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诸如《女勇士》和《喜福会》那样的华裔美国文学名著不同,雷庭招的《吃碗茶》于1961年出版之初并没有引起轰动。迄今为止,美国学者往往关注它所体现的封建父权以及唐人街令人窒息的封闭社会所造成的人性扭曲,而国内学者则被它包含的“亚裔感性”、群体主义价值观以及语言特色所吸引。本文拟运用英国文化学家斯图加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对其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以及同化过程作一探讨,旨在挖掘该经典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一个基本上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其文化发展史就是移民不断涌入、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历史。从早期殖民时代到二十世纪的今天,移民潮或急或缓,始终没有间断过。“美国人”这个概念是随着美国诞生而产生的。如今,美国的疆界已定,而美国人的定义难写。究其原因,就在于其移民来源的复杂性及其文化的多元性。本文就美国社会的移民同化与文化多元化理论作简单介绍,或许对国内研究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文化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一个华人版的“美国梦”。作者有意把小说主人公拉尔夫对“美国梦”的追求摆在一个两种文化即儒家人伦文化和美国个人主义主流文化巨大差异的语境下。透析拉尔夫追求“美国梦”所遭遇的困境 ,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美国多元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中,美国民族“集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于一体”的矛盾文化特征,在该小说主人公巴比特身上典型地体现出以实用主义为主同时兼有一些理想主义之“理想实用主义” 的个性特征,这是美国社会从产业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型时期美国人性格特征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翻译界“忠实”与“背叛”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直到“创造性叛逆”概念的产生,较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纷争。“创造性叛逆”把人们的视角引向对“文化”的关注。《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的英译本使得该作品在英语世界里广泛传播。文章以“创造性叛逆”的视角,选取《生死疲劳》英译本中典型的例子,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阐释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忠实”和“创造性叛逆”现象及其所用的翻译手法,旨在揭示其文化价值,为文学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祖籍山东青岛的王清福是“美国华裔”第一人,不仅在美国创办《华洋新报》和《美华新报》等中文报纸,还在《北美评论》《大西洋月刊》《哈珀斯杂志》等报刊上用英语发表150余篇译介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他准确阐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饮食文化,改编了典型文学文化人物形象,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通过发掘王清福报刊文章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厘清苏思纲新出王清福传记中涉及杂碎的不妥之处,将《西游记》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史向前推进十年,重新审视王清福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后殖民理论,探讨《孙行者》中“混杂”文本的政治内涵和文化意义,分析这些“混杂”文本在重构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混杂”策略,《孙行者》强有力地颠覆了美国主流话语权威对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化描写,试图实现对华裔美国人“第三空间”的身份重构.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搜神记》专注在“怪异”的一切,而《聊斋志异》则专注在“人”的一切,从《搜神记》到《聊斋志异》,神、仙、鬼、怪走过了由与人的距离的疏远到与人的情感上的融洽,从行动上束拘不于人间道德规范到与人共有一个行为准则的文化历程.神、仙、鬼、怪的“人化”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若曦以她具有生长在台湾、留学美国、回归大陆后又移居加拿大和美国的“三重放逐”的传奇式生活阅历,以及70年代初以“文革”为题材创作《尹县长》等一系列小说,开了“伤痕”文学的先河,80年代在美国创作了以海外华人生活为题材的《远见》等系列小说,为大陆读者所熟悉和热爱。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角度,就“时代、历史、政治、文化‘夹缝’中的海外华人群像”,“多重文化交汇下的华人心态”和“传统与现代冲突中的女性世界”等三个方面,探讨《远见》对海外华文文学和女性文学艺术世界的独特价值和特殊贡献。析缕《远见》淳厚的文化意蕴和作家重塑华夏民族理想的文化和人格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0.
散文,民族文化之骄子。艾煌随着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热”的持续升温,我国当代散文作家的文化意识得以普遍强化。这种强化的鲜明标志,就是在整个华夏大地铺展的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中,凸现出巴金的《随想录》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两座高峰。《随想录》是作家“大梦初醒”后,用“今天的”目光、文化人格和真话建立起的那场“革”文化之“命”运动的“博物馆”;《文化苦旅》被人称为“文化散文”,其实称什么散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将强烈的文化意识注入作品,借山水风物、人情世事,浑饨地融汇了人、历史与自然,抒写自己对各…  相似文献   

11.
弗里德曼带着记者的敏锐,以美国人的观察视角,为我们描述了“全球化3.0”版本中世界逐渐变平的过程。弗里德曼着重分析了这个超级大国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目前的发展困境。不过,也正是因为美国人的身份,一种从福山《历史的终结》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路行来的美国视角下的历史架构,使书中关于美国、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观点难脱“傲慢”之气,难脱局限与偏见。但是不可否认,许多想法都是极具建设性的,尤其是他强调了两个非常关键的力量:文化和教育;且弗里德曼被“平坦化”牵引,不受控制地落脚到了人类整体发展的观点。就此而言,《世界是平的》仍不失为一部大气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各种问题,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矛盾和危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中的文化危机表现为学习西方中出现的“同化”和“异化”,但中国文化具有重建和整合的优势,在实现现代化的转型中,“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协调、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体现了西方人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对中国的一次新的认识,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意象,但面对众多熟悉的中国特色文化,中国观众却产生了陌生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现代商业需要、中国观众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粗浅认识、美国文化的大熔炉性质,这种文化同化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有益且比较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对印第安人政策的历史演变中,1887年道斯法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强迫印第安人脱离其部落体制和部落文化,转而接受白人社会经济价值观念。力图把印第安人纳入资本主义轨道,以实现其促使印第安人个体化、美国化的目标。这一法案实施了半个世纪之久,构成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强制同化时期。在这个时期,美国印第安人被迫逐渐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经受资本主义文明无情的冲击和“洗礼”。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书写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华裔移民文化认同的变迁。以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三个最重要的空间维度,即空间的呈现、空间实践、呈现性空间,对照文本呈现的文化空间、家园空间、身体空间的生产,将空间生产理论“挪用”于文本的解读实践,探究《典型的美国佬》文本中女性人物海伦的女性空间意识。海伦在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追寻和探索,是她在后现代时空下重塑自我的有益尝试,也是对跨地域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美国“模范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195 0 )是第一部赢得广泛赞誉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 ,但同时也受到某些民族主义思想极为强烈的华裔男性作家的批评。本文透过这场争论的表象 ,分析了与该小说有关的华裔美国文学的两个悖论 :1、“大熔炉”与“大拼盘”理论所蕴涵的同化与共生 ,彻底的融合与简单的混合的之间的矛盾 ;2、作者在创作《华女阿五》的过程中 ,潜意识地受到所谓“种族主义之爱”的影响 ,在对待种族主义问题上出现某种矛盾心态。这些矛盾 ,从本质上反映了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作为横跨新旧两个世界的文化边际人在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时所必然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摆脱了美国华裔文学聚焦“故国想象”和“文化冲突”的叙事传统,开始关注白人主流社会中“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其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以反乌托邦小说理想社会建构的逆向思维模式作为故事的叙事手段,从精神困境下的反乌托邦书写、反乌托邦的物质困境叙事、“乌托邦”社会成员的自我救赎三个层面讲述了美国白人、非洲裔和华裔等种族人群的故事,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人性善”及“和为贵”的文化精髓揭示出“乌托邦”社区西克尔高地的居民所崇尚的乌托邦“秩序”和“规则”背后所潜藏的社会危机,并通过对美国“社会病”的诊断及其开列的医治良方,体现出美国当代华裔作家的人文关怀和主人翁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排斥到融入——对民工社会融合研究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民工的社会融人问题,国内学者多倾向于“同化论”,强调外来人员对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同,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臻的抛弃。民工的社会融合过程是一个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群体的再社会化、市民化的过程。文章认为功能主义范式的“同化论”所假设的开放的社会条件并不存在,社会排斥与对外来人员的歧视普遍存在,使得冲突论的视角对研究民工等外来人员的社会融合更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宗教在他国的传播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间性”的生产过程,禅宗在中国的诞生正是如此,《坛经》作为五家七宗的根源,是禅宗的奠基之作。禅宗是融合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间性”产物,加之国内外译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禅宗术语翻译带有明显的“文化间性”特征。研究发现,《坛经》英译呈现出异质性与融合性的“文化间性”特点,使禅宗在异国的传播与接受效果产生较大差异。文章通过揭示和比较《坛经》术语英译中的“文化间性”特点,发掘禅宗术语英译中“文化间性”的不同形态,以促进学界对禅宗术语英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强烈的种族与文化的同化思想.但种族歧视和移民的涌入.未能根除美国及西方国家种族与文化的差异.相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移民由过去的欧洲人为主转为现实的拉丁美洲人和亚洲人为主。消除种族歧视所采取的是持续不断的民族复兴运动。现实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元文化和种族的划分,导致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种族之间的抵制敌视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