相似文献   

3.
戒“盈”     
“盈”的原意是指满或溢。我们的擅长以形象事物讲抽象道理的先哲,常常以“盈”来比喻自满、自大、自我膨胀等心态和行为,并且谆谆告诫人们要戒“盈”。 古代著名典籍《易经》中就有多处讲到要戒“盈”、倡谦,例如:“人道恶盈而好谦”,“盈,不可久也”,“明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谦,必豫”。它非常赞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甚至认为“谦。德之柄也”,意思是说,谦虚才是道德的抓手。其它古代典籍对此也多有警辟之论,例如《左传》上说“盈必毀,天之道也”,不容量疑,振聋发聩。至于《尚书》上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更是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4.
马中锡《中山狼传》,是古代文学的名篇,其中有一句:“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之父子。”对于“虎狼之父子”的“之”字各注本多有疑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山狼传》注94说:“虎狼之父子,意谓即使  相似文献   

5.
论爱     
谁给我的利益较少 ,谁与我必较远 ,我对谁的爱必较少 ,我必较少地为了谁谋利益 ;谁给我的利益较多 ,谁与我必较近 ,我对谁的爱必较多 ,我必较多地为了谁谋利益。于是 ,说到底 ,我对我自己的爱必最多 ,我为了我自己谋利益必最多 :自爱必多于爱人、为己必多于为人。要言之 ,每个人必定恒久为自己 ,而只能偶尔为他人 :恒久者 ,多数之谓也 ,超过一半之谓也 ;偶尔者 ,少数之谓也 ,不及一半之谓也  相似文献   

6.
尊师史话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尊师重教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其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  相似文献   

7.
史有遗贤,而文章无穷——邵祖平先生《词心笺评》略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道:“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其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诚乃至理之言!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人空怀满腹经纶,然因时运不济、命途多蹇而沉沦下僚,直至湮没无闻;惟文章使他们名留史册。野有遗贤,史  相似文献   

8.
升庵词境说     
王国维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何谓境界?王氏当然有其自身之理解。然而境界之说,历来论者甚多,尽管认识不一,但对诗词艺术中存在着某种境界,则众口无异辞。王氏论词境又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又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王氏之说,无论他的侧重点何在,又无论他的特殊涵义何在,总之,他承认所谓词境,必  相似文献   

9.
《小雅·彤弓》是“天子锡有功诸侯”之诗。诗云:“彤弓弨矣,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受言藏之”,毛传,“言,我。”“受言”即“我受”,“受言藏之”即“我受藏之”。郑玄笺不从毛传,他说:“言者,谓王策命也。王锡朱弓,必策其功以命之,受,出藏之,乃反入也。”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有影响的法学思想家。一、他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论证了“法久必敝,法敝必变”的思想。“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形成主动;“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形成被动。二、他主张大力提倡民权,认为处今日生存竞争之世界,非籍民权无以保国权。三、他重视法理学之研究,认为“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他对法律起源的学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都作了深刻的研究。四、他非常重视立法工作,主张立法要为“公”。立法权要由众人掌握,才能制定出“善法”来。不能孤立地制定某一种法律,而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并要特别注意培养行法之人。  相似文献   

11.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孤例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每提起“胡同”一词的起源,必引元人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杂剧第一折。剧中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短短的戏文,足以证明在当年的元大都城里,就已有了砖塔胡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元大都,有五十个坊,所谓“大衍之数”,而且每个坊都有名称。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在文献的记载中,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  相似文献   

12.
《乡党》末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山梁雌雄,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是《论语》里很特别也很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固曰:“迥翔审观而后止。”邢昺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迴翔审观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  相似文献   

13.
说“安”     
国泰民安,百年盛世,实无数人追求之梦想。国家的“安泰”,在下应万众一心,抓住其根本;在上应积其德义,公正而坚毅。赵威后见齐使,不先问君,而先问岁与民。“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此一句可谓是字字千钧,字字沉重。国家之“安”乃是万民之“安”,天下人之“安”,绝非一人一君者之“安”。试问饥民遍野,满目荒凉,何谈一个“安”字?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可享百年盛世,传万代荣光。魏徵曾经谏太宗十思,其言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诚然,没有英明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披衣服的“披”,如果学生写成“被”,老师是一定要加以纠正的。但是清朝文字学家徐灏说:“披衣之‘披’,乃‘被’之假借。”按照他的说法,“披衣”倒应写成“被衣”,才是正字。他说得对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被”与“披”的本义说起。《说文解宇》衣部:“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身。”《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孔安国解释说:“今之被也”。郑玄注:“今小卧被是也。”《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王逸注:“被,衾也。”由此看来,“被”  相似文献   

15.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前途,因而不能等闲视之。青少年涉世未深,心灵比较单纯,识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影响。当前,各种信息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复杂,如果不很好注意,将来就会成为社会问题。《南史》记载了陶弘景的一句话:“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可见对自己的要求之严,荣辱观念与人格塑造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儒家的学说,以修身为基础,《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职位高低,修身都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而修身当先…  相似文献   

16.
周游 《人生与伴侣》2007,(10):18-19
“减肥”这两个字,现在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会陌生。胖自然不必说了,就算瘦,也会有大批好友来采访你的减肥秘方。从大学开始,似乎每个夏天都要发誓减肥。“这个月一定要减下去10斤”,成了六月必念的魔咒。  相似文献   

17.
读书的境界     
肖云军 《社区》2012,(5):4-4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兴趣至关重要。只有好奇热爱,才会潜心钻研,以它为乐。  相似文献   

18.
“折腾”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中,不经受“折腾”就不能取得优秀成绩;在职场中,不经受“折腾”就不能成为合格的职场人。所谓“折腾”即不断地磨炼自己,因为只有敢“折腾”才会有机会;经。“折腾”才会有成长;善“折腾”才会有成功。在这个要求的激励下,我不断成长着。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初年,在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的诗文中,常有如此诚挚而又深沉的呼唤:“国魂乎!盍归来乎!”“吾中国国民之魂安在乎?”“中国之魂安在乎?”所谓国魂,亦称国民精神,即以后人们所热心讨论的国民性。当年梁启超曾对此词加以诠释:“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新民说》)  相似文献   

20.
荣辱观是对荣辱的看法,荣辱感是对荣辱的实际感受;对荣辱的看法是在对荣辱的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荣辱的看法也能引起相应的感受;荣辱观、荣辱感的形成离不开自我意识和类意识,也离不开评价意识;“自以为知道或相信同类对自己有评价,并且很在乎这种评价”才会感到光荣或耻辱;只要生活在共同体中,就会在乎共同体对自己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荣辱观、荣辱感才会对人的言行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