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语言学转向”衍生的文本主义和叙述主义,曾对当代小说的历史叙事产生过巨大冲击。文本主义强调文本的唯一性,主张以文本取代实存,这种认识为当代作家进行历史与文学的间性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叙述主义强调叙述的优先性、对话性和解释性,也为其消弭故事的实在性、突出话语的主体性提供了思想便利。为了颠覆史源中心观、历史进步观等元叙事结构,先锋作家也采取了一些其他形式主义手段。当代历史题材创作领域的这些探索,其思想资源主要来自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因而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质。对于这场文学试验,应该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一方面要肯定其为历史文学带来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也要警惕绝对文本主义可能带来的虚无主义危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人遇骷髅的故事,其骷髅意象明显经历了从先秦魏晋散文所展示的道家至乐逍遥思想,唐宋以后宗教视域下的空幻机巧,以及世情理念下的怪异、教化性特征等几次大的演变。骷髅意象之嬗变,与道家、宗教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作者心理特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意-象-言,是易道之全体大用,贯通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未发已发、本末源流、有无显微、性相体用,以同观之,莫非“意象”,故曰“意象哲学”。与此相应,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为特质的诠释,既非“本体诠释”,亦非“现象诠释”,而是“意象诠释”。返之,意象哲学便是以易、道、心三者为本体之一贯的哲学,具有思维圆融性、结构整体性与形态意象性三特质的哲学。以史观之,意象哲学是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诠释,是“无我”的、“史学” 的、主客二分的“照着讲”,是思维方式与诠释方法;以论观之,意象哲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重构与发展,是“有我” 的、“哲学”的、主客一体的“接着讲”,是哲学观与本体论。简而言之,意象哲学是以“意-象-言”这一思维-结构为核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意在揭示传统哲学固有之特质性,从而确立其主体性,彰显其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之美感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主要围绕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展开:“女性语言”是指女性之词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女性之内容情思;“女性书写”则是指女性在从事词之写作时所表现的写作方式与风格。通过对词例的分析认为,第一类文化层次较低的歌伎所写之歌词,因其“男性书写”格式之习染与约束较少,表现为生动变化而赋予本真的生命之感发;第二类与文士往来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歌伎之词,则因受到文士们“男性写作”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双性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之美感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主要围绕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展开:“女性语言”是指女性之词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女性之内容情思;“女性书写”则是指女性在从事词之写作时所表现的写作方式与风格。通过对词例的分析认为,第一类文层次较低的歌伎所写之歌词。因其“男性书写”格式之习染与约束较少,表现为生动变化而赋予本真的生命之感发;第二类与文士往来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歌伎之词,则因受到文士们“男性写作”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双性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关于《星期天早晨》一诗,评论家向来评论最多的是其宗教主题,却往往忽视了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意象。为探讨和再现诗歌中的意象,文章从意象的感受性、矛盾性以及象征性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使全诗达到“情感统一”、体现诗歌“张力”以及表达作者耽乐的尘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7.
技巧、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概念,赋予了20年代新浪漫文学最明显的形式层面─—艺术设计。20年代新浪漫文学主要有两类艺术设计。一类是基本叙述的诗化与歌化:诗化现象表现在新浪漫小说情节无高潮和新浪漫戏剧冲突瞬间性、错位性、隐含性上;又表现在由此而致的情景定格上。歌化现象表现为诗的诗体偏长、采用叙述语言、有一定情节和戏剧因素等方面。诗化、歌化导致了叙事体裁与抒情体裁的接轨与趋和。第二类是深层文本的象征营构。诗化、歌化达到的定格情景中的意象具有象征意味,它们为新浪漫作品的象征奠定了客观基础。以此为基础,象征营构从意象自身象征和意象结构象征两方面深发开去,并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8.
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残雪的小说创作无论是文本内部的意象、形式、结构、语言,还是文本之外的文学理念、思考深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概括为从“自动书写” 到“理念先行”的转型,其主要体现在文学意象、文本风格以及对权力的“隐藏式”书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文化特质是语言的深层底蕴 ,由此可清晰地窥见语言与文化的制约关系 ,使我们更深切地体验和掌握语言。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含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表现在民族精神、物质标志、俄语发生史、语言事实和文学作品等五个方面。认识俄语的这些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理解俄罗斯精神、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化特质是语言的深层底蕴,由此可清晰地窥见语言与文化的制约关系,使我们更深切地体验和掌握语言。俄语的语言文化特质含有鲜明的宗教色彩,表现在民族精神、物质标志、俄语发生史、语言事实和文学作品等五个方面。认识俄语的这些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理解俄罗斯精神、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11.
道学与后现代女性主义虽然分别诞生在传统中国社会和现代西方社会,但其性别观却存在契合。它们都采取整合的思维模式,倡导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平等,追求男女两性的和谐统一。这种契合既反映了道学思想的时空超越性,也反映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以文化为旅游的内核这一观点正在成为旅游行业的共识.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理应成为我国休闲旅游业的重要内核.道家及道教对旅游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其中诸多思想对现代旅游有重要的启发.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它的文学、艺术、洞天福地、宫观、园林、庙会等民俗以及养生与特色饮食等丰富资源,都能够与现代休闲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化创造者爱默生的散文《经验》是爱默生思想从早期的超验主义向中后期实用主义过渡的一个转折点。爱默生提倡以接受生活现象参悟生活意义代替线性追问结论。散文中出现的“始末”、“生死”和“恍惚”意味着经验中的分分秒秒都有特定的意义,体现着意义在过程中展开的道家思想,即把时间、新奇、变化、人类诸种关系内在的建构性本质纳入哲学基础和阐释语境中。  相似文献   

14.
巫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悠久的传统,自商周以来,巫术虽逐渐从精英文化中被排挤出来,但仍然对国家的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有极大的影响。汉代以后,表现为国家宗教和民间方术两大类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的兴起,更与巫术有密切的关联,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对巫术由依托到批判的转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易心莹的求学经历看,儒学构成了其知识结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故他才会采用<三字经>的形式来宣传道教知识.可以说,<道教三字经>是易心莹援儒人道的具体表现,易心莹虽身为道士,但其内心"笃守儒师与道家学理"却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文化创造者爱默生的散文《经验》是爱默生思想从早期的超验主义向中后期实用主义过渡的一个转折点。爱默生提倡以接受生活现象参悟生活意义代替线性追问结论。散文中出现的“始末”、“生死”和“恍惚”意味着经验中的分分秒秒都有特定的意义,体现着意义在过程中展开的道家思想,即把时间、新奇、变化、人类诸种关系内在的建构性本质纳入哲学基础和阐释语境中。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以反叛、解构著称的后现代主义极力消解"本体"之存在。因此,就表层而言,此与恪守"大道"之本体的庄子似乎无甚关联。然而,事实上,后现代对本体的消解所达成"物的解放",尤其"视角主义"对物的"多元"主义立场不期然地与庄子"齐物"之态度有着密切的"天然关联",此亦构成中西哲学文化对话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作家中受宗教影响最深的一个,佛教、道教、基督教对其思想和创作的复杂影响,使许地山身兼卓越的宗教研究家、真诚的宗教徒和进步作家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9.
强调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天和、人和是道儒两家都重视的。但就它们的逻辑排列而言,道儒两家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儒家强调人和,依据社会的需要来营建社会的和谐,其具体操作就是依据血缘亲疏关系的仁来决定具体行为的内涵的方法,结果是对人自身和谐的忽视,造成社会与个人的分裂,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投入多而结果少;道家则从公平的不仁切入,不偏于个人的欲望,不偏于人际关系中的自己,不偏于人是万物关系的一部分的定位,从个人到社会他人,从内在本性到外在要求,依归自然无为的轨道,不仅强调社会的和谐在个人的和谐,个人的和谐在内心的和谐,而且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只能在他者价值的实现中才能得到保证,这既为营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打牢基础的参考,也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揭示了俭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文学在切近人类本质意识这一点上有着天然的缘分,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渗透、影响和交融的关系,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诗歌的互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清道教中的隐语,即是宗教与诗歌最直接的关联结果;随着诗歌语言艺术的发展和成熟,精致化的韵语又成为上清道教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与宗教得到了自觉性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诗歌最后成为上清入道者表现一己内心纯粹宗教体验的主要文学形式,传达了诗人在宗教感召与影响下的情感,体现出宗教与诗歌之间的更深一层次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