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的个性化根源于时间的多样化."现代性时间"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以及进化观的文化信仰基础上,是尺度单一和价值单一的时间."现代性时间"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量化特征,给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现代性时间"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人成为时间的奴隶.在"现代性时间"维度上,不仅不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消失殆尽,个体也被割断了与历史的联系而成为无根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王桂妹 《学术交流》2004,(3):150-156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作为中国历史现代转型期的主导价值倾向,也对20世纪文学现代性的实现构成深远影响。革命,作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话语表征,为文学现代性生长提供了动力的同时,也因其线性思维方式把传统置于现代性的对立面,视"欧化"为惟一路径,从而造成文学现代性的缺失、启蒙。作为20世纪现代性的核心话语,赋予文学现代性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因其对艺术与历史所做同构性理解而斫伤了审美,并因其对文学的工具化要求而使文学的独立价值难以呈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历史的职业倦怠观认为,职业倦怠并不是某一阶段单一个体的突发状况,而是社会结构在个体身上的投影.现代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形成,与我们中的每一个体息息相关,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世俗化与精神危机、社会分层及流动与职业追求、转型期的职业声望、科层制与现代企业组织理性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等这些现代性的具体表征都对现代人...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化-历史的职业倦怠观认为,职业倦怠并不是某一阶段单一个体的突发状况,而是社会结构在个体身上的投影。现代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形成,与我们中的每一个体息息相关,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世俗化与精神危机、社会分层及流动与职业追求、转型期的职业声望、科层制与现代企业组织理性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等这些现代性的具体表征都对现代人的职业倦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民宗教不是具有独立建制实体和教义旨趣的宗教,而是一种“社会精神结构”的宗教性。公民宗教的形成和出现是有条件的,它是现代社会理性化和分化的产物,是传统宗教的世俗替代物,但并非所有的民族国家都有公民宗教,也并非所有的社会集团都能从他们的政治神话中创建神学。公民宗教是在宗教与政治充满张力的语境下提出的。《圣经》的神话式隐喻与罗马的共和德性是公民宗教保持活力的两翼。盎格鲁-美国式的公民宗教是公民以公民身份使公民宗教成为可能。公民宗教所回应的现代性问题是如何在个体化的社会中实现社会的团结。  相似文献   

6.
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许多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文化的意义进行了论析。其实文化应划分为两种概念:广义的、人类学的(anthropological)文化概念与狭义的、价值标示的(value-marked)文化概念,后者可直接称为高雅文化。高雅文化特指一系列特定的人类行为与社会活动,在现代性条件下,这些活动通常被视为是自律的,其本身具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评价标准等等,并且独立于政治与经济领域。具体来说,这样的文化主要指的是艺术、科学、哲学、文学等等我们所熟悉的文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的追求和梦想。现代化“一方面仿佛是我们未来命运的宣示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百年未了的悲情刻写。”① 但是我们对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长久以来都不是很明白的。现代化追求的就是“现代性”(modernity)。虽然西方社会比我们更早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更早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 ,但系统地反思什么是“现代性” ,也是晚近才开始的。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概念 ,它可以从经济、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多方面来理解。一般说来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 ,而“现代性”这个概念用来标志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差别。本文并非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专门研究 ,而仅是从学界已经做出的研究出发 ,对这一概念择要描述 ,②以资说明原创文化研究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布达佩斯学派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20世纪晚期,作为卢卡奇的得意门生和学术伙伴,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在研究主题上经历了一次微观的文化转向。他们从早期对异化、人道主义等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倚重转变到后期对文化、后现代、科学与艺术等主题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关注和分析当代现实问题,形成了体现该学派传统的现代性文化理论。通过简要评述布达佩斯学派现代性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揭示该学派为现代性文化寻求多元化发展道路的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9.
董德福 《探求》2007,(2):70-73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追求历经曲折。一方面表现为以西方为榜样的倾向,另一方面,出于对文化民族性的维护而抵御西方。激进与保守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于中国文化现代性诉求的全过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必须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放眼全球,与普世价值保持一致,又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个性,与传统完全脱节。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追求应该在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方面作出表率。  相似文献   

10.
齐美尔的现代性:现代文化形态下的心性体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生命哲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立场视角,齐美尔说明了主、客观文化走向分裂对立的"文化悲剧";从日益扩张的货币经济的文化意义,结合与之交织的劳动分工的发展,齐美尔揭示了"文化悲剧"在现代社会的展开即现代文化形态;从对货币经济所主宰的现代外部文化形态的顺应、反弹、逃逸等不同反应方式中,齐美尔描述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心性结构.  相似文献   

11.
归属感的匮乏:现代性语境下的认同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同是一种辨识过程,其目的在于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归属”,从而达到对“我是谁”的确认。在前现代条件下,由于个体处于固定的、系统化的关系网络当中,自我通过自身在稳固秩序中所处的环节而获得确定的归属感。而现代化作为一项不断颠覆现有行为方式的进程,催生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导致了个体与共同体的相互分离。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在享受高度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归属感匮乏和身份感模糊的困境,从而陷于对“我究竟是谁”的追问当中。认同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凸显了出来。摆脱原子化的自我观念,建构一种共享式的新型人际关系,对于解决现代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现代性的矛盾就是文化现代性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抵牾冲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始终是一个必要的层面.现代性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使现代性文化的构建成为可能.技术、社会和政治的支配性逻辑驱动了现代性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最后,文章从边陲及中心二元范式出发,阐述了现代性文化认同中的困境与矛盾,剖析了全球视野内现代性文化认同过程的模式及其内在支配动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视觉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城市视觉文化形象的城市建筑为主要问题,首先阐述北京城市视觉文化的历史“余韵”与现代性“崇高”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转变,在此基础上论述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然后从视觉文化理论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现代化、欧美现代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但也存在着诸多局限,它们不但包含着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因素,而且都具有明显的目的论和意识形态倾向。阿里夫·德里克深入研究了现代性的知识谱系以及与现代性相关的各种理论,在反思、评析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现代性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把握现代性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也为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照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李庆本 《求是学刊》2003,30(6):98-103
本文试图突破将中国等同于传统、将西方等同于现代的学术范式,以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为主要考察对象,从浪漫主义与审美现代性的密切关联入手,揭示了审美现代性在汉语语境中产生的文化渊源、具体内涵、历史意义。以此说明审美现代性问题不仅仅是西方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是内在于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之中的。而在考察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时候,就不应该仅从西方着眼,还应该考虑到中国文学自身因素,不仅要看到中国浪漫主义作家所受到的外国文化的影响,还应该注意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在现代作家身上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表现出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语境,本文重新反省了近代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文化传统的蝉脱与嬗变,以及隐含在这一脱变过程中的中国现代性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导并论证了这样一个基本学术判断:即近世中国企图脱出传统道德文化的自由与保守之两分,表明了传统之后的中国道德文化陷入了摆脱传统与持守传统的两难纠结,而最终的结果看似已然超乎传统之外,实则仍然在传统之中,只不过社会主义新道德以革命性变革的方式,在近代百年的诸神论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中国的主流道德文化。然而,她并非超脱于传统之外的纯粹异物,而是且只能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性的新的延展,仍然是漫长、深厚、连贯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变体链。  相似文献   

17.
杜红艳 《求是学刊》2012,39(3):18-22
赫勒与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理论都将文化概念与现代性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都指出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悖论性存在.然而,在基于文化悖论的现代性危机究竟是什么,如何对待现代性文化悖论上,赫勒与马尔库什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马尔库什认为,现代性同一性规则消除文化悖论的企图正是现代性危机之所在,赫勒却认为,要克服现代性的危机就应该取缔文化悖论.二人对克服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不同努力反映了布达佩斯学派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11,(10):172-175
以权力差异为先导的后殖民语境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在文化价值观、诗学规范,还是读者意识等问题上都会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意识,表现其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的关系实质上是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诗学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上加以抉择的体现。选择辜鸿铭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他在译介实践中的翻译行为,探究文化身份有利于深化对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和翻译意图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作为布达佩斯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马尔库什和赫勒始终都在关注着文化现代性问题。赫勒和马尔库什都对社会相关性作了一种哲学承诺,但是赫勒选择了合理性的乌托邦的规范选项,而马尔库什长期以来倾向于彻底的历史主义原则。特别是赫勒创造性地将第三种表达愿望的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概念引入了马尔库什的理论中。与这种规范的文化概念相连的原理、轮廓和诊断被赫勒发掘出来,并与马尔库什最初概念中的历史性选择交错进行。可以说,赫勒阐释中的某种劣势与她的哲学理解的乌托邦渴望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春时 《求是学刊》2003,30(1):44-47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等三个层面。感性现代性是被解放的享乐欲望 ,理性现代性是理性精神 ,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包括艺术、哲学以及宗教等 ,是对感性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的批判。中国现代性的历史 ,存在着感性现代性没有充分发育、理性现代性缺乏科学精神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以及反思—超越的现代性即哲学、审美以及宗教的缺失等根本性的缺陷。这些问题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中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