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军事术数考述——以《左传》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是中国古代军事术数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祭祷、卜筮、天文气象占、梦占、诸杂占和祓禳、诅咒等术数被普遍地运用于军事中,使春秋战争表现出浓厚的术数性,并对其进程及结果常常产生深刻的影响。春秋军事术数的发展奠定了战国秦汉时期兵阴阳家的形成与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唐末五代道教学者杜光庭编撰的《墉城集仙录》,收集了汉魏以来三十多位女仙的事迹,集中展示了道教女仙的形象。这些女仙美丽绝伦,长生不老,既是道教之道的美好呈现,也是降临世间传经布道的使者。她们尊贵的神性地位,反映了道教独有的平等女性观,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社会思想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兹根据本人到彝族撒梅人居住的昆明阿拉乡的实地调查,探讨彝族撒梅人的西波宗教。笔者分析了道教传入彝族撒梅人中的历史,比较分析了道教影响下彝族撒梅人西波宗教的斋醮仪式、经文和神灵系统;进一步论证了西波宗教是在彝族民间宗教基础上融合道教的经文、斋醮仪式、神灵系统而形成的彝族撒梅人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了武当山道教九月初九真武圣寿斋醮法事的宗教活动,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审视了斋醮仪式的源流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道教斋醮科仪虽起源于下层民间中的巫祝仪式,但在发展中不断地吸收了先秦周礼祭祀礼制的内容。道教斋醮名称源自先秦周礼,道教斋醮祀神对象及祀神方式多以先秦周礼为基础,道教斋醮器物大多承袭先秦礼制器物规制,道教斋醮礼意也多沿袭先秦周礼。这种长期而广泛的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行为,实际上显示出了道教对于世俗规则的屈服。它客观上促进了道教的官方化,并为道教争取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长安城的营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城建规划思想不仅有对秦代宫殿的利用问题,也有取法天象的模式,北墙和南墙的曲折包含了对"北斗"及"南斗"文化思想的认识.在汉武帝大规模营建时期,由于城建思想的变化,使得汉城的布局模式发生了巨变.王莽时期受"复古"思想的影响,汉长安城南郊进入大规模修建礼制建筑的阶段.自始至终,城建规划思想一方面主要来自古礼,主要是周礼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和阴阳五行天文术数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7.
包括丘词在内的全真道教词 ,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 ,在文学史、诗歌史、词史中也没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 ,对丘处机道教词所表现的苦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认为其词作主要表现了全真道内修心性、外修真功等宗教思想 ,其外修真功部分主要反映了丘氏的交游和斋醮活动。表现丘氏苦修的词作反映了全真道森严的教制教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云梦秦简日书研究》出发,深入研究了睡虎地秦简日书的各部分,对日书的内容、形式、文本等方面的结构特征作整体性的阐明,进一步揭示了日书及相关术数的性质和源流,对日书中大量天文、历法和术数内容的含义和性质首次进行了分析和阐示。  相似文献   

9.
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白玉蟾在斋醮科仪申融入雷法的仪格,以增强斋醮济世度人的法力,这既是宋代雷法盛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也是白玉蟾对道教斋醮科仪格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丘处机在青年时期曾自行阉割,断绝情根,进行内外双修,同时也进行其他宗教活动,把其师王的宗教思想付诸实践。本文对其道教词所表现的内外双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其词作主要表现了全真道内修心性、外修功行等宗教思想,其外修功行部分主要反映了丘氏的交游和斋醮活动和全真道森严的教制教规。  相似文献   

11.
从先秦到唐代,西王母信仰已随着人们崇奉她的方式而经历了多次转变,特别是六朝时期,在道教神学体系中,西王母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的重要转变,不仅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发展,也是道教构建其女仙谱系的基础。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总结了六朝以来的西王母道教形象演变,对西王母信仰和道教神学体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会通方面,与其前辈徐光启、同辈王锡阐、后辈梅文鼎相比,薛凤祚会通模式的独特性非常明显地表现在其术数思想中。薛凤祚试图用西方占星术复活中国传统术数,他批判中法,引进西法,并对术数理论基础及具体术数分支——择日术进行了中西会通。由于中西学术从体用到思维方式都迥然有别,薛凤祚的会通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3.
宋代崇奉道教,斋醮活动盛行,为道教青词的兴盛创造了条件.青词创作反映了内容繁富的道教斋醮活动,折射出宋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道门内外道教斋醮科仪的编撰和总结,对青词宗教美学标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规范,对推动青词这种道教独特的审美艺术形式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光庭,字宾圣,浙江处州缙云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约84岁。杜光庭在青年时代曾到长安应九经考试,科举落第后入天台山学道,随后返回长安,受到唐僖宗的重用。他曾三度入蜀,第一次入蜀时间约在唐僖宗乾符三年(876)至乾符五年(878)之间;第二次是中和元年(881)随僖宗一同逃亡入蜀,在蜀中滞留四年;第三次入蜀时间约在僖宗龙纪二年(886),从此再未离开蜀境。杜光庭入蜀后,受到王建父子的礼遇与恩宠。晚年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死后葬于青城山清都观附近。他是唐末五代著名道土和道教学者,喜读经、史,学问渊博,  相似文献   

15.
晖原 《社区》2017,(23):14-15
袁黄,号“了凡”,明代重要思想家。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他出生于浙江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初名袁表,后改名袁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为“了凡”。袁黄年少聪颖,卓有异才,且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文采出众。对天文、术数、水利、兵书、政事、医药等颇有研究,为明万历初期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1586),他进京会试得中进士,两年后授宝坻知县。  相似文献   

16.
"诗风词化"为唐宋诗歌最显著的特征.这主要取决于唐末诗坛独特的创作群体以及唐末社会复杂的生存背景。从"诗风词化"所具备的新颖的文学审美特征中可以看出,诗词二者的兼融和嫁接,实质上促进了词的发展和繁荣。诗动词兴,对于文学样式的进化而言,具有深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杜光庭创作的步虚词,其主题呈现独具宗教功能,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不仅具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这些步虚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五代时期道教的盛况和杜光庭的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关于隋唐时期道教在传统数学领域作出的贡献,学术界已有较多的探讨,然仍显不足。要言之,隋唐道教术数学派坚信术数与数学互为表里,通过"算"、"数"之共性将术数、数学融为一体,并以兼摄数学之术数求道证道。这些思想使得其自身在传统数学(包括天文历算)的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影响了传统数学的精神气质和发展趋势。而道教术数学派在术数、数学上的研究,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教在创立之初 ,就既关注人的长生成仙 ,又关注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太平。唐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的“经国理身”思想表明 ,内以修身养性与外以经国安民是道教终极理想不可分割的两翼。杜光庭的“经国理身”思想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与儒、佛有所不同的道教终极理想的内涵 ,而且为宋代以后道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国理身”思想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情怀 ,将为道教思想在 2 1世纪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杜光庭创作的咏道诗,取材广泛,主题丰富,不仅展现了其慕道、学道、修道、研道、弘道的历程,而且散发出特有的思想意蕴和浓厚的宗教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